1955年底,廣西省轄1自治區(行政公署級),5專區、4省轄市,63縣、7自治縣、3市轄區、1縣級鎮,708區、20區級鎮,8764鄉、99鄉級鎮。
南寧市 1區
郊 區
桂林市 1區
近郊區
柳州市
梧州市 1區
郊 區
桂林專區 駐桂林市 8縣 1自治縣
永福縣(永福鎮) 灌陽縣(城關) 臨桂縣(桂林市) 全 縣(城關鎮) 陽朔縣(城關鎮) 興安縣(城關鎮)
鹿寨縣(鹿寨鎮) 資源縣(大埠)
龍勝各族自治縣(日新)
平樂專區 駐平樂縣 7縣 1自治縣
平樂縣(二塘) 蒙山縣(蒙山鎮) 恭城縣(恭城) 昭平縣(城廂鎮) 荔浦縣(荔城) 賀 縣(八步鎮)
鐘富縣(鐘山鎮)
大瑤山瑤族自治縣(金秀)
容縣專區 駐容縣 11縣
容 縣(容城鎮) 蒼梧縣(龍圩鎮) 桂平縣(城廂鎮) 藤 縣(藤城鎮) 岑溪縣(城廂) 平南縣(平南鎮)
玉林縣(城關鎮) 陸川縣(陸城鎮) 北流縣(陵城鎮) 貴 縣(貴城鎮) 博白縣(博白鎮)
桂西僮族自治區 駐南寧市 2專區
◆自治區直轄單位 共14縣 1自治縣 1鎮
邕寧縣(蒲廟) 賓陽縣(蘆圩鎮) 橫 縣(橫州鎮) 武鳴縣(城廂) 上林縣(大豐) 馬山縣(城廂)
崇左縣(太平鎮) 隆安縣(城廂) 龍津縣(龍州) 大新縣(桃城) 鎮都縣(天等) 扶綏縣(扶南)
上思縣(思陽) 寧明縣(城中鎮)
都安瑤族自治縣(安陽鎮)
憑祥鎮
◆百色專區 駐百色縣 11縣 2自治縣
百色縣(百色鎮) 田陽縣(田州) 鳳山縣(城廂) 田東縣(平馬鎮) 東蘭縣(城關) 田林縣(樂里)
凌樂縣(凌云) 平果縣(馬頭) 靖西縣(新靖) 睦邊縣(鎮玉) 德保縣(天保)
隆林各族自治縣(新州) 巴馬瑤族自治縣(巴馬)
◆宜山專區 駐宜山縣 9縣 2自治縣
宜山縣(懷遠) 天峨縣(六排) 羅城縣(東門鎮) 南丹縣(城關) 河池縣(金城江) 忻城縣(城關)
環江縣(思恩) 融安縣(長安鎮) 柳城縣(大埔鎮) 來賓縣(水落) 柳江縣(拉堡) 石龍縣(石龍鎮)
三江侗族自治縣(古宜) 大苗山苗族自治縣(融水鎮)
◎田陽縣新層鄉馱洪屯11戶劃歸田東縣保利鄉管;德保縣新美鄉劃歸田陽縣管轄。(廣西省桂西僮族自治區人民政府1955年2月8批準)
◎鹿寨縣的上油鄉劃歸柳城縣管轄。(1955年3月27日廣西省人民委員會批準)
◎興安縣兩金瑤族自治區的猴背鄉劃歸資源縣管轄。(桂林專署1955年4月8日批準)
★忻城縣第六區太平鄉的毛榮、弄石、肯朝等3鄉劃歸宜山縣管轄。(1955年6月宜山專署【民族字第21號】批準)
◎三江侗族自治區析出東嶺鄉劃歸融安縣管轄。(1955年7月1日)
★原屬廣東省欽廉專區的欽縣、合浦、靈山、防城4縣和北海市,在解放以后,為了便于發展該經濟、交通和肅清匪患,于1951年5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準,委托廣西省領導,1952年3月正式劃歸廣西省。四年以來,在廣西省的領導下,完成了上述任務。現在,為了對南海國防和漁業加強統一領導,特決定:除原由合浦縣劃出的浦北縣仍歸廣西省領導外,將欽縣、合浦、靈山、防城4縣和北海市仍劃歸廣東省領導。(1955年5月31日國務院第十次全體會議通過)
★將浦北縣隨同欽縣等4縣一市一并劃歸廣東省領導。(1955年7月9日國務院批準)
⊙原欽州專區的博白縣劃歸容縣專區管轄。
◎永福縣第七區的山貝、溫良、橋板、楊山、良能及華山鄉一部分劃歸融安縣管轄。(1955年7月11日廣西省人民委員會【民字25號】批準)
◎設立憑祥鎮(縣級),以寧明縣第一區為其行政區域。(廣西省人民委員會1955年7月12日報告備案)
◎在辦理欽州地區劃歸歸廣東省管轄期間,將欽縣第十四區的錦亮、太安、那團、那黎、大塘、團城、南榮、陵桂、南曉、曉元、臺馬、大滿、福里、平朗、雅王、那灣、團洞等18鄉劃歸邕寧縣管轄。(1955年7月)
◎荔浦縣第十區的桐江、高仁、七建、鹿鳴、大蠶、三友等6鄉劃歸石龍縣管轄;荔浦縣第九區的下塘、同扶、一致等鄉劃歸鹿寨縣管轄。(廣西省人民委員會1955年8月15批準)
★撤銷本省直屬市市區,各市郊區一律改為區公所。(1955年9月2日廣西省人民委員會【民字37號】批準)⊙即撤銷南寧市第一、二、三、四區;桂林市第一、二、三區;柳州市第一、二、三區;梧州市第一區,第二區,水上區
★武鳴縣第五區羅貫鄉的新京村劃歸隆安縣第六區橋聯鄉管轄;龍津縣第二區秀峰鄉劃歸寧明縣第三區管轄。(1955年9月11日廣西省桂西僮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僮民字9號】批準)
◎龍勝各族自治區、大瑤山瑤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聯合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區和大苗山苗族自治區均分別更名為自治縣。(廣西省人民政府1955年9月18日報告備案)
★1955年9月21日國務院【國一內羅字第102號】批準:
1.撤銷都安縣及七百弄,下坳、三只羊和西山等4個相當于區的瑤族自治區的建制,建立都安瑤族自治縣和巴馬瑤族自治縣。
2.都安瑤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包括原都安縣全境13個區,并劃入河池縣相當于區的下坳瑤族自治區及第四區4個鄉,宜山縣相當于區的三只羊瑤族自治區及第四、第十兩個區和第五區的部分鄉,馬山縣第十區的6個鄉,忻城縣第六區的6個鄉,平果縣的第八、第十一兩個區,東蘭縣第三區的15個鄉,總計304個鄉,自治縣自治機關駐原都安縣城。
3.巴馬瑤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包括東蘭縣相當于區的西山瑤族自治區和第七、第九兩個區以及鳳山縣的第七、第八兩個區的部分鄉。自治縣自治機關駐巴馬街。
⊙都安瑤族自治縣正式成立于12月,其行政區域的劃撥在10月間進行行政區域包括部,河池縣區的下坳、耀南、板旺、隆麻、加文、光隆、大崇、板買、壩牙、隆壩、隆石、隆旺、隆稿、崇山、隆林、隆關、肯友、隆恩、隆洞、板慶、弄梅、池花、梅株、陸冊等24鄉,宜山縣三只羊區、拉仁區、永順區(后改稱板嶺區)全部和石別區的加泵、加福、加隆、加圖、加黨、塘懷、大宿、宜州、翁同、京口、龍候等11鄉,東蘭縣合龍區(后改稱板升區)的弄嶺、弄冠、弄礦、弄彥、弄蘭、弄立、弄盤、弄雷、水堂、板坡、新安、信河、升平、三合、板好、永安等16鄉,馬山縣龍灣區的琴棋、三并、內槽、龍灣、新民、加范、龍煥、地州、龍眼等9鄉,忻城縣拉仁區的福龍、永龍、龍桑、坡奉、太平、鳳朝、高山等7鄉,平果縣百馬區的永晴、那午、坡練、登排、孟豆、同謝、乃良、義隆、義和、中和、下和、吾幸、覺端、懷雄、良美等15鄉和江南區的江州、發端、帶林、塘么、合民、龍鳳、法棠、和平、賣梅、上和、九懷等11鄉。
⊙巴馬瑤族自治縣于1956年1月27日正式成立,當時決定劃轄東蘭縣的西山瑤族自治區(區級)和第七、第九2區,及鳳山縣的第七、第八2區的部分鄉。后決定增加劃轄東蘭縣第五區的弄竹鄉,原田東縣的第八、第九區全部和第七區的龍田、新力、洪晚、賴滿、龍威、?帽、燕洞等7鄉,原鳳山縣第六區全部和第七區的百馬、那沙、那門、甲篆、平安、坡月、仁鄉、松吉、興仁、好合等10鄉,共計98鄉。【該縣于1956年1月劃撥行政區域。】
◎龍津縣秀峰鄉的龍更村,劃歸寧明縣耀達鄉管轄。(1955年9月)
◎天峨縣的月里區,包括月里、上搞、巴搞、巴峨、化良、納塘、中保、牙林、大水井等8鄉劃歸南丹縣管轄。(廣西省人民委員會1956年11月12日批準)
★各縣區公所原按數字排列命名者,應改按地名稱呼。(1955年5月19日廣西省人民委員會【民字19號】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