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市轄縣。位于省境北部,市境北部。西、北與重慶市接壤。面積3189.8平方千米,人口59萬,有漢、苗、回等民族,以漢族為多。轄16鎮(zhèn)8鄉(xiāng)(含1個民族鄉(xiāng))。縣政府駐婁山關鎮(zhèn),距遵義市區(qū)60.5千米。唐貞觀十六年(642)置夜郎縣,后廢。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置桐梓縣,屬遵義府。(本頁根據(jù)《中國政區(qū)大典》整理,1997年左右資料)
婁山關鎮(zhèn) 縣政府駐地。1940年建武勝鎮(zhèn),1954年更名城關鎮(zhèn),1992年更名婁山關鎮(zhèn)。位于縣境南部。面積142.9平方千米,人口8.9萬。川黔鐵路和210國道、桐(梓)赤(水)、桐(梓)綏(陽)公路過境或通達。轄城郊、工農(nóng)、天門、長崗、沙崗、先峰、鼎山城、風巖、獨石、東山、燈塔、小壩、五星、楊村溝、水井、楊柳坪、火炬、傅家龍洞、鞍山、沙嘴、家壩、紅花園、杉坪、南溪口24個行政村和南街第一至第四,北街第一至第三,東街第一、第二,西街第一至第三和工農(nóng)街13個居委會。名勝古跡有1.8萬年前古人居住遺址,婁山關紅軍戰(zhàn)斗遺址,婁山關溶洞公園,周西城專祠碑林,虎峰山、佛頂山降龍寺等。
燎原鎮(zhèn) 1956年由和平、官渡、建設3個鄉(xiāng)并為燎原鄉(xiāng),1992年改鎮(zhèn)。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6千米。桐梓河流經(jīng)葫蘆壩于蟠龍山下阻擋、伏流1000余米,西流入水坎河。面積83.2平方千米,人口1.9萬。桐(梓)官(倉)公路過境。轄油草、黎絲、三層、大巖、石門、羅坎、橋頭、新河場、田壩、共和、楠木、大關、花園、大溝14個行政村。古跡有蟠龍洞摩巖石刻十多處。風景游覽地有蟠龍隧洞、釣魚臺天然隧道、積水潭、瀑布、釣魚臺、石板橋水庫。
官倉鎮(zhèn) 1949年前為官倉鎮(zhèn),1950年設區(qū),后改鄉(xiāng),1992年改鎮(zhèn)。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城26千米。面積138平方千米,人口3.5萬,轄柏木、大土、石皇、馬孔、楊柳埡、葡萄、倉上、竹園、響水、何家灣、團山、營盤山、朱天壩、楠木壩、車子山、人朝壩、蓮花、陶壩、太平場、魚泉、青陽、公平、小關、白家坡、青崗坪、羊伏、木桑、曙光、九臺、碾山、堡上、小河32個行政村。
高橋鎮(zhèn) 1952年設高橋鄉(xiāng),1992年建鎮(zhèn)。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27千米。面積111.7平方千米,人口2.9萬。桐(梓)花(秋)公路過境。轄三麻、上溪、興隆場、三溝、大頂、后箐、龍華、桃坪、中山田、排沙、周市、青龍、青杠壩、兩河、小溪、高橋、大石嶺、龍罩臺、鴨塘、李子、消水、齋郎、清江、沙土、送郎、鎮(zhèn)江26個行政村。有周市石棺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花秋鎮(zhèn) 1949年前為花秋鎮(zhèn),1950年設區(qū),后改鄉(xiāng),1992年復建花秋鎮(zhèn)。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城47千米。面積141.7平方千米,人口4.5萬。桐(梓)花(秋)公路通達。轄東山坪、上樂境、下樂境、三木溪、豐云、麻沙、群興、和豐、紅光、高彎、優(yōu)良、鋪子山、李坪、金山、風圈、大壩、克勤、裕民、雙巖、文筆、青山、鴛鴦、木堰、三木、龍井溝、桐花、銀盆、花秋、龍洞、下壩、三合、青林、新田、大河壩、石關、巖腳、大水井、金龍、龍?zhí)翞场⒉硭⒚⒛蠄?2個行政村。
九壩鎮(zhèn) 1953年設九壩鄉(xiāng),1992年建鎮(zhèn)。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19千米。面積149.4平方千米,人口2.8萬。桐(梓)赤(水)公路過境。轄山堡、龍?zhí)翂巍⒕艍巍}井、趙安、礦山、高崗、槐子、木梨、梨村、學堂、天池、栗子、令壩、水河、天崗、田溝、聯(lián)合、杉樹坪、關巖千、仙巖、橋堡22個行政村。境內(nèi)巖灰洞,有舊石器文化遺址,考古界定名為“桐梓人”,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楚米鎮(zhèn) 1941年建楚米鄉(xiāng),1992年改鎮(zhèn)。位于縣境中南部,距縣城9千米。面積144.4平方千米,人口2.4萬。川黔鐵路和210國道過境。轄木水、青杠園、元田、三座、六莊、山臺、龍羊、高山、關巖、打秋壩、八一、楚米、蔬專、田頭14個行政村和楚米1個居委會。名勝古跡有漢代古道、宋墓群、紅軍烈士墓、紅果樹瀑布、高山村大樹茶花等。
大河鎮(zhèn) 1953年建大河鄉(xiāng),1992年改鎮(zhèn)。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城33千米。面積103.5平方千米,人口1.1萬。川黔鐵路、210國道過境,川黔鐵路最長的涼風埡隧道和210國道著名的72道拐在鎮(zhèn)境。轄上臺、向陽、沖鋒、大河、天橋、花秋、羅溪溝、鹿角、七二、石牛、龍坪11個行政村。有吊絲巖、石牛欄、夜郎古道、滴淚三坡等名勝古跡。
新站鎮(zhèn) 明設桐梓驛,明末桐梓建縣始于此。1941年建新站鎮(zhèn),1958年建公社,1992年改鎮(zhèn)。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城42千米。面積150.1平方千米,人口2.7萬,轄銅鑼、和林、捷陣、三靈、九龍、層巖、田園、蒙渡、生基坪、高石梯、構(gòu)秋壩、岔溪、農(nóng)里、官倉、舊城、新站、山坡、興隆橋、通疏壩、四興、片壩、騎明22個行政村和建設街、中心街、川黔街3個居委會。古跡有太白碑亭、蒙渡摩巖石刻。
夜郎鎮(zhèn) 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3年)建夜郎縣于此,歷400余年。1949年為夜郎鄉(xiāng),1992年建鎮(zhèn)。位于縣境中西部,距縣城52千米。面積148.9平方千米,人口2.3萬。有公路與210國道相連。轄頭道、青坪、夜郎、榜上、騎龍、櫻桃壩、上堡、沿河、沙臺、新群、五華、觀音巖、華峰、羅群、坪上、大坪子、洪村、華山、茶臺、陽壩、田灣、方巖、涼水、中山、唐壩、黃山26個行政村。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詩人李白曾流放于此,紀念性古跡有白碑臺、拜月臺、太白衣冠冢、太白泉等。其他文物古跡有宋墓群、七孔石墓、楊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