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地區(qū)轄縣。位于省境西南端,中條山南麓,山西、陜西、河南3省交界處。轄5鎮(zhèn)11鄉(xiāng)。面積1179平方千米,人口35萬人,縣政府駐城關(guān)鎮(zhèn)。(本頁根據(jù)《中國政區(qū)大典》,1997年左右資料)
城關(guān)鎮(zhèn) 縣政府駐地。1958年設(shè)黃河公社,1960年更名城關(guān)公社,1984年設(shè)鎮(zhèn)。位于縣境中部。面積123.4平方千米,人口3.7萬人,風(fēng)(陵渡)平(陸)公路、永(樂宮)大(禹渡)公路過境,有禮教、太安黃河渡口。轄太安、董村、漢渡、興耀、三道斜、新村、大車、華岳、縣南、西壚、郭原、劉原、蘭原、西關(guān)、南關(guān)、東關(guān)、北關(guān)、廟底、令花、城南、窯頭、上郭、坑頭、柴澗、陰窯、王窯、西張、地前28個行政村。永樂宮是聞名中外的元代壁畫寶庫,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境內(nèi)唐建廣仁王廟、宋建圣壽寺磚塔,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陌南鎮(zhèn) 1958年建五星公社,1960年更名陌南公社,1984年設(shè)鎮(zhèn)。位于縣境東南隅,距縣城18.5千米。面積80.8平方千米,人口2.6萬人,風(fēng)(陵渡)平(陸)公路與解(州)陌(南)公路交會。轄陌南、寺前、東窯、東呂、杏林、桃花、劉堡、灣里、窯頭、柳灣、莊上、南堡、坑南、道東、溝南、小溝南、和村、塢頭18個行政村。
永樂鎮(zhèn) 1977年為原村農(nóng)場(公社),1984年為原村鄉(xiāng),1994年設(shè)永樂鎮(zhèn)。位于縣境中南部,黃河北岸,距縣城15千米。面積36.8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芮(城)侯(封)公路橫貫境內(nèi)。原村渡口通河南省。轄永樂、岳村、彩霞、西營、岳崖、臨河、歷山、西歷山、任家莊、坫垛、原村、楊澗、見帝、岸堤、上莊、源頭16個行政村。名勝古跡有永樂宮原址。
風(fēng)陵渡鎮(zhèn) 1958年為東風(fēng)公社,1960年更名風(fēng)陵渡公社,1984年設(shè)鎮(zhèn)。位于縣境西南端,毗連秦、晉、豫三省,距縣城41千米。面積77.8平方千米,人口3萬人,太(原)風(fēng)(陵渡)公路終點。經(jīng)黃河公路大橋與陜西潼關(guān)相連,南同蒲鐵路過境。轄田村、趙村、西王、堡子、西柏臺、東柏臺、西章、西太陽、蘆王、華望、謝家、東太陽、三里、東章、田上、坳里、西小侯、東小侯、姚源、譚郭、陽賢、西陽、焦蘆、瞊河24個行政村。東漢末年曹操與馬超聯(lián)軍之戰(zhàn),明末李自成農(nóng)民軍與明兵風(fēng)陵渡之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時期孫尉如指揮的31軍團阻擊日軍入侵西北之戰(zhàn),均發(fā)生于此地。古跡有舊石器時代瞊河村文化遺址。
西陌鎮(zhèn) 1958年為紅旗公社,1960年更名西陌公社,1984年設(shè)鄉(xiāng),1994年設(shè)鎮(zhèn)。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城10千米。面積85.5平方千米,人口2萬,轄西陌、夏陽、東滑、奉公、東陌、朱陽、溝北、上莊、麻峪、棗園、東升、夾溝、禹門口、石湖、堡子、卜吉掌、馬寺窯、板橋、柏社、宋家崖、核桃溝、燕家窯22個行政村。
嶺底鄉(xiāng) 1953年建嶺底鄉(xiāng),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fù)置鄉(xiāng)。位于縣境東北部邊緣,中條山腳下,距縣城26千米。面積65.8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解(州)陌(南)公路過境。轄嶺底、莊里、張家滑、壇道、東峪、馬壁、陳張、平坡、石坡、窯上、廟后、茨林溝、平西、上坡、韓家、平王、馬前17個行政村。古跡有新石器時代坡頭文化遺址。
東壚鄉(xiāng) 1953年設(shè)東壚鄉(xiāng),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fù)改鄉(xiāng)。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10千米。面積72.2平方千米,人口1.9萬人,風(fēng)(陵渡)平(陸)公路、東沿河公路橫貫境內(nèi)。有許坎坡黃河渡口。轄東壚、北曹莊、白窩、南曹莊、城垣、方家、東呂、坑北、坑南、圪塔、西南、許八坡、三十里鋪、崔家、新莊、梁水、董壁、牛皋18個行政村。
大禹渡鄉(xiāng) 1977年為大禹渡農(nóng)場公社,1984年設(shè)鄉(xiāng)。位于縣境東部偏南,南臨黃河,距縣城6.5千米。面積19.6平方千米,人口0.6萬人,永(樂宮)大(禹渡)公路終點。有大禹渡黃河渡口連接河南省。轄老莊、黃斜、半斜、大禹渡、成村、周青6個行政村。
南衛(wèi)鄉(xiāng) 1956年改鄉(xiāng),1960年設(shè)南衛(wèi)公社,1984年復(fù)設(shè)鄉(xiāng)。位于縣境中北部,北依中條山,距縣城2.7千米。面積72.9平方千米,人口2.6萬人,處風(fēng)(陵渡)平(陸)公路與永(樂宮)大(禹渡)公路丁字交會點。轄南衛(wèi)、中莊、棗溝、東山底、楊家、西坑、巖西溝、東石門、南張、營里、閻家莊、東張、馬蘆、上石門、馮中、馮西、路村、高埝金18個行政村。
學(xué)張鄉(xiāng) 1958年建條南公社,1960年更名學(xué)張公社,1984年設(shè)鄉(xiāng)。位于縣境中北部,距縣城5.8千米。面積95.8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風(fēng)(陵渡)平(陸)公路過境。轄學(xué)張、下窯、西窯、北陽院、南陽院、三甲凸、董原、斜口、東窯、坫垛、徐家窯、上段、澗北、水峪、韓張、三坑、上高寸、橋頭、高埝、神西、孔村、陽仕22個行政村。
古仁鄉(xiāng) 1961年設(shè)古仁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位于縣境中南部,距縣城12千米。面積57.6平方千米,人口1.6萬人,芮(城)侯(封)公路橫穿、風(fēng)(陵渡)平(陸)公路古仁支線縱貫鄉(xiāng)境。轄古仁、尚村、陳常、許家灣、新南張、南張、杜村、鄭家、楊家溝、溝曲頭、蔡村、曹家、李家灣、王家澗、杜家、大陽、樊家莊17個行政村。
大王鄉(xiāng) 1958年為衛(wèi)星公社,1960年更名大王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城12.5千米。面積113.6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風(fēng)(陵渡)平(陸)公路橫穿境內(nèi)。轄前坪、小花、斜坡、大王、新興、金盆、上坊、雙橋、橋坪、張村、小陽、魯莊、韓卓、小池、觀后、觀莊、坂上、磨澗、李澗等20個行政村。古跡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陽城鄉(xiāng) 1958年為火箭公社,1960年更名陽城公社,1984年設(shè)鄉(xiāng)。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城24千米。面積87.4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風(fēng)(陵渡)平(陸)公路過境,曉里黃河渡口通河南省。轄東任、陽城、東風(fēng)、南云、上路、春曉、新村、侯家、池上、西任、溝西、南韓、常村、西莊、江口、翟家、陽干、桑林、陽祖、陽豐、東焦、西焦、北上莊、永勝、南上莊25個行政村。
杜莊鄉(xiāng) 1960年建杜莊公社,1984年設(shè)鄉(xiāng)。位于縣境中西部,距縣城20千米。面積78.8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風(fēng)(陵渡)平(陸)公路橫貫鄉(xiāng)境。轄杜莊、南杜莊、景莊、南里莊、料場、甘園、胡營、北里莊、嶺上、中莊、韓王、柏樹、石道、雙橋、王村、永豐、永興、西堯、東堯、皂角樹、營子、孫家澗、王家澗23個行政村。
漢渡鄉(xiāng) 1958年建漢渡公社,1984年設(shè)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南部,南臨黃河,距縣城28千米。面積31.8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風(fēng)(陵渡)平(陸)公路、芮(城)侯(封)公路橫貫鄉(xiāng)境。轄漢渡、三焦、南節(jié)義、北節(jié)義、曉里、姬家、高家、中基、古縣、北基、侯封、前北曲、后北曲13個行政村。
中瑤鄉(xiāng) 1953年設(shè)中瑤鄉(xiāng),1960年改公社,1984年復(fù)設(shè)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北隅,北依中條山,距縣城52千米。面積72.5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韓(陽)風(fēng)(陵渡)公路支線過境。轄七里、中瑤、八戶、五一、王坪、王范、上源、瑤珂、西慶、上田、窯上、席家、上陽、北上陽、常家、六官、王遼、古倫、西侯渡、東侯渡、新村、舜南22個行政村。有舊石器時代西侯渡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