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隆慶五年(1571):
河陽縣設前、后、左、中、右五衛所,編戶六里:清平(今舊城、跨馬、右所、梅玉、魯溪營一帶)、仁義(今縣城一帶);點蒼(今西街子,上、下左所等一帶)、壽山(今小西城、朱官營、團樹營、百祥、鎮海營、萬家營一帶)、海西(今廣南營、龍王廟、尖山一帶)、普定(今化樂等原外五保)。
陽宗縣設廣、前、左、后四衛,編戶二里:聯慶(今陽宗一帶)、永昌(今草甸)。
清康熙八年(1669)裁陽宗縣入河陽縣?h以下衛里行政區劃仍舊。
民國3年(1914)12月,澂江縣設四個區:第一區(縣城);第二區(右所、舊城);第三區(團樹營、新河口);第四區(聯慶、永昌)。
民國8年(1919),廢區,改為8個鄉:仁義鄉(縣城)、清平鄉(在舊城)、壽山鄉(小西城)、點蒼鄉(西街子)、海西鄉(在廣南營)、普定鄉(后劃歸晉寧)、聯慶鄉(陽宗城)、永昌鄉(后劃歸宜良)。
民國18年(1929),全縣下設4個區:以仁義、壽山為一區;清平為二區;普定、點蒼、海西為三區;聯慶、永昌為四區。
民國19年(1930),廢區擴大鄉、鎮,全縣行政區劃分為7鄉1鎮。
民國25年(1936)12月,澂江轄1鎮7鄉;85保,841甲,9 609戶,56 284人:
鳳麓鎮(駐東門):保11,甲99,戶1 040,人9 649;
仁義鄉(駐西街子):保9,甲81,戶1 000,人6 446;
鼎新鄉(駐右所):保12,甲112,戶1 475,人8 018;
清平鄉(駐洋潦營鳳臺寺):保10,甲108戶,戶1 145,人6 466;
點蒼鄉(駐龍街文星閣):保9,甲104,戶 1072,人6 992;
撫綏鄉(駐龍王廟):保9,甲102,戶1 185,人5 838;
聯慶鄉(駐陽宗城):保10,甲119,戶1 351,人8 943;
永昌鄉(駐草甸):保15,甲116,戶1 341,人6 632。
民國31年(1942),保甲擴編為90保,1 020甲,戶口增為10 379戶,57 754人。民國33年(1944),縮減為85保,841甲,人口減少為9 609戶,56 284人。
民國34年(1945),保增為90保,甲900。
民國35年(1946),仍為7鄉1鎮,保減為85,甲減為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