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稱臨邛,始建于公元前311年。秦置臨邛縣。南朝改州為邛崍縣。……1913年設縣,因邛蛛山為名。因山多風云雨霧,少有晴明,首夏尤冰,初秋即雪,本自邛筰(今西昌、漢源)而來,故名邛來。或云邛(指邛都,今西昌)人所由來也。
1994年6月6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邛崍縣,設立邛崍市(縣級),以原邛崍縣的行政區域為邛崍市的行政區域。市政府駐臨邛鎮。
1996年,邛崍市面積1377.4平方千米,人口約63.6萬人。轄16鎮17鄉:臨邛鎮、水口鎮、火井鎮、冉義鎮、平樂鎮、石坡鎮、牟禮鎮、回龍鎮、夾關鎮、羊安鎮、固驛鎮、前進鎮、臨濟鎮、桑園鎮、高何鎮、高埂鎮、大同鄉、下壩鄉、馬湖鄉、天臺鄉、太和鄉、孔明鄉、石頭鄉、臥龍鄉、寶林鄉、油榨鄉、泉水鄉、戰斗鄉、南君平鄉、茶園鄉、南寶鄉、銀杏鄉、道佐鄉。市政府駐臨邛鎮。
1999年,邛崍市轄18個鎮、15個鄉:臨邛鎮、固驛鎮、羊安鎮、牟禮鎮、桑園鎮、平樂鎮、夾關鎮、火井鎮、水口鎮、冉義鎮、回龍鎮、高埂鎮、前進鎮、高何鎮、石坡鎮、臨濟鎮、臥龍鎮、泉水鎮、戰斗鄉、茶園鄉、寶林鄉、孔明鄉、石頭鄉、下壩鄉、天臺鄉、太和鄉、道佐鄉、油榨鄉、銀杏鄉、南寶鄉、大同鄉、馬湖鄉、南君平鄉。(486個行政村、26個居委會)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邛崍市常住總人口631577人,其中:臨邛鎮162715人,羊安鎮22957人,牟禮鎮27120人,桑園鎮13310人,平落鎮22192人,夾關鎮17996人,火井鎮13183人,水口鎮14328人,固驛鎮30535人,冉義鎮26850人,回龍鎮20459人,高埂鎮19707人,前進鎮22825人,高何鎮11582人,石坡鎮7340人,臨濟鎮9003人,臥龍鎮14818人,泉水鎮13923人,戰斗鄉20581人,茶園鄉12900人,南君平鄉13277人,寶林鄉15982人,下壩鄉8516人,石頭鄉11208人,道佐鄉8301人,太和鄉8874人,天臺鄉6466人,油榨鄉13400人,銀杏鄉6639人,南寶鄉3724人,大同鄉10065人,馬湖鄉8643人,孔明鄉12158人。
2004年9月8日,省政府(川府民政[2004]40號)批復同意撤銷泉水、興賢、石坡3個鎮及下壩、南君平、馬湖、銀杏、太和、石頭6個鄉。將原泉水鎮所屬行政區域并入羊安鎮;羊安鎮政府駐羊安場。將原下壩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平樂鎮;平樂鎮政府駐平樂場。將原興賢鎮所屬行政區域并入牟禮鎮;牟禮鎮政府駐牟禮場。將原南君平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桑園鎮;桑園鎮政府駐桑園場。將原馬湖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水口鎮;水口鎮政府駐水口場。將原銀杏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火井鎮;火井鎮政府駐火井場。將原太和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天臺山鎮;天臺山鎮政府駐天臺山場。將原石頭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臨濟鎮;臨濟鎮政府駐臨濟場。將原石坡鎮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大同鄉;大同鄉政府駐羊安場。
2004年,邛崍市總面積1384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59人/平方千米。轄臨邛、固驛、平樂、羊安、火井、夾關、水口、桑園、牟禮、冉義、回龍、高埂、前進、高何、臨濟、臥龍、天臺山、寶林18個鎮和道佐、油榨、茶園、南寶、大同、孔明6個鄉,共有25個社區、485個行政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邛崍市常住總人口612753人,其中:臨邛鎮185430人,羊安鎮39847人,牟禮鎮42538人,桑園鎮24749人,平樂鎮30937人,夾關鎮17374人,火井鎮16731人,水口鎮19524人,固驛鎮29496人,冉義鎮25093人,回龍鎮20616人,高埂鎮19993人,前進鎮19105人,高何鎮9381人,臨濟鎮15203人,臥龍鎮14207人,天臺山鎮12433人,寶林鎮13300人,茶園鄉11859人,道佐鄉7080人,油榨鄉10822人,南寶鄉3546人,大同鄉13130人,孔明鄉10359人。
2013年,省政府(川府民政[2013]22號)批復同意撤銷臨邛鎮,設立臨邛街道。調整后,全市轄1個街道、17個鎮、6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