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處澧水北岸,“為水陸要津”而得名。明正德九年(1514)津市始建鎮,為澧洲所轄。從15世紀中葉到18世紀后期,或曰村、或曰鎮、或曰里。1950年(一說1949年)由澧縣析置津市市。1963年撤銷津市市,并入澧縣。1979年恢復津市市。
1996年,津市市面積550.8平方千米,人口約24.7萬人。轄4個街道、3個鎮、6個鄉:襄陽街街道、三洲驛街道、汪家橋街道、金魚嶺街道、保河堤鎮、渡口鎮、新洲鎮、白衣鄉、陽由鄉、李家鋪鄉、靈泉鄉、窯坡渡鄉、棠華鄉。市政府駐襄陽街。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津市市總人口243242人,其中:三州驛街道25141人,汪家橋街道25981人,襄陽街街道15576人,金魚嶺街道12390人,新洲鎮19823人,渡口鎮19963人,保河堤鎮23267人,白衣鎮22101人,陽由鄉17008人,窯坡渡鄉5614人,靈泉鄉12277人,棠華鄉14830人,李家鋪鄉19106人,涔澹農場10165人。
2002年12月3日,經市政府報省政府批準,撤銷陽由鄉、窯坡渡鄉,將其分別劃入三洲驛、汪家橋、襄陽街、金魚嶺4個街道。區劃調整后,津市市轄4個街道、4個鎮、3個鄉,39個居委會、105個村委會。
2004年底,津市市總人口265132人。轄4個街道、4個鎮、3個鄉:三洲驛街道、汪家橋街道、襄陽街街道、金魚嶺街道、新洲鎮、渡口鎮、保河堤鎮、白衣鎮、靈泉鄉、棠華鄉、李家鋪鄉。
2007年,根據《靈泉鄉人民政府關于撤鄉建鎮實行以鎮管村的請示》,經津市市政府研究同意,報常德市政府,并轉呈省政府批準,同意撤銷靈泉鄉設立靈泉鎮,鎮人民政府駐五泉鋪社區。
全市現轄4個街道、5個鎮、2個鄉:三洲驛街道、汪家橋街道、襄陽街街道、金魚嶺街道、新洲鎮、渡口鎮、保河堤鎮、白衣鎮、靈泉鎮、棠華鄉、李家鋪鄉。市政府駐襄陽街街道大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