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名始于民國三年(1914年)。據《凌源縣志》載,“凌源縣治在前清(乾隆)五年設塔子溝廳,乾隆四十三年改名為建昌縣。民國三年春,省令準部咨,以江西省建昌府,故改建昌縣以免雷同。凌源縣知事孫廷弼以大凌河源出要路溝士金搭,謹援沁源洮源之例,呈請轉咨準改凌源縣,此定名之理由也。”由此可見,凌源縣縣名,是為避免原名建昌縣與江西省建昌府重名,遂依大凌河發源地而命名
戰國時屬燕國右北平郡。秦統一后,于今城關鎮街道安杖子村置平剛縣,隸右北平郡。西漢初右北平郡移至平剛。東漢建武后,右北平郡治遷土垠(今河北豐潤東南),本境為烏桓地,后入鮮卑東部。三國時,為烏桓地。晉時為鮮卑東部,以后被鮮卑慕容氏占領,建立了前燕。符堅滅燕為前奏地。北魏、北齊時凌源屬營州建德郡。隋朝為遼西郡地。唐為營州柳城地。遼統和二十五年(1007年)為大定府榆州和眾縣(凌源西十八里堡有城址)。金廢州存縣。元為大寧路和眾縣。明朝為營州衛地,永樂年間徒為牧地,后入朵彥衛,自此荒廢二百余年。前清為承德府塔子溝廳,乾隆三年,改塔子溝廳為建昌縣,歸承德府轄。
民國三年(1914年)改名為凌源縣,歸熱河特別區轄。1928年,凌源縣歸熱河省轄。1931年,凌源縣分為凌源縣和凌南縣(今建昌縣)。1933年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凌源縣。1937年,凌源和凌南兩縣合并為建昌縣。1940年,縣旗合并,實行蒙漢聯治,歸喀喇泌左旗轄。1945年“九·三”勝利后,成立凌源縣人民政府。1946年,國民黨設置凌源縣政府。1947年人民解放軍占領凌源,成立凌源縣人民政府,屬熱河省轄縣。1955年撤銷熱河省,凌源縣歸遼寧省錦州專區所轄。1959年1月,劃歸朝陽市。1964年歸朝陽行政公署轄。1984年屬朝陽市。1991年12月21日,民政部(民行批[1991]93號)批準撤銷凌源縣,設立凌源市(縣級)。1992年2月14日,凌源市正式掛牌成,由朝陽市代管。
1996年,凌源市面積3252平方千米,人口約62萬人。轄4個街道、9個鎮、20個鄉:南街街道、北街街道、紅山街道、東城街道、萬元店鎮、三十家子鎮、松嶺子鎮、刀爾登鎮、宋杖子鎮、四官營子鎮、楊杖子鎮、烏蘭白鎮、溝門子鎮、城關鄉、河東鄉、凌北鄉、小城子鄉、大王杖子鄉、劉杖子鄉、前進鄉、大河北鄉、三道河子鄉、牛營子鄉、北爐鄉、瓦房店鄉、凌河蒙古族鄉、五家子蒙古族鄉、四合當蒙古族鄉、天盛號蒙古族鄉、三家子鄉、佛爺洞鄉、河坎子鄉、北爐馬場鄉。市府駐大西街。
1998年,省政府批復同意:撤銷小城子鄉、四合當鄉、凌北鄉,設立小城子鎮、四合當鎮、凌北鎮(遼政[1998]12號);設立城關鎮,轄城北村、城南村、八里堡村和八間房村,面積40.4平方千米,鎮政府駐地設在城北村(遼政[1998]161號)。1999年,省政府(遼政[1999]151號)批復同意:撤銷凌河蒙古族鄉,并入城關鎮,鎮政府駐地大河南村;撤銷河東鄉,并入凌北鎮;撤銷五家子蒙古族鄉,并入四合當鎮;撤銷大王杖子鄉,并入宋杖子鎮;撤銷烏蘭白鎮,并入瓦房店鄉;撤銷天盛號蒙古族鄉,并入三家子蒙古族鄉;撤銷河坎子鄉,并入佛爺洞鄉;撤銷前進鄉,并入三道河子鄉;撤銷大河北鄉,并入劉杖子鄉;撤銷北馬場鄉,保留北馬場建制,將原北馬場鄉所轄的大地一村、猴山溝村納入北爐鄉;將原北馬場鄉所轄的賈杖子村納入宋杖子鎮;將原北馬場鄉所轄的常嶺村納入溝門子鎮;撤銷楊杖子鎮,設立街道(楊杖子街道),將原楊杖子鎮所轄的三道梁子村、柴杖子村納入刀爾登鎮管轄;將萬元店鎮所轄的熱水村劃出,設立街道(熱水湯街道)。至此,全市轄6個街道、11個鎮、7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