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徐州沛縣楊屯鎮彭官屯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20322102 | 身份證前6位:320322 |
長途區號:0 | 郵政編碼: |
隸屬政區:楊屯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蘇C | |
彭官屯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彭官屯村位于楊屯村東南約一公里,村北是楊屯河,東南與張街、公莊相鄰,西南與甘莊相望。舊村東西長700米,南北長660米。截止2008年,人口1544人,土地900畝。1982年3月,彭官屯成為一個單獨的大隊。1983年5月彭屯大隊改為行政村,并成立村委會,下設五個村民小組。
該村于2009年6月將3、4、5組220戶村民西遷200米,統一規劃獨門獨院二層樓房。1、2組村民搬遷于2010年啟動,年底前已打好地基,原村址已恢復為耕地。
第一節 歷史沿革
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黃河在蟠龍集決口。境內被淹,難民遠逃他鄉。大水退后,昭陽湖廣大湖蕩地區變成新的良田。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又于銅瓦廂決口,魯西鄆城、巨野、嘉祥三縣遭水災,當時巨野縣唐守忠帶領三縣的災民組團來沛縣湖邊屯墾。北從龍堌,南至趙廟,均按原籍之村名,建立許多村莊,稱為唐團。當時,姜全梁帶領姜、譚、肖等姓氏子弟來沛開荒立村,仍取原村名為彭官屯。建村之時,人口約180人,土地2400畝。以后陸續遷來王、魏等姓氏。目前人口最多者為姜姓,約600人,譚姓約400人,王姓、魏姓各約200人。
新中國建國前,該村有地主7戶,54人,占有土地600畝,人均11.1畝。富農2戶,22人,占地158畝,人均7.9畝。中農36戶,170人,占地1080畝,人均6.3畝.貧下中農占有土地560畝,75戶,400人,人均1.4畝。
彭官屯村位于楊屯村東南約一公里,村北是楊屯河,東南與張街、公莊相鄰,西南與甘莊相望。舊村東西長700米,南北長660米。民國年間曾修筑寨墻。截止2008年,人口1544人,土地900畝。
1958年9月屬張街管理區(閃電管理區),1966年管理區改為大隊,屬張街大隊。1982年3月分大隊,彭官屯成為一個單獨的大隊。1983年5月改大隊為行政村,并成立村委會,下設五個村民小組。
第二節 塌陷地復墾
1994年,第5組60畝土地因姚橋礦采煤,成了塌陷地,絕了產。根據政策,礦上一次性每畝付款5000元。5組花8萬元對該地進行復墾,終因地勢太低,改挖了魚塘,由本組村民承包養魚。
礦北2組17畝地,3組的35畝地,4組的23畝地相繼塌陷。礦上按實際收成每年賠付青苗款,由2成、4成、7成、8成直至10成絕產。絕產是每畝每年賠償750元。2004年,楊屯河大堤因采煤塌陷,需加固河堤,淮委則將上述地塊征去取土固堤,挖土2.5米深。魚也不能養,只能閑置,礦上仍按絕產賠付。2002年鐵道北2組的近百畝地,3組的30畝地相繼塌陷,礦上按3~10成賠付青苗款。
該村于2009年6月將3、4、5組220戶村民西遷200米,統一規劃獨門獨院二層樓房。1、2組村民搬遷于2010年啟動,年底前已打好地基,原村址已恢復為耕地。
全國與彭官屯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