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浪堤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素有“花果山”之美稱,是一個古老而充滿神奇的地方,一片洋溢著生機的熱土。位于紅河縣境中北部,東接勐龍鄉,西并架車、車古兩鄉山水相連,南與樂育隔河相望,北連大羊街鄉和睦相處。鄉政府駐地浪堤,距縣城47公里。國土面積108平方公里,轄8個村委會,72個自然村,109個村民小組;境內聚居有哈尼、彝、漢三種民族,5780戶,2691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95人,哈尼族人口占64%,彝族人口占24.2%,人口自然增長率10‰,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為254人。
浪堤地處玉屏山梁子,地勢由南向北傾斜,東西兩側罕龍河,南罕河強烈下切,河谷深邃,山高坡陡,無平壩,海拔800—2329米。哀牢山深度變質巖地層,土壤為紅土壤、赤紅壤、黃棕壤。立體氣候明顯,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山區溫涼,河谷炎熱,為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4.2 C,1月最冷只有7.8 C;7月最熱達到23.5 C。年降雨量為1164毫米。森林覆蓋率為23%。全鄉耕地面積20565畝,其中水田8565畝,旱地12000畝。糧食種植面積占85.2%,總產量達5835噸,農民人均有糧208公斤。
經濟社會發展:浪堤是邊縱元南大隊的革命搖籃,1948年6月解放的革命老區,7月成了裕泰鄉人民政府。1954年7月從元江縣劃屬紅河縣第五區,1958年第五區駐地由大羊街遷駐浪堤。當時,生產力發展緩慢,社會經濟發展步履艱維,人民群眾生活非常貧困。1979年全鄉財政收入僅有11.6萬元,入不敷出,資不低債。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浪堤鄉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及全鄉各族人民的艱苦奮斗下,生產力逐步解放,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著力鞏固糧、糖、畜支柱產業,發展壯大林果、蔬菜新興產業,各行各業欣欣向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2年國民生產總值5538.8萬元,其中農村經濟總收入3385萬元,勞務輸出收入1273萬元,鄉鎮企業收入850萬元,地方財政收入30.8萬元,完成稅金64萬元。
浪堤鄉黨委、政府結合實際,與時俱進,不斷深化對鄉情的認識,鞏固提升傳統支柱產業,堅持走“兩高一優”的農業發展路子,科學引進優良品種和推廣先進的栽種技術,提高單產和優良品種。2002年,優質水稻“紅陽二號”等種植面積達4300畝,產量達165萬公斤,雜交水稻和養留再生稻種植面積2500畝,產量達257.7萬公斤,雜交玉米種植3500畝。甘蔗種植面積逐年增加,面積達5120畝,產值240萬元。木薯試種成功,種植面積1890畝。積極打造千畝無公害蔬菜基地,產量154萬公斤,輻射鄰鄉,遠銷縣外。
培植新型農業產業,增強農業發展后勁。浪堤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緊緊抓住這一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果業,重塑“花果山”面貌。抓住退耕還林機遇,引進優質梨果系列產品10萬株種植1500畝,成為浪堤水果家族中的一朵奇葩,將成為浪堤特色農產品之一。以此為龍頭,還發展雪梨、芒果、櫻桃、核桃、石榴等水果,形成了以柑桔為主,其它經濟林果為輔的特色農業。全鄉已種植棕櫚5600畝,出產品的棕櫚2000畝,產量達1.2萬噸,保證了浪堤三個棕絲加工廠的原料。
教育文化衛生事業蓬勃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鄉委政府始終把教育事業列為工作的重中之重,2002年共完成教育費附加19.4萬元,投資320萬元新建蝦里完小、坡垤小學、浪堤中學教學大樓,中心小學綜合樓,浪堤中心第二小學校,在辦學條件逐步改善的基礎上,完成“普六”工作,著力準備實施“普九”工作。2002年全鄉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鞏固率98.5%,小學在校生3270人,其中女生1468人,小學升初中78%;浪堤中學有12個班,3個年級,在校生650人,初中畢業升學率達60.5%,中小學危房控制率8.5%。掃除青壯年文盲1020人。廣播電視事業逐年發展,與縣城有線電視網絡聯網,閉路電視入網戶680戶,全鄉有2840臺電視機,電視覆蓋率達92%。以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兩座機站為中心,形成電信網絡,電信通訊用戶已達1130戶,小靈通天線安裝完畢,正在發展普及。浪堤歷史上是有名的“瘴瘟之鄉”,瘧疾流感終年流行。解放后,醫療條件逐年改善,現有鄉中心衛生院1所,醫療工作者21人;8個村委會都建蓋了村衛生室,有村醫生16人,衛生員14人,為全面實施初級衛生工程提供了保障。各種發病率控制在2.2‰以下。
為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努力提高集鎮化水平,更好地為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總投資30.7萬元的集鎮中心大街于2002年8月全面竣工,總投資75萬元占地8670多平方米的農貿市場于2000年12月竣工并投入使用,結束了以街為市的歷史,帶動了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拓寬工農業產品市場,優化農村經濟整體結構。把集鎮作為資源的聚合體進行資本營運,走“以土為本,以地生財,以財建鎮,以鎮招商”的路子,拍賣小宗地35宗,每平方米最高價1200元,最低價250元,促進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轉變。加快了集鎮建設步伐。
浪堤資源優勢明顯,依托這得天獨厚的條件,大力發展特色經濟:甘蔗、木薯、竹子、蔬菜、養殖等產業,已成為群眾增效增收的支柱產業。其次,土地資源豐富,現有耕地面積20565畝,荒山荒坡11264.7畝,借退耕還林之機,全力開發荒山荒坡,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大力發展甘蔗、木薯、印楝、竹業、棕櫚、杉木等產業。2002年,基礎設施建設成績顯著,全面解決了全鄉109個村民小組和大牲畜飲水困難問題,修復大小水溝97條,14.8千米,投資100萬元新建12千米阿罕宗大溝,新增灌溉面積1560畝。全鄉還有3個村民小組153戶沒通電,使97.4%的農戶用上了照明電。97個村民小組通公路;投入45萬元,完成熱區公路36公里,形成熱區公路網絡。“七小”建設得民心,建設村組衛生街道30條24572米;完成沼氣458口;新建小廁所48個,實現寨寨有衛生廁所,完成農網改造4個自然村1820戶,這對浪堤農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發展思路和主要建設項目:根據黨的-提出的小康目標建設的要求和縣第九次-會精神為指導,堅持經濟為中心,從實際出發,圍繞“抓住一個中心,發揮兩大優勢,實施三大戰略,突出四個重點,實現五大目標”的思路,以“艱苦奮斗,轉變觀念,扎實工作,銳意進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工作作風,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抓住一個中心,就是抓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建設是所有工作的中心,是我們奮斗目標和努力的方向。
發揮兩大優勢,就是發揮得天獨厚的土壤氣候優勢和交通區位優勢。充分發揮第一自然優勢,鞏固糧、蔬菜、畜支柱產業,大力培植林、棕、果、糖等新興產業。浪堤公路置于“三叉口”的位置,給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好時機。發揮這一優勢,大力發展公路經濟,使浪堤形成物流和小商品集散地中心,促進商貿發展,帶動農村經濟的進步。
實施三大戰略,就是綠色通道戰略,西部經濟發展戰略和集鎮化戰略。充分發揮浪堤的自然優勢和區位優勢,積極興建以優質雪梨,千畝無公害蔬菜和公路沿線的竹子為特種種植基地,建成“綠色大通道”使其成為迤北線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浪堤鄉西部高寒山區還有三個村委會29個自然村37個村民小組,集少數民族,閉塞、落后、貧窮為一體,發展相對滯后。實現共同富裕,重點繼續解決好道路、電力建設問題,結合特點,堅持走“近抓糧、畜,遠促林、棕、果”的路子,使西部人民逐步走向富裕。城鎮化是現代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地生財,以財建鎮,以鎮活商,以商帶農”的發展思路抓好小城鎮建設,增加農民收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
突出四個重點:就是打牢基礎,大興科教,調整結構,注重黨建。基礎設施是經濟保持快速、穩定增長的先決條件。一是強化水利基礎設施,狠抓農田水利建設。二是強化電力基礎,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工程;三是強化公路基礎,努力解決好鄉村公路、田間道路、低等級公路質量差的問題;四是強化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教育的普及推廣程度直接關系到經濟的發展水平。在實施“強基興農”的同時,大力提倡“科教興鄉”,今后繼續鞏固“普六”成果,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基礎設施,優化育人環境,實施“普九”工程。加大科技投入,實現科技創新,加大農業科技的推廣普及力度,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使大多數干部為群眾盡可能掌握2門以上實用技術,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加入“WTO”和國內市場的變化,農業所面臨形勢日漸嚴峻,調整產業結構勢在必行。一是調整農業種植結構;二是以市場為導向,推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培植中介公司,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產供銷“一條龍”經營模式;三是注重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引進優良品種,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精”;四是發揮區位優勢,掌握市場信息,注重產品流通,確保農業增產;五是以小城鎮建設為突破口,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緩解農業壓力,減少農業所占比重,帶動第二、三產業的發展。黨的作風建設是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的大問題,按照黨中央和上級黨委的要求,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和勤政廉政教育,提高黨員干部端正黨風的自覺性,嚴格執行公務員“八條禁令”,筑牢思想道德防線,健全責任追究制度,堅決查處以權謀私案件,純潔黨的組織,以實際行動取信于民,轉變干部作風,促進經濟發展。
實現五大目標:(一)綠色經濟強鄉,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鞏固糧、糖、薯、畜支柱的同時,發展以竹子、杉木為主的林業和雪梨為主的果蔬產業,形成特色大鄉,綠色強鄉。(二)傳統農業穩鄉。提高對農業大鄉的認識,今后將以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為重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發展后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保證農業增產增收。(三)集鎮經濟興鄉。加速浪堤集鎮建設,按照“以土為本,以地生財,以財建鎮,以鎮活商,以商帶農”的發展思路,堅持“合理布局,科學規劃,注重實施,量力而行,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快集鎮形象工程,營房至中學大街的建設,力爭三年內全部完成綠化、美化、亮化工程,使其形成集鎮的商業、文化中心,發揮輻射、集散、服務功能,改變傳統產業模式,帶動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四)交通商貿活鄉。充分利用交通區位優勢,積極發展公路經濟,促進商品流通,形成集散和貿易中心,帶活全鄉經濟的發展。(五)革命老區揚鄉。浪堤“邊縱”元南大隊成長的搖籃,是1949年6月解放的革命老區,建有烈士陵園,為革命犧牲的86名烈士紀念碑聳立在古松參天,翠柏蔥郁之中。將充分利用“革命老區”、“游擊根據地”之名,爭取上級同情和支持,發揮效應,擴大浪堤知明度,積極對外招商引資,促進浪堤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全國與浪堤鄉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