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qū)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qū)的人口數(shù)量、區(qū)域面積、郵編區(qū)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qū)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lián)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qū)信息。
英文名稱:Yuzhou city
漢語拼音:yǔ zhōu shì
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南緣的中心城市。地處伏牛山余脈與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潁河自西至東橫貫全境。緊鄰京珠高速公路、京廣鐵路,鄭石高速、永登高速公路交匯于此,禹登鐵路、禹鄲鐵路、平禹鐵路貫穿全境。距省會鄭州70公里、新鄭國際機場39公里。全市總面積1461平方千米,人口121萬。城市規(guī)劃區(qū)面積70平方公里,建成區(qū)面積40平方公里,市區(qū)常住人口38萬。禹州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是華夏民族之根,被譽為華夏第一都,素有“夏都、鈞都、藥都”之稱。依托資源和區(qū)位優(yōu)勢,發(fā)揮產業(yè)優(yōu)勢,禹州市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在2008年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力百強中名列第68位,全國中小城市100強第78位。
禹州市行政代碼:411081,郵政編碼:461670,電話區(qū)號:0374,車牌編號:豫K
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
河南省園林城市
全國中小城市100強
國家科技進步先進市
河南省文化改革發(fā)展試驗區(qū)
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
全國首批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百強縣市
第二屆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資城市
首批國家傳統(tǒng)知識知識產權保護試點城市
禹州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是華夏民族之根。禹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洪荒初開,人類祖先便在這里繁衍生息。早在新、舊石器時代,就閃耀著華夏文明之光,為華夏文明的中心。早在原始社會末期,這里就是黃帝部落活動的中心 區(qū)域之一。后來黃帝成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居住在今禹州市西北部和北部山區(qū)的具茨山。
史書記載:“帝啟之歲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宴諸侯于鈞臺,諸侯從”(《竹書記年》)。潁河上游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 禹州自古稱華夏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政事在禹州廣為傳頌,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讓位于啟而得名,北京世紀壇銅柱歷史紀年即禹州為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建都之地。大禹因治水有功曾在此受封“夏伯”。禹子啟繼位后,于鈞臺大宴天下諸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從此,華夏五千年文明從這片熱土開始。自夏始,經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曾三次為夏韓古都;秦以降,至順治十八年(1661年)歷時兩千多年,均為京畿重地或一方一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漢為潁川郡,晉唐為陽翟,宋元明為鈞州,清順治年為禹州。
華夏古都 中國大禹文化之鄉(xiāng)
禹州市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文化遺跡上古時期,禹州屬于應龍氏部落領地。發(fā)祥于黃帝,昌明于大禹,傳承于夏啟。于中華5000年文明史同步。
禹州境內北部的具茨山脈、西部的大鴻寨山脈,是以黃帝為首的有熊氏部落以及與黃帝有親緣關系的方嫘氏部落、大鴻氏部落、風后氏部落的重要活動區(qū)域。黃帝的姻親——方嫘氏部落領地,在禹州西部方山(今方山鎮(zhèn))。重要軍事力量——大鴻部落,在城西大鴻寨山區(qū)(今鳩山大鴻寨風景區(qū))。協(xié)助黃帝戰(zhàn)蚩尤的重要軍事首領——風后氏部落,在城北無梁一帶(今無梁鎮(zhèn))。禹州市城區(qū)有“迎風閣”,以迎風閣為中心,南北東西輻射四條街,分別叫迎上街, 迎下街,迎東街,迎西街。建“迎風閣”的本意,一說是因為風后輔佐黃帝有功,封其食邑于此,特建閣以紀念;一說是“迎送風后”之意。
距城12公里的古城寺,古為氏城,雍梁城,本是軒轅黃帝命雍父做杵、臼之處,后來成為雍父的封地。
《莊子·有宥篇》說,黃帝十九年,“聞廣成子在于崆峒之上,故往見之 ”,求問“修德習武”、駕馭諸部落的“至道”,據(jù)傳廣成子是上古時期非常有頭腦的“哲人”,居于今禹州城西北20公里的崆峒山上。該山東西走向,長 1.5公里,寬1公里,崗嶺交錯,古木疊翠,山水相宜。因此,黃帝暮年,帶了元妃嫘祖娘娘,在淺井鄉(xiāng)散駕村辭別群臣,散駕登山,再訪成子,退隱逍遙觀。至今這里還留有黃帝“問道處”、“得道庵”,“廣成子廟”和黃帝暮年與廣成子在此修道的“大仙觀”。
黃帝之后的諸多帝王,如顓頊、帝嚳、堯、舜等領地均在禹州。其中大禹在禹州活動最頻繁,最長久,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帝舜封為夏伯,把他的領地虞邑賜予大禹,改名夏邑。夏邑便是今日之禹州。在城南三峰山左邊建有夏亭城。帝舜故世后,大禹即天子位,國號夏。
史家言:堯舜傳賢,禹傳子。從此以后,禹州成為中國最早的奴隸制王朝的國都。
夏邑(禹州)作為大禹的封國,大禹治水的基地,留下很多關于大禹活動的遺跡。據(jù)史籍記載:禹安民治室,居靡山伐木為邑。這便是大禹即位后建造的宮室。靡山今稱梅山崗,位于范坡鄉(xiāng)境內。禹之子啟繼位后,在此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史稱夏朝,因此禹州素有“華夏第一都”之譽。至今留存有夏禹和啟召集群臣的古鈞臺,治水遺跡禹王鎖鮫井,禹母石,啟母石等歷史遺跡。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禹州瓦店遺址作為夏代的都城級王城遺址、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要發(fā)現(xiàn)之一,為禹州是夏朝都城提供了直接的歷史證據(jù)。
堯舜時期,禹州稱夏,是夏部族聚居與活動的中心。大禹為夏部族首領, 是黃帝的玄孫。禹總結了他父親治水的經驗教訓,改用開 挖疏導為主,居外十三年,終于使洪水東注,治水成功,-于夏(今禹州市),史稱“夏禹國”。禹被稱為“夏伯”,即分封方國國君。癸西四十八載(約公元前2208年 ),舜崩于蒼梧(今云南省寧遠),天下諸侯不服舜之子而擁戴禹。于是,禹在夏邑(今禹州市)即天子位,并用自己的封號“夏”為天下之號,稱“夏朝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中原地區(qū)諸夏民族為主體,容納吸收周邊夷夏各部族共同創(chuàng)立的多民族統(tǒng)一的大國。它“咸有九州”,“協(xié)和萬邦”,是我國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制社會的第一朝代,被稱為“華夏第一國”。大禹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帝王,后人稱之為伯禹、夏禹、神禹。禹州就是因為大禹初封于此,故稱“大禹之州”。后因夏王朝創(chuàng)立并建都于此,又稱“夏都”或“華夏第一都。”
禹在夏都(今禹州市)執(zhí)政八年,號令全國實行統(tǒng)一的夏時制,俗稱“夏歷”,也叫“農歷”。并且定車制,立貢法,建學校,作夏樂,提倡養(yǎng)老,令行薄葬,實行“五音聽治”。加上其它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將一個新生的夏朝治理得井井有條,殷盛富庶,“公家有三十年之積,私家有九載之貯”。
約公元前2198年,禹百歲,巡狩江南,死于會稽,就地埋葬。其子夏啟“ 大饗諸侯于鈞臺”,四方諸侯都擁護夏啟繼禹之位,是所謂“父傳子,家天下”的開始。啟在位十年,傳給其子太康,太康在位二十九年(有記四年),傳 給其弟仲康。仲康名義上在位十三年,傳統(tǒng)給其子相。相在位二十八年,被寒浞逼殺。夏朝從此中斷四十年。直到相的遺腹子少康長大后,居于綸邑(今禹州西北16公里康城),招集夏遺民,聯(lián)絡夏舊臣,經過十年準備,終于在不惑之年消滅了寒浞勢力,“整威儀東南行,求陽翟(今禹州)夏王之故都”,“坐鈞臺而朝諸侯”恢復夏朝基業(yè),史稱“少康中興”。此后,夏朝又傳十一主,至夏桀,共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累計維系了四百七十一年。
夏啟會諸侯于城北諸侯山(無梁鎮(zhèn)北),大饗諸侯于鈞臺(梁北鎮(zhèn)杜崗寺村)。從大禹時代起便出現(xiàn)了較完整的行政區(qū)劃和賦稅條律。禹州在上古時期就已經成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活動中心。國家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夏朝第三帝名相,被大臣寒浞逼殺,致使夏統(tǒng)治中斷40年。少康中興,改都綸邑(今禹州順店鎮(zhèn)康城村)。最后一帝桀,將商部落首領湯囚禁于鈞臺(在梁北鎮(zhèn)杜崗寺村)。據(jù)“中國監(jiān)獄史”記載:中國第一座監(jiān)獄即鈞臺。商滅夏后,禹州做為首都的地位開始變遷。
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韓景侯將韓國國都自平陽遷至陽翟。公元前375年,韓國攻滅鄭國,遂將國都遷新鄭。僅五年,即公元前370年,韓懿侯便將國都城重又遷回陽翟。此后歷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等二千余年,禹州稱陽翟不變。所以,許多 文獻史籍在記述歷史事件及地地域時,習慣將上古時期尚無陽翟名稱的夏、夏邑、歷地、櫟邑等統(tǒng)稱為“陽翟”。
鈞瓷之都 中國陶瓷文化之鄉(xiāng)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xiāng),而禹州則是中國瓷器的重要發(fā)祥地,是著名的“中國陶瓷文化之鄉(xiāng)”。其陶藝制作已有1700多年歷史,而鈞瓷又以其貴、神、奇、妙四大特點堪稱瓷中極品,憑借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復雜的配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湖光山色、云霞霧靄、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之說。
鈞瓷,以其色彩艷麗、藝術風格獨特聞名中外,久享盛譽。在國外,鈞瓷被稱為“中國寶瓷”,是難得的藝術珍品。鈞瓷不但在色彩上鶴立它瓷之上,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獨辟蹊徑,自成體系。鈞瓷的名貴在于其獨特的窯變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繪,每一件鈞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獨一無二的,即 “ 鈞瓷無雙 ” ,且釉透,釉活,胎質精純,堅實細膩。叩之聲圓潤悅耳,清脆動聽;觀之形端莊優(yōu)美,古樸典雅,它的釉變色五彩繽紛,璀璨奪目,渾然天成,構成一幅幅神奇的圖畫,如寒鴉歸林,夕陽殘照,高山云霧,峽谷飛瀑,伯牙撫琴等等。這些釉變畫,千變萬化,意味無窮,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 “ 出窯一幅元人畫,落葉寒林返暮鴉 ”“ 雨過天晴泛紅霞,夕陽紫翠忽成嵐 ”“ 峽谷飛瀑菟絲縷,窯變奇景天外天 ” 等來形容鈞瓷窯變之妙,民間有 “ 鈞與玉比,鈞比玉美,似玉非玉勝似玉 ” 、 “ 黃金有價鈞無價 ” ,國外更有 “ 雅堂無鈞瓷,不可自夸富 ” 、 “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 之說。
鈞瓷的燒制是一種復雜的高難技術,還原程度很難控制;加上過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窯,窯溫難以達到均衡,從而影響到鈞瓷釉彩的成色,在燒制過程中有70%的產品會報廢掉,而其中的上品則更為罕見,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的鈞瓷,自古就有 “ 黃金有價鈞無價 ” 的尊貴名聲,唐玄宗曾立令 “ 鈞不隨葬 ” ;宋徽宗時又成為御用珍品,誥封 “ 神鈞寶瓷 ” ,每年欽定生產36件,禁止民間收藏,所以現(xiàn)在墓葬出土的鈞瓷文物也甚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館雖有收藏,為數(shù)也寥寥無幾。
近年來,鈞瓷經常作為國禮贈送國際友人和各國元首,世界各地收藏大家也將其作為珍品競相收藏。特別是祥瑞瓶、乾坤瓶、華夏瓶,在2003年、2004年,2005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分別被指定為唯一國禮贈送給各國政要;2006、2007年鈞瓷又作為唯一國禮在中國——東盟博覽會上贈送給領導人;2008年鈞瓷先后被作為中日友好紀念國禮贈送給日本政要、鈞瓷作品“四海升平”被聯(lián)合國總部永久收藏。鈞瓷盛名更是蜚聲海內外。2003年,禹州市神垕鎮(zhèn)等地被國家批準為鈞瓷原產地,受到保護。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陶瓷窯遺址類禹州獨占一半,其中禹州鈞官窯遺址博物館在作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同時也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同時也進入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禹州鈞瓷燒制工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2年起,禹州市每年與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中國陶瓷工藝協(xié)會等單位聯(lián)合舉辦中國鈞瓷文化節(jié)活動,以弘揚和提升禹州鈞瓷這一中華瑰寶的深厚魅力。2008年禹州又因鈞瓷文化而被列入河南省文化改革發(fā)展試驗區(qū)。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禹州市神垕的古街、古樹、古民居,古玩、古瓷、古鈞窯,為神垕古鎮(zhèn)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古樸斑駁的十里老街,刻滿歲月痕跡的幽深古民居,上千個高聳的煙囪,必將帶你進入神垕的一世繁榮和千年的回憶。琳瑯滿目的古玩市場將帶給你刺激和意想不到的驚喜。“神垕古鎮(zhèn)”之名歷史上曾被四次皇封。因至今仍盛產各種陶瓷,“神垕古鎮(zhèn)”被譽為全國唯一“活著的古鎮(zhèn)”。
中華藥城 全國中醫(yī)藥材之都
禹州地理氣候優(yōu)越,盛產動、植、礦物藥材1084種,蘊藏量12萬噸。唐朝藥王孫思邈曾長期游居禹州,行醫(yī)采藥、著書立說,孫思邈去世后,禹州人民在西關購地建“藥王閣”永久紀念。故有“藥不經禹州不香,醫(yī)不見藥王不妙”之說。禹州的中藥文化自此開始繁榮。 宋仁宗年間,陽翟古城寺以東盛產白芷、南星、菊花、薏米等藥材,時任河南主薄的著名詩人梅堯臣游覽禹州,正值春和景明,翅花盛開之際,不禁詩興大發(fā),遂作詩一首:“云外陽翟山,實與嵩少接,山中采藥人,能自辨苗葉,當須刨其根,以道素所愜”。
元世祖至元一年(1264年),禹州已成為藥材匯集之區(qū),填滿街市,猶如糞土,故農家深山大壑采藥者往來不絕。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曾詔令全國藥商來禹集結,每年春、秋、冬三個會期。“內而全國22省、外越西洋、南洋、東極高麗、北際庫倫,皆每車節(jié)轉而至,真可謂無街不藥行,處處聞藥香”。長期的藥材交易,逐漸產生了以經營類別或區(qū)域性質劃分的藥行幫、藥棚幫、甘草幫、黨參幫、江西幫、山西幫、陜西幫、祁州幫、商城幫、亳州幫、金陵幫等18個幫會組織,繼而形成禹州獨特的中藥文化。商幫建設了各自的會館,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為懷幫會館,也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藥商會館。成為中國禹州藥會歷史上的四大中藥材集散地之一,被稱為“中華藥城”。
明代周定王朱橚到禹州考察采集標本,于1406年撰寫的《救荒本草》共列可救荒植物414種。著有《普濟方》168卷,收載醫(yī)方61709個,為歷代醫(yī)方之最,在劇毒藥材處理上,采取吸附分離技術等都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清代禹州的“保光清涼散”、“九天阿膠”相繼問世,行銷全國,頗享盛譽。繼之開業(yè)的名店藥堂趙隆太,加工炮制的“九蒸九制大熟地”于宣統(tǒng)三年在德國柏林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參展。
禹州的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明嘉靖年間,已種植名貴地道藥材45種,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已列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解放后,中藥材生產有較大發(fā)展,1969年全市出現(xiàn)200多個藥材種植村。1985年3月中藥材交流大會重新恢復,推動了中藥材種植業(yè)發(fā)展。而禹州中藥材炮制工藝、禹州藥交會也因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禹州中藥加工炮制始于明朝,清朝趨于規(guī)范。飲片加工及炮制因藥制宜,技藝獨特,制作精細,在國內久享盛譽,有“藥進禹州倍生香”之說。在加工、炮制過程中,其“浸、泡、煅、煨、炒、炙、蒸、煮”等方面都有其獨到之處。有的飲片加工后,細如絲、吹能飛,片片均勻,厚薄適宜。在炮制方法上以精益求精而久負盛名。
進入新時期以來,禹州中藥材產業(yè)發(fā)展更加迅速。成為全國17家標準化、規(guī)范化的國家級中藥材專業(yè)市場之一,也是河南唯一的國家級中藥材專業(yè)市場。年交易額居全國第三位。在中藥材貿易中的影響力愈加增強,被批準為“全國中藥飲片配送中心”。同時標準化的中藥材生產規(guī)模也進一步擴大,通過國家GAP認證的藥材基地數(shù)量逐年增加。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豫西丹參4種道地藥材取得國家原產地域地理標志保護,在全國名列前茅。 “藥不經禹州不香,醫(yī)不見藥王不妙”,一年一度的中國·禹州藥王孫思邈國際醫(yī)藥文化節(jié)暨中醫(yī)藥交易大會不僅為禹州帶來了交易收入,而且又把禹州與全國聯(lián)系得更加緊密。
潁川古郡 姓氏望出名門祖庭
上古時期禹州就是華夏文明發(fā)祥地,而后來在歷史上禹州有潁川之名,潁川郡為秦王嬴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長期為中國除都城以外最大的郡。也因其歷史而成為中國眾多姓氏的發(fā)源地和興旺之地。
■方姓——— 禹州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一九九七年,經過有關姓氏專家的考察論證,確定河南禹州方山鎮(zhèn)的方山為方姓鼻祖方雷公的封地,海內外方氏的發(fā)源地。
■陳姓———公元前672年媯滿的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后來他的10世孫田和建立了田氏齊國。戰(zhàn)國末年,齊被秦滅。齊王的長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軫逃至潁川(今河南禹州一帶),恢復陳姓。從此陳氏一門在中原瓜瓞連綿,生生不息,發(fā)展成為名門望族。
■雷姓———雷姓源出自方雷氏,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方雷之后,以國名為氏。據(jù)《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相傳方雷氏是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因戰(zhàn)功被黃帝封于方山(在河南省中北部一帶,今河南省禹州市方山),建立諸侯國。其子孫以國名為氏,為復姓方雷氏,后又分為兩支,一支姓方氏,一支姓雷氏。
■鄺姓———鄺姓源出自方姓,為南宗方諄之后,御賜改為鄺氏。而方姓在記載中源出今河南禹州方山鎮(zhèn)。
■賴氏———他們的古老源流,在《姓氏考略》一書上記載得清清楚楚:“《風俗通》曰,春秋時有賴國,其后以國為氏,望出潁川、南康、河南。” 春秋時代賴國所在的位置,大致不離現(xiàn)在的河南省境內,因此正如《姓氏考略》一書所說,最早的賴姓家族,是出現(xiàn)于河南的潁川一帶。換言之,賴氏長久以來雖然是稱盛于南方各地,但他們的祖先,卻統(tǒng)統(tǒng)都是來自中原地區(qū)的河南。追本溯源,全都是最足以自傲的炎黃子孫。
■韓氏———以“潁川”為堂號,雖遷居異鄉(xiāng),仍以是潁川人為榮。
■陸姓———陸姓的郡望主要有潁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230年)置郡,治所在陽翟(今禹州)。相當于今河南登封,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以北縣地。這支陸氏是吳郡陸氏的分支,開基始祖為東漢潁川太守陸閎。
■鐘姓———鐘源居潁川,在現(xiàn)在的河南省境內。根據(jù)《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楚國有鐘儀,鐘建,鐘子期,與伯牙為友,項羽的部將有鐘離昧,鐘離昧子接,單姓鐘氏,居于潁川。鐘離復姓望族居會稽(今江蘇省南部及浙江省西部一帶)、潁川(今河南省禹州一帶地區(qū))。同為“潁川堂”。廣東興寧的資料的客家人中潁川堂的人是最多的。
■郭氏———因為“裔孫從潁川”,郭氏之后代離開祖籍地陽曲而遷往潁川。虢叔為郭氏始祖,序是虢叔的裔孫,序做為虢叔后裔的代表者,是經周王朝正式承認的,從序開始號為郭分,成為虢轉為郭的第一代人。潁川,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河南潁川郭氏是后漢大司農郭全的后裔,是山西陽曲郭氏的分支。
■賴氏———潁川郡的此支賴氏,其開基始祖為叔穎。
■庾姓———在兩漢時代形成了潁川(今河南禹州)和新野兩大郡望,而潁川庾姓最繁盛是當今庚姓中最大支派。
■烏姓———-,是黃帝的后代,少昊氏以烏命官,有烏鳥氏,他的后人去鳥字姓烏,稱烏氏。望族出于潁川、汝南、鄱陽。
■繁姓———望居潁川郡(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帶)。歷史名人繁欽為漢末文學家。字休伯,潁川(今河南省禹州)人。
■拓跋姓——郡望 潁川郡:秦滅韓,以所得韓地置潁川郡,在今河南省中部,治陽翟(今河南禹州)。
■應姓———《郡望百家姓》中有記載:應氏望出汝南、潁川郡。《姓氏考略》中記載:望出汝南、潁川。
■趙姓———趙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郡望,主要有以下幾個:潁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平原郡、漢陽郡、天水郡等。
■贛姓———史籍《郡望百家姓》上記載:“干姓望出潁川郡”。史籍《姓氏考略》上也記載:“干氏望出滎陽、潁川。”
■臧姓———秦至西漢間,臧姓逐漸播到河北、河南、甘肅等北方省份,并且在今河南禹州、甘肅天水一帶形成望族,至東漢初,臧宮功封列侯,子孫襲爵,極大的壯大了臧姓潁川郡望(治今河南禹州)。
■殷姓———其中一支殷姓,也是發(fā)源于河南境內。這是根據(jù)漢代史游所著《急就篇》姓字注所說的“殷水在潁川(今河南禹州),居之者以為氏。”這批“以地命氏”的殷姓人士,使后世殷氏的陣容,堅強龐大不少。
■路姓———魏晉南北朝時期,路姓繁衍興盛,尤其在今河南省境,路姓就出現(xiàn)了五個郡望:即襄城郡、陳留郡、河南郡、內黃縣、潁川郡。表明在今河南之襄城、開封、洛陽、內黃、禹州一帶路姓人枝繁葉茂,風光顯赫。
■處姓———處姓郡望堂號:北海郡:漢朝時期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分齊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說營陵,今山東昌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濰坊、煙臺一帶地區(qū)。潁川郡:始設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之所以名為潁川郡,是因為有一條河,名為潁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qū)。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
。。。。。。。。。。。。。。。。。。。
全國與禹州市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