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德屏南縣黛溪鎮康里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50923102 | 身份證前6位:350923 |
長途區號:0593 | 郵政編碼:352000 |
隸屬政區:黛溪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閩J | |
康里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一)地理位置
康里古稱坑里,清同治十年并屏南知縣楊寶吾詠詩改坑里為康里。村之東向與垣坑往里和蕉城區淦山村交界,南向至山前坑與善溪村交界,西向至梅洋山與九洋周厝、天峰村交界,北向至橫林坑直下透龍井橋與代溪鎮之南山、天峰村和壽山鄉的白玉村交界。距代溪鎮10千米,距屏南城關53公,距屏寧二級公路11公里。
(二)人口資源狀況
全村轄康里、文讀山、下洋艮、路下、葛藤坪、長壩頭、馬頭艮、黃家山、吾溪里等9個自然村,村委會設康里,共23個村民小組,573戶1859人口。
(三)土地資源狀況
村落面積30107畝,其中:水田面積2222畝,旱地面積668畝,林地面積27217畝,森林覆蓋率為74.3%。
(四)基礎設施狀況
已經實現“五通”(通路、通自來水、電、電話、電視),省道303線通往代溪鎮所在地的公路貫穿全村,交通較為方便。
(五)社會事業狀況
村中所設之康里小學,初設于民國十七年(1926年),早期稱翠峰小學,培養出萬余名優秀學子,現全村有碩士2名、大學生近百名,中專生(含高中生)達300多名。康里是一個名富其實的耕讀傳家之村,穿落于村落之間,古樸的民風民俗仿佛置身于農耕時代。
(六)生產生活狀況
全村以農為主,農耕文化底蘊深厚,古時以種植水稻、苧麻、棉花為主,男耕婦織,遺留有土礱、水碓、紡織機、織籃、鞋簍、米簍、石磨、犁、耙等農機具。近年,臍橙大面積種植,成為全縣有名的臍橙生產基地,并有無核柿、油柰、柑、桔、桃、黑李等水果。境內有豐富的野生獼猴桃資源,村民們利用其果釀酒,具有醇、香、甜、爽等特點,中草藥資源極為豐富,已被村民利用的草、根、葉、花等達百余種。村民們自制的芋頭面、蛋片、假洋見、秋菊粿、野菇干、豇豆干等特具地方風味。境內的鬢山茶的霧濃、海拔高,水質優等特點,城為屏南優質綠茶的生產基地,茶質特佳。
(七)建筑景觀
康里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村中有十余座古民居,泥塑、木雕極富特色,以鄭氏宗祠為中心,以村中主街道玉帶路為紐帶,成圓形建筑,村尾設一監湖、鄭公祠,山作屏藩樹作墻,真正形成“康里”之特色,村中純居住著鄭姓、韓、江、楊、孫,有“亂松蔭里慧蘭業,三百余家一姓通”之贊譽,村境內有溪底、溪南、梅洋、西家洋、座黨、坪洋、大坑、彭厝寺等古村和玉堂庵、白云寺等遺址,有清水亭、玉溪岔亭、回角岴亭、蛇嶺寺、龍井橋、圣殿、曲潭、姚乃宮、長福寺、景福寺、大石坂、龍傘樹、鑼彭石、九曲嶺、土主壈、圣王殿、鄭氏宗祠、鬢山、公沽局東二區倉庫,鬢山顯地等勝景,龍井橋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村中古街、古井、監湖、古民居、古廟宇古色古香,民歌、民謠、亂彈戲、廟會等相互交融,獨具魅力。村中那些古色古香的明清舊室,彩塑墻飾、神雕木刻、栩栩如生;那石門、土墻、黑瓦歷經滄桑,古樸黃雅,莊嚴大方;那深深的古巷弄、幽靜的秦茶鹽古道、小橋、涼亭,折射著先民們的聰明才智,那古縣界、禁山石碑、古旗桿等碑刻,堪稱石刻精品。這里的古民居給人一種自然、舒適、含蓄的意味,體現人的生存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
全國與康里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