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普濟圩農場位于揚了江畔銅陵市對江。農場占地136平方公里數,耕地8萬畝,職工1.2萬人,總資產2.3億元(人民幣)。GDP1.1億元,糧豆總產5萬噸。農場實行農工商綜合經營,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農業實行農場、家庭農場雙層經營體制。1998年銷售收入達1億元,糧食商品率達80%以上。我場水陸交通便捷。水路緊靠黃金水道長江;陸路靠近滬寧、京九鐵路;合銅、銅無公路穿場而過;農場距九華山、黃山百公里,非常適宜開發旅游型農業。同時,銅陵長江公路大橋將農場與市區一橋相連,城郊型農場特色十分明顯。
一、位置規模
普濟圩農場,1950 年2 月建立。該場位于長江北岸,西靠沙湖,地跨樅陽、無為兩縣,與銅陵市隔江相望。農場的北埂有輪渡碼頭,與銅陵橫港之間有載客輪渡,是銅陵到樅陽、桐城、廬江、舒城的西大門,場部到合肥通直達班車。農場從土橋、北埂、老洲頭有船只通往沿江各地、市、縣。場內砂石公路55 公里,可通各分場、生產隊。
土地總面積20.4 萬畝,其中耕地71021 畝、林地86 畝、水面34131 畝(養殖面積1646畝)、果園302 畝?側丝12564 人,職工8162 人。其中工人5648 人、管理人員1097 人、文教衛商業服務人員822 人、其他595 人。有科技人員606 人,其中高級技術職稱16 人、中級技術職稱145 人、初級技術職稱445 人。有離退休干部548 人、退休工人3122 人。尚有在司法廳管理時遺留下來的、刑滿留場失去勞動力養起來的人員900 人。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5564 千瓦,包括大中型拖拉機86 臺、小型拖拉機60 臺、聯合收割機31 臺、農用排灌機械271 臺、汽車11 輛。
農場場部有25 個科室,下屬5 個農業場(副縣級)、19 個工副業企業(其中1 個副縣級)。有中學3 所,教師88 人,在校學生805 人;小學6 所,教師73 人,在校學生1218 人。有醫院7 所。
1990 年社會總產值5839 萬元,其中農業產值2966 萬元、工業產值2017 萬元、建筑業產值475 萬元、運輸業產值162 萬元、商業飲食業產值219 萬元。利潤176 萬元(1989年),稅金100 萬元。主要農產品年產量:稻麥豆28925 噸、棉花82 噸、油料237 噸;主要工業品年產量:水泥31600 噸、農用汽車200 輛、大米3927 噸、白酒420 噸。
二、自然條件
普濟圩地勢低洼平坦,地下水位高,平均海拔8.5~9 米。土壤為長江沖積層,多屬重粘土,少部分地區略帶壤性,沿江部分屬砂質壤土,中部多系湖沼地區。建場初,因雜草荊棘腐爛,兼洪水游積年久而沉淀成較厚的腐殖壤土,內含腐殖質極高。土壤中空隙甚多,又因內含死魚爛骨、鳥類及螺蚌等殘骸,土壤極肥沃,適宜種植水稻。土壤養分是多氮、少鉀、缺磷。
農場位于東經117°43′,北緯31°55′,屬中低緯地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光照充足,濕度大,無霜期長,季風氣候顯著。年平均氣溫為16.1℃,月平均氣溫最高是28.5℃(7 月);最低在3℃以上(1 月)。年平均降雨量1297.5 毫米,最多年達2226.1 毫米(1983 年),最少年只有756 毫米(1978 年),年平均降雨139 天,大多集中在春夏兩季,占年降雨量70%以上。年蒸發量為1432.4 毫米。月平均日照166 小時。無霜期240 天左右。
三、農田水利
1951 年,中央農林部會同皖北行署水利局、長江下游水利局,先后派出和邀請國內外專家實地勘測,對全墾區的水系、土壤、圍墾作了合理的規劃設計。當時對開墾普濟圩有“與江爭地或與湖爭地”和“蓄洪與否”之爭;11 月,召開“普濟圩水利建設組織生產委員會會議”,有省農林處、水利局、長江下游局負責人參加,決定在梳樁臺建閘,與江爭地。按長江下游局實地勘測,認為陳瑤湖無蓄洪價值(如蓄洪僅降低洪峰3 公分),可以開墾。于是,水利工程從梳樁臺堵口開始。經過40 年的建設,國家投資3200 萬元,興建了關系到全墾區及鄰近3 縣150 余萬畝隨潮田受益的泄洪排澇閘—— 梳樁臺大閘、中缺節制閘和2 座通江電力排灌站(北埂抽水站1520 千瓦,灰河排灌站1395 千瓦)、3 座內圩電力排灌站及全場各機口的排灌設施共8279 千瓦。修筑32.5 公里的長江大堤(高程18 米,頂寬8 米),培修68.5 公里的河湖堤(高程13.5 米,頂寬3~6 米)。全場完成環圩干渠及圩內支渠土方共1310 萬方,現基本上達到土地條田化、水利河網化、灌溉自流化。
四、建置沿革
1950 年2 月,經皖北行署批準,在普濟墾殖社的基礎上組建“皖北區普濟圩農場”;4月,改為國營農場,歸華東農林部和皖北行署農林處雙重領導;9 月,成立總場,場部在龍王嘴,場長彭光福,副場長張石平。下轄灰河、蒼蕪、青山3 個分場和1 個機耕隊。1951 年7 月,經皖北行署批準,皖北-在普濟圩建立-總隊;11 月,從皖南地區調來干部94 名、-犯人5382 名。當年開荒3000 余畝,種麥豆2500 畝,建房506 間。
1952 年5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農業建設第五師(簡稱農建五師)到普濟圩;7月1 日,農建五師正式成立,師長孔令甫、副師長孫靖宇、陳德三(兼參謀長),官兵10886人。原農場職工1090 人也由該師管理。1953 年1 月,農建五師奉命離場赴朝鮮抗美援朝。
1953 年1 月,省公安廳接管普濟圩,改為-農場,桂俊亭為-兼場長。下轄青山、紅陽、章家壩、蒼蕪、黃盆湖(1955 年撤銷,遷至花園分場)5 個分場。1956 年7 月5 日,改名為“安徽省地方國營普濟圩農場”,對內稱“安徽省第一勞動改造管教隊”。1957 年,糧食總產19970 噸,同時改造了大批-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
1958 年4 月,0安徽省委批準將普濟圩農場下放給樅陽縣管理,干部和犯人調出支援工業和水利建設。1960 年6 月,樅陽縣將花園分場(耕地1.9 萬畝、資產66 萬元)下放給陳湖區成立花園公社。
1960 年9 月,省委決定將農場歸公安廳辦-農場,共收回耕地81800 畝,資產524萬元。1967 年5 月,農場改名“建新農場”。1970 年6 月,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將普濟圩移交給生產建設兵團,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安徽生產建設兵團建新農場”。農場為團、分場為營、生產隊為連。原農場干部807 人,分兩批下放農村。第一批兵團戰士(城市下放知識青年)到農場,農場“知青”最多時達6 千余人。1975 年1 月,調出干部75 名、有帽就業人員(刑滿釋放后留場就業但戴有種種“帽子”,如“-”、“壞分子”等)1855 人到白湖農場。1975 年6 月,撤銷建設兵團,由省農墾局接收,部隊干部調出。1979 年6 月,仍恢復普濟圩農場名稱;12 月,省委辦公廳通知:普濟圩農場黨團、政法工作、文教衛生、戶口糧油關系及物資供應等劃歸銅陵市領導。
1986 年6 月,省委、省政府決定將無為縣東風村、民權鄉馬洼村和太陽、中壟、五洲共5 個村的崩江災民劃歸普濟圩農場管轄,實行場管村;6 月23 日,農場成立“農村工作委員會”,專門負責5 個村的管理工作(1989 年12 月,5 個村成立灰河鄉,劃歸銅陵市郊區,農委隨之撤銷)。
1989 年4 月,農場的5 個農業場和水泥廠升格為副縣級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