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縣情概況
洛浦縣位于昆侖山北麓,塔里木盆地邊緣,地處東經79°59′-81°83′,北緯36°30′-39°29′東鄰策勒縣,南靠昆侖山,西以玉龍喀什河為界與和田縣、市隔河相望,北伸延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與阿克蘇市、阿瓦提縣為鄰,南北長約337.5公里,東西寬約24.9公里至67.5公里,總面積1428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10.2%,平原綠洲占5.8%,沙漠占84%。 縣城西距和田市22公里,北距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2007公里,直距約900公里,315國道橫貫全縣。
1989政區劃分:洛浦縣轄八鄉兩鎮(吉亞鄉、布亞鄉、恰爾巴格鄉、納瓦鄉、山普魯鄉、杭桂鄉、多魯鄉、拜什托格拉克鄉、洛浦鎮、玉龍喀什鎮)、一個直屬管理區(阿其克管理區),239個行政村,有良種場、苗圃、林場各一個。
截止二00一年底,全縣總人口24.1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1.88萬人,占總人口的88%;維吾爾族占總人口的98.57%,漢族占1.4%,其它少數民族占0.03%。
地理地形
洛浦縣地形南高北低,整體成條形,分四個地貌單元:一是南部中山帶,海拔3300米以上;二是山腰起伏帶,海拔約1500-3300米;三是山前沖積扇和沖積洪積平原,海拔約1200-1500米;四是北部沙漠區,海拔約1300米以下。境內山丘屬昆侖支脈,南部最高山為鐵克勒克山,海拔5466米。
洛浦縣屬極度干燥的大陸性氣候。其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光能和熱能豐富。平均氣溫7.8-12攝氏度,年無霜期217天,年均降水量35.2毫米,蒸發量2226.2毫米,日照2653.7小時。
全縣有六條河流,玉龍喀什河、阿其克河、歐吐拉克河、薩格河、庫蘭木勒克河、帕合塔里克河(玉河喀河合稱為和田河)等,均發源于昆侖山脈。玉河是洛浦縣主要的水利灌溉資源,流經縣境190公里,年均徑流量22.87億立方米,年均引入洛浦縣灌溉用水量6.5億立方米,境內溢出地面的泉水約1億立方米,可利用量8770萬立方米,地下水凈儲量560億立方米,可開采量1.8億立方米,埋藏較淺,便于開發,目前有兩座水庫,在春季調節澆灌。總庫容量為2270萬立方米,可利用的庫水量為1530萬立方米,水量分布為夏富、秋平、冬少、春缺(春5.6%、夏80.6%、秋11%、冬2.6%)。
地質疏松,通透性好;可耕性好,適種性廣,有機質分解快,供肥迅速,有利于作物生長。
物產資源種類繁多,糧、棉、油、果、桑、蠶、林、畜、禽、魚等都己繁育和引進許多優良品種,對開展多種經營,全面發展有廣闊的前景。野生動物主要有黃羊、雪雞、旱獺、野豬、狐貍、野兔、麝鼠等,野生藥用植物有黨參、黃芪、香槿、茵陳、大黃、青蘭、沙師、甘草、麻黃、大蕓等。阿其克山有多種礦產,初查明石灰石礦儲量為一億五千萬噸,石膏礦、紅膠土等儲量也大,品位高,裸露地表,易于開采。東部戈壁,西邊玉龍喀什河灘,有儲量豐富的礫石、卵石這對發展建材業條件十分優越。
氣候水文
氣候:洛浦縣屬極度干燥的大陸性氣候,分四個氣候區:一是南部中山寒冷區;二是中部溫暖區;三是淺山帶溫涼區;四是北部溫暖干旱區;農業區劃在中部溫暖區。其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光能和熱能資源豐富,空氣干燥,蒸發量大,多沙暴,多浮塵。平均氣溫7.8-12攝氏度,平原綠洲為11.4攝氏度,最高極度40.1攝氏度,最低極值24.6攝氏度,年均日較差13.9攝氏度,年無霜期217天,年均降水量35.2毫米,蒸發量2226.2毫米,日照2653.7天,占可照時數的60%,全年盛行西風,年均風速2.2米/秒,大風挾帶沙塵和干熱風是主要氣候災害,一月平均氣溫零下6.1攝氏度,七月平均氣溫為24-26攝氏度。
水文:全縣有六條河流,玉龍喀什河、阿其克河、歐吐拉克河、薩格河、庫蘭木勒克河、帕合塔里克河等,均發源于昆侖山脈,屬冰雪融水補給型河流,除玉、阿兩條河以外,其他四條河均無灌溉作用。玉河是洛浦縣主要的水利灌溉資源,流徑縣境190公里,年均徑流量22.87億立方米,年均引入洛浦縣灌溉用水量6.5億立方米,境內溢出地面的泉水約1億立方米,可利用量8770萬立方米,地下水凈儲量560億立方米,可開采量1.8億立方米,埋藏較淺,便于開發。目前有兩座水庫,在春季調節澆灌。總庫容為2270萬立方米,可利用的庫水量為1530萬立方米,水量分布為夏富、秋平、冬少、春缺(春5.6%、夏80.6%、秋11%、冬2.6%),全縣春季灌溉水量10529.12萬立方米。建設干、支、斗、農渠四級渠道4596.9公里,水利工程配套建筑物1835.38座。
經濟建設
洛浦縣是農業縣,玉龍喀什河是主要的水利資源,綠洲地理環境優越,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平原區土質疏松,地勢平坦,灌溉便利,有優越的發展農業生產條件。常年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棉花、蠶桑、園藝、畜牧并重,且基本實現機械化,機械化程度分別為:小麥98%、玉米60%、棉花80%,被自治區確定為棉花基地。
2006年1-10月份全縣國民生產總值(GDP)42885萬元,其中:第一產業生產總值13932萬元;第二產業生產總值13530萬元;第三產業生產總值15423萬元。從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可以看出:目前該縣三產結構比例為32.5:31.5:36。1-10月該縣鄉鎮總產值完成22007萬元,完成年度計劃的79%,同比增長17%。營業收入19768萬元,完成年度計劃的71%,同比增長3%;增加值為6516萬元,完成年度計劃的73%,同比增長12%。1-10月完成商品銷售總額為18255萬元,同比增加4.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完成6070萬元,同比增長30.3%。
社會發展
教育
2006年全縣中小學校131所,在校學生39707名,小學適齡兒童22399名,實際招收22365名,招生率99.85%,初中生應招收15971名,實際招生16196名,招生率101.41%;在國家和自治區的大力支持下,近年來,該縣相續啟動“國家扶貧工程”、“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寄宿制學校”等校舍改造和更新項目,教育教學條件大為改善,教學面貌為之以變;全縣39707萬余名中小學生享受了免費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了加強,農村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有了很大提高;“雙語”教學發展迅速,“雙語”授課實驗規模不斷擴大,考入內高學生人數年年增加,教育教學工作走在全地區前列。十年種樹,百年育人,教育事業關系到全民素質的提高和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該縣作為國定貧困縣,教育落后,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差,師資缺乏都是制約該縣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加強師資力量的培訓和教育基礎設施這“一軟一硬”兩項建設,才能更好提高我縣教育事業綜合勢力,早日實現自治區下達的兩基“攻堅”目標。
醫療衛生
近年來,隨著衛生改革的不斷深入,該縣衛生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在保護增進人民健康以及促進社會主義現在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建立了各級醫療預防保健機構,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具有一定業務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的衛生隊伍,在發展該縣衛生事業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全縣有醫療預防保健機構12所,其中縣級醫療衛生機構4個,鄉鎮衛生院8所。另外,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04個(縣鄉鎮醫療機構開辦的分支診所等)。2006年底,衛生系統工作人員達605人,其中民族干部538 人,漢族干部67人,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員351人,專業技術人員中具有高級職稱6人,中級職稱68人,初級職稱327人。全縣每千人擁有醫生1.6人,床位490張,每千人擁有床位 1.96 張。
文化體育
該縣縣圖書館有藏書4.2萬冊,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藏書32萬冊,縣城及鄉鎮有21臺電影放映機,如今建成的人民廣場、青年公園、文化廣場為廣大市民提供文化娛樂場所,充實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人民的身體素質。2004年4月被評為自治區級文化建設先進縣。近年來該縣廣播電視事業在上級業務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空前得發展,在2002年對攝錄編設備更新的基礎上,2003年又自籌資金增加了一臺非線性編輯設備,對播出設備進行了更新,實現了數字化硬盤自動播出,使自辦節目的質量得到了徹底的改觀,2003年10月,我縣完成了縣城有線電視光纜改造,光纜總長13公里,使該縣的有線電視網由過去的550MHZ的電纜傳輸網改造成了一個具有可以傳輸模擬電視、數字電視以及數據等綜合業務光纖混合網。2004年完成了杭桂鄉、多魯鄉、恰爾巴格鄉有線電視分別于縣城有線電視連網。縣電視臺的34套節目全部傳輸至三鄉,光纜總長22公里。
人才及社會保障
近年來,洛浦縣社會保障事業不斷發展,就業、培訓、勞動了管理、工資分配、社會保險福利等各方面工作日趨完善。目前,該縣機關企事業單位共有284個,從業人員1.3萬人,全縣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741人,其中中級以上853人;城鎮需要就業人員3973人,農村富余勞動力約2萬人。2003年度以來該縣加大了就業扶持政策和社會保險管理工作的落實力度,繼續堅持“一靠政府扶持二靠個人努力”的就業路子和“分布實施,穩定推進”的社會保險管理政策,不斷鞏固“兩個確保”擴大就業渠道,促進社會保障工作的順利開展。2006年,該縣全面貫徹落實自治區和地區各項工作要求,結合本縣實際,爭取在2005年年底的基礎上,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項指標,確保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養老、失業保險征繳率達到90%以上,醫療保險征繳達到100%。工傷、生育保險已全面啟動;工資收入分配初步建立“市場機制調節、企業自主分配、職工民主參與、政府監控指導”的企業工資分配新體制,形成“以崗定薪”的新機制;形成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提高勞動者素質,逐步形成適合該縣縣情的社會保障標準體系。
名勝古跡
阿克斯皮力古城
阿克斯皮力古城位于洛浦縣城西17公里處的沙漠邊緣,東距杭桂鄉祖拉吾綠洲3公里。
阿克斯皮力,維吾爾語意為“白城堡”或“白城墻”,顯然為古城廢棄后的名稱。
古城大部分被流沙埋沒。現公殘存北面城墻一段,其余三面墻已無跡可尋,墻為弧形,殘存的城墻長約百米,高約2.60米,厚約1.80米。城墻用大注不一的土坯砌成。土坯長約50厘米,寬30-40厘米,厚約10厘米。土塊底面有刻劃出的符號,現收集到的不明其含義,這些類似文字的符號,系用手指或樹枝刻劃而成。城墻有兩個部分:下部較寬,可供城內守衛者巡回行走,上部為胸墻,有一排間隔距離相等的方形了望孔,用于觀察防守,古城地在因多年風蝕,已低于墻下原地表約四五米。
根據弧形城墻分析,此城應是圓形。目前城墻附近遍布石器、陶片,有時可找到鐵器、銅器殘件和銅錢、珠子、骨頭等物。
阿克斯皮力古城周圍古跡范圍十分廣闊,古城遺址其實只在此范圍的東側,古跡處于沙丘綿延的沙漠,東西寬約5、6公里,南北長20公里以上,南接玉龍喀什綠洲,東鄰杭桂鄉,西靠吉亞鄉、北至沙漠縱深處,在這片沙漠的丘間低地上,陶片殘件紛呈,房基、田渠歷歷可辨。關于這片古跡,較早的漢文記載見于民國初年成書的《新疆游記》一書,其文曰:“其地沙丘起伏,狀若游龍,一望無際,相傳為古營壘。或即謂于闐國都,頹垣露外間,有時流沙開處,城廊宛然,家具備置,且見大宗貴重物品。”
十九世紀中葉,有幾個歐洲探險家訪問過阿克斯皮力,如杜特雷依、斯坦因等,并留下了筆記。有一個叫格雷奈德的人,根據杜特雷依的筆記,首次撰文向歐洲人介紹了阿克斯皮力古城。
1901年4月7日,斯坦因由玉龍喀什轉向阿克斯皮力古城,對古城進行了測繪,并采集到漢代錢幣、印章等物。同時,在城墻西南1.5英里的地方發現一座古代廟宇的殘跡,得到一些浮雕殘件,十分精美。4月10日,斯坦因完成了他的考察,轉向熱瓦克方向。關于這座古城的考察結果,散見于斯坦因所著《沙埋和田廢墟記》、《古代和田》等英文著作。
1929年6月14日,我國著名考古學家黃文弼先生曾來阿克斯皮力古城略作考察,后言此為古于闐都城,時代為1-8世紀。又云此古于闐東城,學術界或從其說,或為質疑。
50年代由史樹青等學者組成的文物調查組,曾考察過阿克斯皮力,并“通過洛浦縣委會”收集到五銖錢1件、貨泉2件、漢文于闐文小銅錢1件,剪輪五件錢 1件,榆莫錢1件。唐代銅錢4件,宋代銅、鐵錢13件,黑韓王朝銅錢4件,老維文銅錢2件,單耳紅陶罐1件,紅陶小象1件,紅陶馬頭錢2件,紅陶小猴5 件,紅陶人物殘片6件,殘琉璃片8件,各色小琉璃株1包,骨雕小獅1件,錯金小銅像1件,銅環1件,銅器耳1件,銅匕首2件,銅簪一件,銅馬飾2件,契丹文小銅印1件,銅鐵殘片等。其中的紅陶蠶,長5.2厘米,頭部較大,身有輪節,作平臥狀,姿態逼真,是古代和田蠶桑昌盛的證明,頗為學者重視。其中的青瓷四耳罐,被認為是河北磁縣的產物。此類瓷器在和田地區所有古遺址中從未出土過,上述文物都是間接收集,不完全是出土文物,所以青瓷罐和那20件釉瓷片是值得懷疑,它們不一定是文物。最珍貴的是1929年黃文弼教授在此發現1枚于闐馬錢,1901年,斯坦因也在此古城發現了1枚于闐馬錢。于闐馬錢為公元1世紀于闐錢幣。
斯坦因考察阿克斯皮力古城時,曾首次發現土胚上的符號,但未能辨認出何種文字。此后,數十年沉默無聞,也不為旁人所知。1977年3月,初次發現了這些不認識的符號,此消息不脛而走,引起了新疆考古人員的注目。
50年代以來,考察阿克斯皮力古城的學者甚多,多采集文物與日俱增,但缺乏深入的研究。根據出土文物,阿克斯皮力古城的興廢時代應該在漢至宋代,是否玉闐國東城,尚需深入研究。
1957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普魯古墓葬群
山普魯古墓葬群位于洛浦縣城西11公里,山普魯鄉南4公里處的臺地上。墓葬群東西長約4公里,南北寬約1公里,出土棺木系梧桐原木所造。
1983年8-11月,自治區考古隊來此挖掘大小墓20座。其中有大型叢葬墓兩座及單體墓16座,馬坑兩座。死者多成年,葬式有俯身葬,仰身屈肢葬,頭向無一定之規,馬坑中有黑白2馬,白馬右側后腿屈,黑馬左側四蹄直,頭部均插白色羽翎兩支,左古墓中還有完整的男性干尸1具。
出土文物近千件,有大量的衣帽、綁帶、花邊、印花棉布、刺繡、裁絨和拉絨地毯,毛褐、氈衣、花押、珠飾、梳蓖、銅鏡、鏡袋、靴鞋、手仗、搖扇、弓箭、鐵鏟、石膏佛像、陶木器具等。
紡織品、毛織品種類多,色彩絢麗,紋飾多樣,是研究古于闐國生產技術和工藝美術方面的珍貴資料,出土絲綢品中有典型的漢代織錦紋樣。有“飛鳳”紋錦, “寶相花”雙面提花錦,“群猴對戲”紋錦等。出土的“常宜富貴”銅鏡,寬邊銅鏡為重要的斷代依據,初步鑒定為漢代的遺址。山普魯古墓葬群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巴格達提麻扎
巴格達麻扎位于洛浦縣多魯鄉色日克村,距縣城3.5公里。據說麻扎內安葬著巴格達人,故名巴格達提麻扎。
巴格達提麻扎由禮拜寺和墓地兩部分組成,墓地用樹林圍起來,定名叫“麥蘇”。修建的禮拜寺,寺院有前后兩門,12米高的門樓和呼塔,建筑面積334平方米,另建有飯廳和3間宿舍。現存寺院和330畝墓地。
巴格達提麻扎建成百年之后,有人盜墓時,挖出兩具尸體,還放火燒掉“蘇麥”圍墻。 1934年有個叫艾米的汗的婦女與人打架慪氣,去麻扎上念經求圣,應求不靈,一怒放火,,又燒掉“蘇麥”圍墻。1939年多魯鄉富人熱西丁阿吉捐資重新維修了寺院。1940年,盛世才修筑公路時,又拆掉寺院的飯廳。 1967-1968年文革中群眾組織又拆掉三間宿舍。
據說巴格達提麻扎是明代所建。1957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依麻木阿斯木麻扎
依麻木阿斯木麻扎,位于吉亞鄉政府東北9.5公里,地處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緣。現存墳墓兩座。傳說安葬著依麻木阿斯木和依麻木阿什木兄弟2人。
依麻木阿斯木麻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存的古墓在沙丘中。1938年,由穆斯林信徒捐資,在麻扎東南沙丘上修建禮拜寺一座,長30米,寬15米,建守夜房兩間。麻扎西北面50米處挖水井一口,1958年,移風易俗拆掉禮拜寺。
每年4-5月份來自喀什、阿克蘇及和田各地信徒們長途跋涉聚集這里祭拜,人數多達5000人至10000多人,形成盛大-。
依麻木阿斯木麻扎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吉滿麻扎
玉吉滿麻扎位于阿其克管理區,距縣城約70公里。麻扎坐落在半山腰間,扼洛浦至策勒縣山區之咽喉,下臨小橋流水人家,古木參天,桑柳疊翠,卵石為溪,流水潺潺,在幽谷中的這個小村落中有個禮拜寺。麻扎的山坡下有荊刺一叢,郁郁蔥蔥,其下有地室1座,可宿1人,專供朝拜者進夜。
布亞麻扎
布亞麻扎位于布亞鄉政府駐地東北部500米處,墓地面積80畝,現存禮拜寺1座,院門1個,墓房2間,經堂2間。布亞麻扎傳說有二:1.因墳地上苦豆子草多而得名(維吾爾語苦豆草叫布亞)。2.傳說900年前阿拉伯人來此傳伊斯蘭教,死于此地。100年后喀什依麻木玉素甫來此祭禮,得到真主相助,找到了這個阿拉伯傳教人的墳墓。布亞麻扎保存完好。現在的建筑是20世紀30年代修建的。
熱瓦克佛寺遺址
熱瓦克佛寺遺址位于洛浦縣玉龍喀什鎮40公里的庫拉坎斯曼沙漠中,周圍沙丘茫茫無際少有人跡。熱瓦克,維吾爾語意為亭臺樓閣,因佛塔中土塔聳立,故名熱瓦克,又譯洛瓦克、姚瓦克、拉瓦克。
熱瓦克是一組以塔為中心的佛寺建筑,由正方形的院塔和院外的廟宇組成。寺塔坐北朝南,南端中部和西角有兩個門形缺口,院墻每邊長45米。
東墻外有一小廟,部分墻壁殘存,內壁涂石膏,廟東墻內壁有穹形壁龕,壁上滿刻逐層縮小的穹形紋路,線條規整流利,據說曾有立佛在內,此廟現毀壞殆盡。
四面院內外壁上均有泥塑佛像殘跡,以西、親墻居多,塑像有些埋在沙丘中,有些裸露于外,有些則毀壞不存。塑像貼地墻壁,系用蘆葦扎成桶狀,然后如果用白膠泥糊出體形,最后用紅膠泥塑出細部。原有彩繪,今基本風化不存。佛高約3米,每隔6、7十厘米即有一尊。在未風化的墻壁上均有壁畫,供養人像,此丘云氣紋和圖案插于佛佝之間,色彩單調,以褚色為主。泥塑佛像有明顯的健陀羅風格的密集流暢,圖案化的裝飾衣紋。
院中為佛塔。塔系土坯砌筑,多處被人挖壞。塔基基本為正方形,高約六、七米,塔身為復缽式,殘高為3米,從殘跡看,不是多層塔。此塔為典型的印度復缽式佛塔。
寺院內外散布著紅、黑鈀和少量彩軸陶片,還可見散亂于也表的人骨、泥塑佛像殘體和剪輪五珠銅錢,附近有屋宇建筑的痕跡,但范圍不大。
1901年4月11-18日,斯坦因在熱瓦克發掘8天,得到一些珍貴文物,測繪了遺址圖,對91尊無法搬走的佛像進行了拍照。斯坦因發現這些佛像的風格與印度西北部的廟宇里的許多佛像極為相似。
1906年9月,斯坦因又來熱瓦克,發現泥佛多被本地尋寶者破壞。他又挖掘了不少文物,并核對了1901年的圖紙。
1928年,德國人椿克爾大肆挖掘,獲文物6箱,雖一度被和田當局扣留,但后來仍被攜往國外,今存德國不來梅市。
1929年6月12日,我國考古學家黃文弼在考古舒適途中經過熱瓦克,后于《塔里木盆地考古記》中略為論及。
1942年,洛浦縣當局發現此遺址,由縣長周寶成派肉孜阿洪等民工挖掘了寺院墻北,出土涂金塑像3尊,完整泥塑佛像20尊以及五株錢、泥猴、碎古錢、珠子、檀香木等。次年呈報省府,組成古物保管委員會,在和田城舉辦了歷史文物展覽。這批文物的下落不明,其中存于縣政府的2顆佛頭50年代有人看到,后散失。
關于熱瓦克的歷史沿革和興廢年代,史無記載。學者據出土文物和佛像,壁畫風格,以及以塔為主體的建筑格局推斷為南北朝及唐代所建。熱瓦克佛寺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米切提清真寺
米切提清真寺籌建于1982年,初建時占地兩畝,經過后來擴建占地5畝,禮拜寺由伊斯蘭教信徒捐款和集資近100萬元修建的。寺院到1988年全部竣工,米切提清真寺目前是和田地區最大最豪華的清真寺之一,清真寺可容納5000人作禮拜,在平常做乃瑪孜的人近1000人,在庫爾邦節和肉孜節期間可達 10000多人,形成盛大的-。
阿其克古代鐵遺址
阿其克古代煉鐵遺址于1958年發現,位于洛浦縣城南30多公里的阿其克山峽谷中,在一山坡下留有許多古代的燒結物和殘破的陶制鼓風口。附近一封閉已久的小山洞中還發現了一堆石鑿和石錘,石鑿和石錘表面敷滿了赤鐵粉末,這是最古老的開礦工具,阿其克煉鐵遺址初定為漢唐煉鐵遺址。
葡萄王
“葡萄王”位于杭桂鄉烏斯坦烏其村,阿合買提阿洪卡下甫家院內。葡萄王出地面就分出3條主干,各主干又分出3至4條支干。這株葡萄王有150多年,每年產1000-1500公斤的鮮“馬0”葡萄。
樹的主人已90高齡,卻耳不聾、眼不花,依然精神抖摟,像這株葡萄王一樣。
“葡萄王”占地1.2畝,使這座農家小院非常清爽,顯示出南疆農村特有的風味。1986年,被農村特有的風味。1986年,被定為和田地區重點保護單位。
楊樹王
在洛浦縣山普魯鄉尼扎爾村,有一棵210年歷史的楊樹王,高30多米,胸徑2.4米,周長7.5米,5個成年人手牽手才能將它抱住,樹冠占地0.7畝。至今枝繁葉茂,生命力極其旺盛。
紅柳王
洛浦縣布亞鄉巴西孜牙村農民托合提阿洪鈀依提的院子里一棵150多年的古紅柳,高12.8米,胸經0.4米,據托合提阿洪說,他的父親出生以前這棵紅柳就生長著,他的父親95歲去世,他父親去世時托合提阿洪50多歲,托合提阿洪現年105歲,依此推算,這顆紅柳有150多年歷史,被稱為洛浦縣的紅柳王。
玉龍灣風景區(布爾庫木水庫 )
洛浦縣玉龍灣景區位于洛浦縣多魯鄉,距縣城12公里,距315國道7公里,是和田地區重點推出的旅游休閑觀光綜合風景區。
玉龍灣景區屬于水文景觀中的自然湖泊景型,夏季豐水期水量充盈,風景優美,湖水與周邊沙漠巧妙組合在一起,湖邊生長有大量植被,景色獨特,具有較高的旅游開發價值。
該景區集雪山、蘆葦湖泊、沙丘、沙灘、胡楊林、羊群、野鴨、白鶴、民俗村為一體,景區中部為連綿3平方公里的沙丘和空曠沙灘,湖泊水面最大時為1650畝,最小時為480畝,湖泊四周有大小不等的15個漁池,漁池四周被蘆葦環繞。湖泊的西北外圍為茂密的胡楊林,金秋十月,金黃的胡楊林、沙丘、雪山倒影在碧綠的湖面上,與湖上遨游飛翔的野鴨、白鶴、湖邊的維吾爾民居、羊群構成了一道極具民族特色的旅游風景線。
現該景區已委托中科院新疆分院進行規劃,規劃設計面積為17.14平方公里,經過綜合評分將該景區規劃為3A級旅游風景區,計劃為游人提供沙療、沙浴、度假、垂釣、休閑娛樂等項服務。規劃總投資為5522.47萬元,總體規劃建設期限為2006—2010年,當前已鋪設縣城至該景區的瀝青路面7公里,修建5000平方米的停車場一個。
哈拉快力水庫
哈拉快力水庫位于洛浦縣以南,距縣城2.5公里處,蓄水量為2300萬,最大水面時為12000畝,最小水面時為1000余畝,適合水產養殖和發展旅游。還有有魚池19個,每個魚池水面1.5畝,適合養殖甲魚、鱔魚、泥鰍、烏魚、蝦等魚類。
江坎特
位于洛浦縣正北45公里處杭桂鄉境內。“江坎特”是維吾爾語,意思是讓人送命的地方,這里具有典型的沙漠風光,一望無際的沙漠,茂密的胡楊林,無垠的蘆葦灘,成群的水鳥生活在蘆葦中,黃羊、雪雞等動物出沒于胡楊林中。每到夏、秋兩季,這里風光洵麗,景色怡人,成為人們度假、游玩的好場所。
二、洛浦,張聞天(1900~1976)曾用名
詳見張聞天詞條
三、詞匯:洛浦
luò pǔ
1. 洛水 之濱。
漢 張衡 《思玄賦》:“載 太華 之玉女兮,召 洛浦 之 宓妃 。” 宋 周邦彥 《燕歸梁·詠曉》詞:“曾經 洛浦 見驚鴻,關山隔,夢魂通。” 明 楊珽 《龍膏記·邪萌》:“虛飄飄暮雨朝云,笑 宋玉 枉賦 巫山 神女;空渺渺春松秋菊,嘆 陳王 浪傳 洛浦 仙姝。”
2.借指 洛神 。
唐 梁鍠 《名姝詠》:“臨津雙 洛浦 ,對月兩 嫦娥 。” 元 張可久 《寨兒令·題晴》曲:“佩環聲真 洛浦 ,水月面活 觀音 。”
全國與洛浦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