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新野縣前高廟鄉焦崗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411329303 | 身份證前6位:411329 |
長途區號:0377 | 郵政編碼:473000 |
隸屬政區:前高廟鄉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豫R | |
焦崗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焦崗行政村位于前高廟鄉西南 10公里 。南鄰王莊鎮玉皇廟村,北鄰東高營行政村,西鄰王莊鎮潘莊村,東鄰郭灣村。南北長 1.8公里 ,東西寬 1.5公里 ,總面積為2.5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1958年屬溧河鋪公社東高營大隊,1975年屬龍潭公社,從東高營大隊分為焦崗大隊。1984年屬前高廟鄉為焦崗村委會。袁莊,在鴨灌區四分干渠東側。清康熙年間,袁姓由山西臨汾縣袁橋村遷此落戶,以姓定村名。焦崗村委會駐地。聚落為東西長方形,村中有十字大道,村東有小學校。焦崗,在老龍溝西岸。乾隆年間,焦姓由今唐河縣蒼臺鄉焦灣村分遷于此。因村座落在崗嶺上,故名。個別農戶兼有粉絲制、糧食加工、榨油等。楊崗,在老龍溝西側的崗嶺上,原名于莊。清初楊姓由今溧河鋪鄉的楊崗遷入。清中期改為楊崗,聚落成正方形。前棗林張,在鴨灌區四分干東側。明后期張氏兄弟兩人由-縣遷此,因地處野柏崗嶺南尾,荊棘叢生棗林遍地。為謀生有利,分南北兩處定居,故稱前棗林張。后棗林張,因村在前棗林張村以北,故稱后棗林張。居民主要從事建筑業,建筑隊3個,黃酒作坊一個,電孵化廠一個,機械、樓房、電話、手機、有線電視戶以及大中專畢業生在全村第一。喬莊,在老龍溝西岸。清初,喬姓由王莊鎮的喬灣村遷于此,以姓取村名,有耕地344畝,30戶,137人,聚落成正方形。馬莊,在老龍溝西岸。清初,馬姓由-移居今村東 500米 處,村名馬莊。后秦、魏兩姓相繼遷入,仍名。1975年洪水毀村后,西遷現址,村中有十字大路。個別村民兼有鋸木、榨油、棉加工等。
人口民族
2007年村委轄袁莊、焦崗、楊崗、前棗林張、后棗林張、喬莊、馬莊7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435戶,1562人,其中男826人,女736人,全部為漢族。總人口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15%,初中文化程度72%,高中文化程度12%,大專以上文化程度1%。
自然狀況
焦崗村地處老龍溝西岸,四分干東側,地勢西高東低,漢王路貫穿全境,交通便利。四分干貫穿南北,灌溉條件優越。耕地3011畝。黑粘土占全村耕地面積的79%,沙壤土占21%。植物資源有香棒棒、半夏、蒲公英、車前草等。
主要經濟狀況
1978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63萬元,農業產值56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68元。1993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820萬元,農業產值59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289元。2007年全村工農業產值3699萬元,其中工業產值2628萬元;農業產值1071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738元。
村民自治
1993年創建村民自治章程,建立兩會兩組,對全村政務、財務建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先后在《人民日報》、《河南日報》、河南電視臺、南陽電臺、新野電視臺報道,并在全省作為典型進行推廣,成為“村民自治”的發源地。1993年、1994年、1995年、2003年被縣委、政府命名為先進黨支部。1997年被縣委、政府命名治安模范村。1998年被南陽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小康村。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