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新野縣前高廟鄉龍潭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411329303 | 身份證前6位:411329 |
長途區號:0377 | 郵政編碼:473000 |
隸屬政區:前高廟鄉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豫R | |
龍潭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龍潭村位于前高廟鄉鄉境東部,距鄉政府 2公里 。西臨狄青湖,東靠唐河與唐河縣蒼臺鄉隔河相望,南聯王祠堂行政村,北鄰下廟行政村。南北長約 1.5公里 ,西南東北斜長 2.5公里 ,東西較窄,約 1公里 。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488畝。
建置沿革
建國后設龍潭小鄉,轄王祠堂、信坡、下廟、王套樓等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龍潭村屬溧公社管轄,為龍潭大隊。1975年屬龍潭公社為龍潭大隊,是年七月唐河發大水,龍潭公社遷此待建,后又遷前高廟,公社改為前高廟公社。這時為前高廟公社龍潭大隊。1984年撤公社改鄉鎮,屬前高廟鄉,龍潭大隊隨之改名為龍潭村委會。
行政區劃
龍潭村委會轄龍潭、張營、小陳莊、小信坡四個自然村,共有20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龍潭,故名。龍潭,明洪武初年王姓由江西省吉安府吉水縣香水村遷居今村東 4米 處,時即有多戶世居于此,以村東唐河回彎處—水潭—“龍潭”代村名。1965年洪水毀堤,河身西滾,與何塘村同時西遷建于此,合并新村,統稱龍潭。清同治元年,在村址上曾筑“天佑寨”。為清末翰林學士王儒林故里。張營,位于村部北1華里,狄青湖東岸。明末,張守義由今沙堰鎮張莊分遷于此建村,即名張營。后分遷一支于村前另居,故有前、后張營之別。1975年,洪水毀村,兩村合并,仍名張營。小陳莊,位于村東1華里,唐河北岸。清乾隆三十七年,唐河改道,將唐河東陳排灣耕地分割一段于河北,為耕種方便,先后從陳排灣搬來四戶居住,繁衍成村,故名小陳排灣。又因村北、村西為唐河故道,村南、村東是唐河新道,新老河道四周環繞,又名四河套。1934年始由唐河縣劃屬新野,改名小陳莊。小信坡,在村部北 1公里 ,狄青湖西岸,老龍溝東側。清乾隆年間由信坡村分遷一支于村南居住,故名小信坡。
人口民族
龍潭行政村有1101戶,4295人,大部分為漢族,只有個別回族住戶。總人口中男2322人,女1973人。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占12%,中學文化程度占80%,大專以上文化占5%。有李、閻、劉、張、陳、楊、杜、王、熊、胡、何11個姓氏。
自然狀況
龍潭村地處唐河西岸,老龍溝東邊,地勢平坦,土質以沙質黃土為主,村西老龍溝岸邊一帶為黑土地,利于農作物生長,村東唐河彎彎曲曲,四季流暢,村西狄青湖、老龍溝常有積水,利于灌溉。土地中,耕地3488畝占75%,鄉村道路用地占5%,林業用地占15%,工業用地占5%。自然植物資源有蒲公英、車前草、枸杞、野菊等,都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礦產資源有貯量豐富的黃沙,是建筑的優質材料。
主要經濟狀況
解放前,小農經濟瀕臨破產。建國后,農村經濟逐步得到發展,生產力進一步解放。1978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14萬元,其中農業產值8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8元。1993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320萬元,其中農業產值8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30元。進入21世紀,隨著黨中央優惠的農村政策的落實,科技下鄉活動的開展,村經濟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2007年,全村完成工農業總產值768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86元。
全國與龍潭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