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柳江縣是舉世聞名的“柳江人”遺址所在地,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面積2504平方公里,轄八鎮五鄉,總人口50多萬,少數民族占77.6%。柳江縣,以不廢萬古的柳江河而聞名,不僅因為有濱江而居的地置緣由,還在她像柳江那樣源遠流長,具有貫以千古的文明承傳。
以“柳江人”為肇始的史前文化、以柳宗元為代表的主流文化、以“劉三姐”為靈魂的民間文化,積淀了柳江這座名城豐富的人文蘊涵,凝聚成這方地域獨特的文化品格。
縣城于1950年3月遷至拉堡鎮, 1983年柳江縣劃為柳州市轄縣,是柳州市的“菜籃子工程”基地,廣西主要商品糧和蔗糖生產基地,全國瘦肉型豬生產基地之一。是廣西唯一獲得外貿出口權的縣,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現已初具衛星城的規模。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優越,水陸空交通方便。柳江縣是柳州市市轄縣,三面環抱柳州市,是“桂中商埠”廣西工業重鎮柳州市的南大門,縣城距市中心僅10公里,地理位置優越,擁有與柳州市同等的能源、交通和通訊等條件?h內322國道、209國道與穿越縣內的宜柳高等級公路、南柳高速公路和省道、縣道縱橫交錯,可直達南寧、北海、湛江、梧州、廣州、桂林和湖南、貴州、云南等省市;湘桂、黔桂、桂柳三條路線穿越境內7個鄉鎮,9個車站,與我國中西南交通樞紐-柳州市結成網絡,鐵路可直達北京、西安、鄭州、襄樊、長沙、上海、無錫、廣州、湛江、成都、昆明、貴陽等城市;1994年10月建成通航的柳州白蓮機場就在縣內,離縣城不到7公里,可供WD-82及波音系列737、757飛機全天候起降,目前,已開通柳州至廣州、汕頭、昆明、北海等城市的航線;柳江河航運已開升到5級航道,全年可通250噸級船只,可直達梧州、廣州、香港。
柳江氣候
柳江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溫度適宜四季常綠。年平均氣溫20.4℃,平均降雨量1400多毫米,年平均日照1600多小時,無霜期長達300多天以上。
柳江資源
柳江縣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水能資源豐富,全縣水能蘊藏量達19.14萬千瓦,可開發利用18.34萬千瓦。礦產資源有石灰石、方解石、大理石、錳礦、鐵礦等近20多種礦藏,尤其是“馬平石灰石”品味高素負盛名,其儲量大、分布廣、質地純潔,是生產水泥的上乘原料,天然彩花石和墨黑大理石儲量在1億立方米以上,是石材工藝的優質材料。
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石灰石遍布全縣,優質石灰石儲量可達25000萬噸,擁有“方解石之鄉”的美稱?h境內的古人類“柳江人”頭骨化石遺址、甘前巖古人類遺址、“成團會議”舊址、圍攏“九廳十八井”古建筑群和酒壺山、臥龍崗、北弓水庫等人文古跡和自然景觀引人入勝,旅游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柳江農業
柳江縣有耕地76萬畝,其中水田34萬畝,盛產稻谷、黃豆、玉米、花生、甘蔗等糧食和經濟作物,農業生產正向“高產、優質、高效”方向發展,糧食豐富,優質米遠近聞名,土特產品已形成規模生產;果類有柑、橙、柚、龍眼、梨、桃、李、柿、板栗、番石榴等20多種;里雍沙田柚,其果實外形美觀,果味香甜,汁多渣少,多年來遠銷香港、澳門;此外,里雍的頭菜,干爽鮮黃、香甜脆口、細嫩無渣,有“壇子一打開,香濃滿條街”的美譽,列入中國食譜,深受海內外人士稱譽。還有三都涼帽、穿山辣椒干、成團茨菇、土博生姜也頗有名氣。
盛產稻谷、玉米、花生、甘蔗、瓜果、蔬菜等作物,是柳州市“菜籃子工程”基地、廣西主要商品糧基地和甘蔗生產基地,也是全國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和國家農業開發重點縣。名優特產種類繁多,有蓮藕、黑果蔗、子姜、葡萄等,其中百朋玉藕等名揚海內外。
柳江工業
目前正在開發以農副產品、工業品、服裝、建材四大專業批發市場和兩大綜合市場為主的商貿區,并與12條商業街組成一個大型的商貿城。專業市場和綜合市場建設面積達24.4萬平方米,3808個鋪面和攤位,是投資經商理想之地,機不可失。位于南環路邊的農副產品專業市場作為柳州市柳邕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二區,將于1999初春開市,目前市場正在招商。預計整個基隆商貿城將于1999年全部建成。
近年來,柳江縣憑借著毗鄰廣西工業重鎮柳州市這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在積極發展城郊型特色農業的同時,突出發展工業,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縣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經濟總量和財政實力明顯增強。目前,已經形成了以汽配、制糖、制藥、機械制造為支柱產業,以化工、農產品加工、水力發電等為新興產業的工業體系。全縣現有工業企業361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5家,擁有柳新沖壓件、花紅藥業、柳興制糖、柳工小型挖掘機、紅花水電站等一批大中型企業。在柳州汽車產業的強勁輻射帶動下,柳江縣汽配企業的發展最為迅速,全縣汽車配件企業由2001年的13家發展到現在的80家,規模以上企業27家,形成了近千種產品的汽配產業鏈。2005年,柳江縣實現工業總產值突破50億元大關,年均增長17.46%;上繳稅金2.6億元,占全縣財政收入63.64%,工業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1.3%。
200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由2000年的26.47億元增長到43.62億元,年均增長11.65%;完成工業總產值50.27億元,比2000年增長1.47倍,年均增長19.79%;實現財政收入4.13億元,比2000年增長1.9倍,年均增長23.89%;為“十一五”新一輪跨越式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2003年柳江縣榮獲全區經濟發展十佳縣,2003、2004年連續兩年躋身“西部百強縣” 行列。
借柳州工業化的加快發展的東風,柳江將充分發揮發展產業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繼續以汽車配件產業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配套工業經濟,力爭到201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0億元,年均增長14%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15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財政收入超過10億元,年均增長19%以上;三次產業比例調整到20∶45∶35左右;城鎮化率達40%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8%和7%以上。為此,柳江縣提出了“1356”的指導思想:以-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正確政績觀,服務“柳州創造”,圍繞“一個戰略”(和諧創業,富民強縣),瞄準“三個重點”(工業化、城鎮化、服務業現代化),推進“五大突破”(縣域經濟、工業化、城鎮化、新農村建設和人民生活水準新突破),做好“六項工作”,全面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穩健、和諧發展,全力建設和諧創業新柳江。
現代化通訊
柳江縣除可充分利用柳州市的通訊條件外,還擁有自己的程序控制自動電話更換系統,縣內13個鄉鎮全部開通程控電話和傳真網絡,電話號碼上升到7位,長途傳輸實現數字化,可直接進入全國通信網和國際網、數據通訊交換網、萬門程控電話、移動電話全球直撥、無線尋呼聯網,可迅速與國內外聯系。
旅游資源
柳江縣“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林茂、草豐”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游資源。中國南方古人類“柳江人”文化遺址通天巖,位于新興農場東側距柳州市南面12公里處,由于在洞內發現“柳江人”頭骨化石,故又名“柳江人”洞。自發現“柳江人”之后,國內考古學家和日、美、澳大利亞等國學者相繼前來考察,該洞和新安古墓群一起,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清水秀、幽雅宜人的龍懷風景區——位于福塘鄉境內,離鄉03.5公里,有柏油路直達,是柳江縣最大的水庫,也是柳江縣的主要景點。黃金周期開設釣魚、燒烤等旅游項目……已列入自治區級旅游區開發項目,水域面積達204公頃,四周青山環繞,奇峰迭起,一派山光水色、景致清幽、是休閑垂釣、娛樂度假、旅游觀光的好去處。另外還有景致迷人,風格迥異的樂迷巖、臥龍巖、黔王洞等景點,可供游客盡情賞玩。
里灘瀑布奇觀——位于福塘鄉高興村境內,瀑布泉洞深莫測,常年流水不斷,泉洞在半山腰,離地面高度約十余米。每年夏季至秋初為泉水量充足季節,泉水日日夜夜向山下傾瀉,形成大面積的水簾,人們稱之為里灘瀑布。
龍棲洞,又稱乾王洞,位于福塘鄉境內,是傳說中中古時代,計氏豢龍公養的真龍曾棲息的地方。此洞高大寬敞,洞長數里,可容納上千人觀光。有一條小河流經此洞,常年流水潺潺,需泛舟而入。洞頂有天窗照亮洞中,可供觀景游樂。洞內冬暖夏涼,水陸雜存,鐘乳石、石筍、石幔、石柱、石花等千姿百態,引人入勝……
科教文衛
科技工作
柳江縣科技局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精神,緊緊圍繞縣委“調整結構、科技興農、招商引資、工業強縣”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支撐引領作用,大力實施科技興農、科技興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廣泛開展科普宣傳及科技培訓活動,有效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2005年,柳江縣通過了2003-2004年度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并獲得2003-2004年度全國科技進步縣稱號,柳江縣科技局被評為2005年度廣西市縣區科技工作先進單位。
教育工作
江縣現有公辦學校184所,幼兒園2 所(小學附設學前班176個),小學149所,初中29所,普通高中2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在校學生74014人,其中在園(班)幼兒5981人,小學35023人,初中28188人,普通高中4822人。全縣民辦教育機構67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882人;初中3所,在校生946人;小學17所,在校生4739人;幼兒園46所,在園幼兒3071人。全縣公辦學校在職教職工5449人,其中公辦教師4367人,占80.2%;工人427人,占7.8%;代課教師655人,占12%;小學專任教師合格率為100%,初中98.2%,高中98%。
經濟開發區
1992年,柳江縣利用和依托柳州市的區位、資源、交通、通訊、城市建設和良好的工業基礎等優勢,建立了經濟開發區,主動接受城市工業擴散,發展私營企業。經過7年的開發建設,已形成規模。引進169家企業, 1998年工業總產值達4.15億元,成為柳江縣新的經濟增長點。
經濟開發區位于市縣交界處,322國道兩旁,東西跨度7公里,由3個工業區和基隆、建都兩個綜合區組成。第一工業區,位于縣城與市郊交界處,面積420宙, 1993年建成,已引進94家企業,其中“三資企業”1家,私營91家,集體企業2家.企業分為機械、五金交電、化工、紡織印染、電器、汽車配件、建材、食品等門類;第二工業開發區位于第一工業開發區東面,面積106畝, 1994年建成,有來自臺灣、加拿大,柳州等11家企業,其中三資企業2家,分為機械、食品等門類;第三工業開發區,位于第二工業開發區南面,面積200畝, 1994年建成,有來自省內外41家企業,分為機械加工、五金、化工、工藝、食品、印刷、建材等行業。三個開發區在柳邕公路兩旁組成了一個“品”字形結構。
占地600多畝的建都綜合開發區已全面開發,是柳州市衛星城拉堡鎮的東城區。是集商貿居住于一體的新城區,也是投資經商居住理想之地。
位于柳州市邊緣擁有柳州市南環路和門頭路的基隆綜合開發區,占地15平方公里,現已建成一個占地1000多畝,擁有3000幢多層住宅樓,配有綜合市場、郵電、供電、金融、公安、中小學、自來水、物業公司等公共公用配套設施,擁有2.6萬人口的住宅區。
柳江新貌——商貿街
借柳州工業化的加快發展的東風,柳江將充分發揮發展產業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繼續以汽車配件產業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配套工業經濟,力爭到201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0億元,年均增長14%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15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財政收入超過10億元,年均增長19%以上;三次產業比例調整到20∶45∶35左右;城鎮化率達40%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8%和7%以上。為此,柳江縣提出了"1356"的指導思想:以-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正確政績觀,服務"柳州創造",圍繞"一個戰略"(和諧創業,富民強縣),瞄準"三個重點"(工業化、城鎮化、服務業現代化),推進"五大突破"(縣域經濟、工業化、城鎮化、新農村建設和人民生活水準新突破),做好"六項工作",全面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穩健、和諧發展,全力建設和諧創業新柳江。
明天柳江
柳江,這是一方充滿生機的土地;天,潔凈幽藍;地,蔥籠繁茂;城,綺麗迷人。
古老又年輕的柳江縣,正在以她前所未有的嶄新姿態,吸收著現代化文明的甘露瓊漿,邁向新紀元,走向明天的輝煌。
柳江人奮斗與奉獻,敬業與求實,用辛勤的汗水灑播在柳江這塊神奇的土地上,俗話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勤勞的柳江人終于換來碩果累累。
柳江縣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理想的投資環境、優惠的投資政策、熱情歡迎五洲高朋、四海嘉賓來柳江投資發展,置業經商,交流訪友,旅游觀光。
語言
柳江縣的官方語言是漢語。但壯語仍然是絕大多數人的第一語言,壯語也是當地的通用語言。另外還有一部分人說客家話。
全國與柳江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