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昌黎縣位于河北省東北部,隸屬于秦皇島市,是全省首批擴權縣之一。地處京津唐經濟區、東北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區三大經濟區交匯處,北枕碣石,東臨渤海,西南挾灤河。全縣總面積12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4萬畝,轄16個鄉鎮(6鄉10鎮),一個城郊區,446個行政村。昌黎縣是久負盛名的花果之鄉、魚米之鄉、文化之鄉、旅游之鄉。198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昌黎縣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資源優勢、雄厚的產業優勢、卓越的環境優勢、優良的人居優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歷史沿革
漢稱盤縣,唐名石城,遼為廣寧縣。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啟用久廢的舊郡名“昌黎”為縣名(實際與昌黎舊郡無關)。據傳,昌黎為黎民百姓昌盛興旺之意。
2000年,昌黎縣轄8個鎮、8個鄉:昌黎鎮、新集鎮、大蒲河鎮、泥井鎮、劉臺莊鎮、靖安鎮、安山鎮、龍家店鎮、茹荷鄉、十里鋪河鄉、兩山鄉、葛條港鄉、馬坨店鄉、荒佃莊鄉、朱各莊鄉、團林鄉!「鶕谖宕稳丝谄詹閿祿喝h總人口546440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昌黎鎮 108336 靖安鎮 42818 安山鎮 47098 龍家店鎮 44379 泥井鎮 26731 大蒲河鎮 28819 新集鎮 33060 劉臺莊鎮 23074 朱各莊鄉 30590 團林鄉 20576 葛條港鄉 22997 馬坨店鄉 38612 荒佃莊鄉 29162 茹荷鄉 16441 兩山鄉 20363 十里鋪鄉 13384
2002年底,昌黎縣面積1212.1平方千米,人口54.85萬。轄10個鎮、6個鄉,5個社區居委會、446個村委會?h政府駐昌黎鎮。
2006年,昌黎縣轄10個鎮、6個鄉:昌黎鎮、靖安鎮、安山鎮、龍家店鎮、泥井鎮、大蒲河鎮、新集鎮、劉臺莊鎮、茹荷鎮、朱各莊鎮、團林鄉、葛條港鄉、馬坨店鄉、荒佃莊鄉、兩山鄉、十里鋪鄉。
2007年4月30日,荒佃莊舉行撤鄉建鎮揭牌儀式。
昌黎翡翠島 昌黎背山面海,地質結構復雜。由平原(約占總面積的36%)、低山丘陵(約占總面積的9%)、沙帶(約占總面積的29%)、沿海(河)灘涂(約占總面積的26%)構成了多相性資源結構。昌黎倚山傍海,山、海、灘、泉具備,有“東方夏威夷”美稱的黃金海岸旅游區,是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國際滑沙活動中心、翡翠島海洋大漠風光,國內獨有,國際罕見,2005年10月昌黎縣黃金海岸以“沙漠與大海的吻痕”的特色風光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昌黎葡萄溝素有“十里葡萄長廊”之稱,與新疆“吐魯番”齊名?h境最高峰為碣石山主峰仙臺頂,海拔695.1米。
昌黎人口構成合理。全縣總人口54萬,其中農業人口占72%,非農業人口占28%;男性人口占50.7%,女性人口占49.3%;城鎮人口12萬,外地常駐人口3萬,流動人口6萬;全縣34萬勞動力人口,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5%,大專文化程度以上的占15%。全縣常年在外務工人員近2.3萬人,在日本的研修生達400多人,占全市勞務輸出總數的80%。昌黎也因此被國家商務部命名為“外派勞務基地縣”。本縣內即可解決企業勞務用工問題。
昌黎氣候
昌黎縣屬中國東部季風區、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無霜期平均是186天,最高平均氣溫是25.1℃,最低平均氣溫—5.2℃,年平均氣溫11℃,平均年降水量712.7毫米,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時數達2800小時。
資源
境內水資源充足。全縣境內水系比較豐富,有灤河、飲馬河、七里海等三條主要水系組成。灤河水系在昌黎境內流域面積為353.4平方公里。有大型湖泊碣陽湖,淡水儲量440萬立方米。地下水存量達2.7億立方米,其中礦泉水存量1500萬立方米。全縣水資源總量平均為37375萬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占有水量為30.8萬立方米。
昌黎葡萄溝 昌黎具有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的肥沃土地,土質以潮土、褐土、鹽土、風沙土為主。優質耕地94萬畝。
昌黎境內礦藏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鐵、錳、銅、石英、粘土、石灰石、砂等,其中具備開采條件的鐵礦儲量1億噸以上,花崗巖儲量83億立方米,水泥灰巖儲量2億立方米,且灰分含量高,易開采,石英砂儲量7685萬噸。境內還有集療養、洗浴于一體的溫泉資源三處,目前已探明可供開采的地熱資源達116.5億立方米。
昌黎物產
昌黎是全國糧食基地縣,盛產稻谷、小麥、玉米、花生五峰山韓文公祠、大豆等大宗農作物;中部地區的淀粉粉絲遠銷海外;北部山地丘陵,盛產蘋果、玫瑰香葡萄、蜜梨和桃、杏等各種水果,馳名京東;名種釀酒葡萄赤霞珠等享譽全國。昌黎縣是國家命名的“中國釀酒葡萄之鄉”、“中國干紅葡萄酒城”。昌黎有64.9公里海岸線,占河北省海岸線總長的10.7%,灘緩潮平,盛產對蝦、文蛤、扇貝、河豚魚等各種水產品。
昌黎古跡
昌黎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眾多,神岳碣石,歷史上曾有九帝登臨攬勝;五峰山韓文公祠,中國0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先生曾長期在此從事革命活動;山中水巖寺是冀東地區唯一的佛教場所;境內源影寺塔是遼金朝代建筑,為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
昌黎灤河口
古今名人
齊鳴鳳:昌黎人,字君瑞號芝崗。貢生。萬歷四十三年(1613年)任山東高苑縣令,四年后升任遼東自在牧。其善寫詩文且不事雕琢,自己曾云:片刻可揮數十篇。著有《時務論》,藏于家中。
楊干陛:四川劍州舉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任昌黎知縣。其文學、吏冶.兩擅其美,在任期間,主持重修了《昌黎縣志》;筆削簡當,使縣志趨完善精當,離任前各不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重修古塔寺,并以古塔下有一井,言水自有源,塔自有影,相假,定寺名為源影影寺,現碣石山黑峪溝瀑布泉處鐫有其遺墨削壁流泉四字。后遷任云南武定府同知。
張國祥:昌黎人,字太和,萬歷年間拔貢。初任豐潤縣訓導,致使當地文風大振:后升任甘肅渭源縣令,改變其地不習文教之風。卸任還鄉后維以琴書自娛,耕讀課子。受到本縣文人的推崇,著有《明經遺文》。
高履豫:字奮齋,號蓼助。與樂亭縣陳明府一同被聘修邑志。
張莊臨:字友松。昌黎人,明朝萬歷年同拔貢張國樣之三子。曾任保定府訓導。其精于詩古文詞,著述等身,遺著有《友松詩文稿》等。清朝順治十六年(1659年),大學者顧炎武到昌黎考察形勝之地時,與其結為文字之交?滴醭跄陸h王日翼之聘,參加重修《昌黎縣志》之舉,時已年越花甲。
任五輪:字徽庵。昌黎人?滴跞拍(1700年)進土,曾任湖北漢陽知縣。生前蓍有《徽五真稿》。
張元。鹤痔規r。昌黎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舉人。初任玉田縣教渝,后升大名府教授,繼遷任靖江知縣.晚年歸鄉吟詩著文,名噪一時。享年八十四歲,著有《桃巖老人詩文集》。
齊大勇:字養浩,號風巖,昌黎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年輕時棄文學武,雍正八年(1703年)考中武狀元.至此戎馬生涯三十余載,歷任乾清門頭等侍衛,山西撫標中軍參將、湖南沅州協副將,江南鎮海將軍中軍副將,湖廣襄陽鎮總兵,陜西興安鎮總兵、湖廣提督,陜西固元提督,甘肅提督等職。其雖為武將,頗精文藝,特別是對書法藝術很有造詣,而且十分精于舊拓名筆的鑒別。
王士升:宇鶚薦。昌黎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舉人,任湖北咸豐縣令期間,振興其地文教,平生喜吟詩著文,著有《復性堂詩古文集》若干卷。
萬永:號樂山。昌黎人。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進士,萬渲之侄孫。隆五十四年(1786年)中會試副棒,取教習議敘選任山東浦臺知縣,后任甘肅成縣知縣十載,以年老歸里。終年七十余歲。其平生書法造詣頗深,書學顏真卿,行草董其昌,米友仁晚年又追鐘繇之古體隸草,自成一家,其書法為一時珍品,藏者頗多。并著有《式好堂文集》。
邢汝謙:字柳庵,昌黎人,約為乾隆年間生。其平生鉆研學理,著述頗多。其傳世之作主要有《喪葬用樂淪》,《李先生書》、《復馬李先生書》,均敦光緒年版《永平府志》,主張治喪,不用浮土,并不用鼓樂祭祀、并不諂鬼神等。其著述引經據典,并注重實踐,見解較新,很有研究價值,其遺著印有《邢汝謙遺文》。
齊鵬年:字程元。,又號齊云。昌黎人武狀元齊大勇之次子。乾隆年間武庠生。其雖行武,卻工于文,尤對詩歌創作有造詣,其五言、七律絕句清真古淡有陶淵明、柳宗元之神韻;律詩主要追尋王維,韋應物之風格。其還象其父齊大勇一樣,對書法藝術造詣很深,士紳人家得其片紙,視為珍寶,懸掛于壁。
齊喬年:字松五,昌黎人,乾隆年間增貢,據史夢蘭《止園詩語》介紹,其自幼讀書于水嶼,長設帳于水巖,終身蹤跡不離碣石山,其性情恬淡.學識淵博,吟有許多詩歌札撰有《北山時草》一書。
王煦:號渻厓,昌黎人,王士升之孫。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中舉,道光二年(1822年)進士,歷任河南延津、孟縣和江蘇、武進等知縣。返鄉后任永平府散勝書院、遷安安昌書院等主要授教授與遷安著名學者馬恂結為文字之交。生平極喜吟詩著文著,有《愛日堂類稿》,其書法蒼秀,造詣頗深。
張堂:宇肅亭。昌黎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舉人。性豪邁喜任事,其詩近王維、孟浩然之風。家貧,好買書,常為此負債。平生以讀書吟詩著文自娛,著有《鳴春堂詩文集》。
郭天培:字毓芝。昌黎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年19歲即考中舉人,但未及壯年即死。生前好作詩,其詩多為憤懣凄楚之音,著有《環翠齋詩草》。
高作風:字紫壓,昌黎人。約為道光或咸豐年間歲貢生。其博學工詩,性好游,在遼東渡過數十載筆墨生活,著有《鶴鄉吟草》一卷。晚年家居,與姚仙相酬唱,姚仙贈其聯為: 可用世、不求世,用能知人。其臨終自作聯云舊事厭重提,當年曾東抹西涂,回頭是夢;佳城欣得入,此日不拖泥帶水,轉眼皆空一笑而逝。
高文煜:字子詧,昌黎人。咸豐八年(1858年)中舉,次年考入進士,任戶部主事。其詩文具有清氣,與本縣文人張勝亭、崔樹寶等時有唱和,其自北京贈詩給崔樹寶云:客愁似浪子平仍起,歸夢如煙幻不真。樹寶驚其詩有鬼氣。
張勝亭:字覽軒,號五齋。昌黎人,咸豐二年(1852年)副貢,任直隸青縣教渝;同冶二年(1863年)任戶部郎中,后以知府、道員用,被派到湖北委辦軍裝,任鄉試監試官等。光緒十一年(1885年),病逝于任上。其之學行聞名于時,在同治初年回鄉守母喪時,被知縣何崧泰舉為重修縣志的監理,歷官數十載,時吟詩著文,著有《唯五齋詩文集》。
崔樹寶:字子玉,昌黎人。咸豐九年(1859年)舉人,家居縣城,在城北桃源山西坡筑有別墅。其為本地咸豐、同冶竿間著名文人,在縣內外廣交文友,其詩古文詞具有奇氣,書法不蹈常規,名噪一時。同治十年清廷大挑一等單人,任命其為知縣,分發四川,未及到任而卒,著有叫《北桃源詩集》。
戴克昌:字丑石,昌黎人。出生于嘉慶八年(1803年)道光年間附生,力本地清末著名畫家。其善繪山水,尤攻墨龍,并能于古人外別創一格,凡題畫之降皆自作,奇石異常。其山水畫功夫較深,主要師承宋朝米芾米友仁,不求工細,多用水墨點染。卒年不詳,縣志記載其年七十余猶如能潑墨書寫,人咸寶之,約卒于光緒初年。其曾為同冶舊年重修的《昌黎縣志》繪碣石十景圖,其山水墨龍,京東一帶很有影響.傳世作品較多!俄w養齋筆記》云,其山水筆蒼墨潤,簡潔明凈,脫去塵俗。其傳載入《中國畫家人名大辭典》。
邵開鼎:字丹泉,遷安人,壯年游昌黎而定居安家。年四十余歲尚無子。其與戴克昌同為清朱京東著名畫家,苦繪人物、花卉、博古。其平生不衫不履,專功繪事,家赤貧,筆墨為生計。每作畫懸紙壁間,臥視之,細心安置。章法興到,日畫數十張,否則,終日不拈筆。其性情耿直,碰心者作畫謝金多少不計,或不受;所鄙夷者,以百金價不能得其尺幅,故善作詩,詩有宋人風,稿子散失,僅存《丹泉詩稿》一卷。死后葬于碣石山下。
趙輝斗:字奎光,昌黎大灘人。道光年間增生。家貧,以外出教書為生。長于時詠詩文,為樂亭進士孫國楨所奇賞。著《自娛軒序草》。晚年執教于樂亭大黑坨、小黑坨一帶,為革命先驅李大釗13歲至16歲時的教師(時執教于小黑坨張家專館),將李大釗送入水平府中學堂后結束教書生涯。樂亭大黑坨李大釗故居紀念館藏有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修大黑坨華巖寺碑碑文為其撰,由李大釗父親李任榮書寫。
崔飫侯:字伯賑。昌黎人,舉人崔樹寶之子。光緒八年(1882年)中鄉試副榜,為候選州判,后到直隸府入幕。其文字書法具高人一首,著有《越吟人境廬詩集》。曾邀請英文教員。設立民主學堂,李大釗于1913年9月列五峰山游覽,曾想拜訪,時其已病故。
高允之:字斌候。昌黎人,增生。咸豐年任江南教練官。其博學好義,晚年著書自娛,畫得一手好墨竹,詩有逸致,書亦秀潤。著有《寶森堂詩稿》、《文山堂筆略》、《中山堂經典集》等。
邸恩培:字承之。昌黎人,恩貢生,為候選州判。平生以教書著書為樂,著有《元極太極圖》、《淺說乾坤六子論》等。終年八十七。
王之篆:昌黎人,王孝培之子,廩生。書法頗有造詣,又善繪蝴蝶,本縣人多珍藏他的作品。
董光照:昌黎新糶人,光緒二十年(1894年)舉人。執教于碣陽書院,于光緒年間編纂有《昌黎縣鄉土志》未刊用,抄本現藏于天津圖書陌。
張念祖:字芍暉。昌黎人,張勝亭之長孫,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單人.國立大學文科畢業生。于民國六年(1917年)重修縣志。生前著育《春秋大事表》等書。
李允功:昌黎人。其家貧,出外學習經商。自學繪畫得體,善繪山水、人物、花鳥,以蘆、蟹畫得最為精妙.人多珍藏。年80余卒。
馬夢花:字穎芬。昌黎人,民國二年(1913年)考入天津南開中學,與-同學,一起辦敬業群樂會,編印《敬業》雜志,上演話劇,曾在《敬業》雜志上發喪過小說,并于民國三年(1914年)十月與周周來等同白演出話劇《恩緣仇》,與-同飾饒香婦。民國五年(1916年)利用暑假在家鄉辦敬業群樂會.開展文藝、體育等活動,翌年與-等由南開中學畢業后同去日本留學。由日本回來后,去上海當過幾年翻譯。民國十六年(1927年)回鄉出任縣鄉村師范校長,兼教英語。其平生酷愛文學藝術,在鄉村師范任校長期間,倡導創辦?独杳鳌分饕l表文藝作品,使本地新文學創作之風漸濃。民國十八年(1929年),上河北省訓政學院,考取建設局長一職.派赴雄縣上任未去。后回縣,曾任六區區長。生于清朝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卒年待查。
宋文元:昌黎城關人,人稱宋大少。其于本世紀20年代興修群仙茶園(戲院),創辦《昌黎周報》(雜志,有文藝副刊,開辦永順興書店及印刷廠等,為發展本地文化藝術主建了一些設施。
楊悌忱:字久慈,昌黎城關人。繼宋文元之后,于本世紀30年代初創辦《燕東日報》(辟有文藝副刊),開設北方書局。其平生對地方文化建設頗為關心,1953年8月博覽群書,遍詢遺老,編纂成《昌黎古塔遺聞》一書。此書未刊印,抄本藏縣檔案館。
張手潤:昌黎人,清末貢生。晚年博學習文,在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前后編印《昌黎名勝古蹤覽》一書。1953年為楊悌忱編《昌黎名勝古跡遺聞》作序并校對,署名子遺老人。
高榮杰(1915年一1966年):男,河北省昌黎縣新集高莊村人。13歲拜樂亭縣張老濟為師,學唱皮影。固旨于學習,入科2年即能擔任重要角色。15歲被昌黎縣齊彥卿影班以重金買去,一直唱了7年。1937年,他到樂亭縣孫家松茂堂影班,后又到昌黎縣王大少影班。在此期間,受名藝人指點,藝術日臻成熟,以音韻醇厚,吐字清楚,善于刻畫青年婦女形象而馳名于冀東。
高榮杰擅演的皮影劇目有:《乾坤帶》、《秦香蓮》、《邵玉蘭》、《汴梁圖》、《沈冰潔》等。他用聲音塑造婦女形象,曾被觀眾譽為皮影界的梅蘭芳。1942年,高榮杰到東北長春、吉林、哈爾濱等城市演出。此時,他受教于李紫蘭、周文友、苗幼芝等著名樂亭影名藝人,得到真傳,技藝精進。他改革并豐富了《大悲調》、《凄涼調》、《游陰調》、《路遠悲》等皮影曲牌唱腔,他以曲調委婉、纏綿悱惻,形成了蝕樹一幟的藝術風格。40年代高榮杰的唱段被灌制唱片的有《乾坤帶》、《秦香蓮》、《邵玉蘭》等。
1954年,高榮杰帶著影班從東北回到故鄉昌黎縣演出。經縣政府動員,他毅然舍棄高薪收入,參加了唐山專區實驗影社,并把價值近干元的影箱,折價200元歸址,真充實了專區影社的班底。
高榮杰虛心好學,勤奮鉆研,對藝術認真負責,一絲不茍,對燈光布景,唱腔設汁都進行了許多改革:在唐山戲曲學校為培養青年皮影演員也做出了卓越貢獻。1957年,高榮杰加入中國0。他曾任唐山市皮影團副團長,被選為昌黎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并被中國戲劇家協會吸收為會員。
周國寶:著名民間舞蹈藝人。1905年生于昌黎縣城西關。出生于秧歌世家,其祖父,父親均為昌黎秧歌名角。周國寶從14歲起眼其父學扭秧歌,先學㧟, 后學妞,又拜昌黎城東著名秧歌老人聶國合為師學丑。終以丑角名揚冀東及全省、全國。1953年,由他主演的經過老藝人們創新的地秧歌節目《跑驢》,在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大會上一舉成名。同年,他帶著這個節目參加了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行的第三屆世界民主青年聯歡節,榮獲銅質獎章此后并拍成電影。他的表演身段自然靈活,表情風趣幽默,動作健康優美,扇花豐富多彩。是冀東民間舞蹈的代表人物。周國寶由于在民間舞蹈藝術上很有造詣,1958年被問北省藝術學校聘為舞蹈教師,開始從事民間舞蹈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為昌黎地秧歌節日的規范化、程式化做出了突出貢獻。他50年代加入中國舞蹈家協會,1960年出席第三屆全國文代會。1979年當選為河北省文聯委員,中國舞蹈家協會河北分會常務理事。1985年當選為昌黎縣文聯委員。曾任昌黎縣音樂舞蹈工作者協會名譽主席。1986年被聘為中國舞蹈家協會河北分會顧問。1987竿被聘為秦皇島市舞陽工作者協會顧問。晚年退休返鄉仍致力于地秧歌藝術的發展事業。1989年2月因病逝世,終年84歲。其生平簡介被收入《中國藝術家辭典》。
王來雨:男,漢族,1935年生于河北省灤縣偏涼汀。1951年7月畢業干灤縣初級師范學校,后在本縣高家坎小學當教師。1953年到河北藝校學習電影放映技術,當年l0月分配到唐山地區電影隊。1954年調入昌黎縣文化館從事群眾文化輔導工作。1961年調昌黎縣廣播站任編輯。1963年又調回縣文化館。1984年調縣文教局任文化股股長。1989年任昌黎縣文教局副局長,主管全縣文化工作。1989年6月20日病故。時年54歲。王來雨一生為昌黎縣的群眾文化事業做出了一定貢獻。在文化館工作期間,他搜集,挖掘和整理了昌黎民歌,繼承和發展了昌黎民間藝術。1965年以后他主要從事昌黎業余文藝宣傳隊的組織和輔導工作。他帶領昌黎農民文藝宣傳隊常年活躍在農村和水利工地。他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創作了大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如皮影說唱《送牛記》、女聲表演唱《八大嫂鬧翻身》等節目,曾參加河北省業余文藝匯演,不僅受到領導和群眾的好評,而且到北京向中央領導作了匯報演出。他編導的歌舞《毛主席收到咱隊豐收果》、《喜插水稻秧》,小話劇《五個雞蛋》等文藝節目不僅在省文藝匯演中多次獲獎,天津電視臺還作了現場播映,受到觀眾贊賞。他的作品立意新穎,主題鮮明。尤其是他編導的表演唱,更是獨具一格,既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又有雅俗共賞的藝術價值。海政文工團邀他講課和藝術輔導。王來雨在文化戰線上工作30多年,默默無聞地奉獻著自己的藝術才華,因受家庭問題的影響,政治上曾受到壓抑,但他毫無怨言,始終為繁榮昌黎縣的群眾文化事業不遺余力地俯首耕耘。他患病多年,長期與群眾同甘共苦,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0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他加入了中國0,實現了多年的愿望。之此,他煥發精神,更加勤奮地工作真直至因病逝世。
王來雨同志生前為河北省音樂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全國群文學會會員,并被聘為昌黎縣第八屆政協委員。
齊永衡:1933年生于秦皇島市昌黎縣。著名皮影戲操縱演員。
齊永衡出身于皮影藝術世家,父親及兄弟3人均從事皮影藝術,13歲開始隨父親學習操縱影人技藝,在當代有箭桿王之稱,(因皮影人須按上箭桿才能操縱),1949年以來,曾先后任臨榆縣皮影社、昌黎縣皮影社社長等職務。
1952年昌黎縣皮影社參加唐山地區皮影會演,齊永衡榮獲操縱一等獎:1959年和1975年兩次參加中央文化部舉辦的木偶皮影戲觀摩演出大會;1976年為廣州交易會外賓演出。因齊永衡操縱的影人,動作各異,形象逼真,香港鳳凰影業公司于1977年曾把他操縱的皮影戲《三打白骨精》片段,拍入藝術片《長城內外》。齊永衡在唐山市皮影團工作,由于操縱技術高超,有獨創性,1983年至1982年曾2次應邀到法國講學并演出,他的技藝在國內外均享有盛名。
戴硯田:昌黎縣黃營人。1932年生。小學畢業后一度考入昌黎匯文中學。1948年冬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就讀于中國醫科大學四分校。1951年畢業分配到熱河省衛生局編輯《衛生戰線報》,1956年后調河北省人民廣播電臺任文學組編輯。組織過多次大型詩歌朗誦會和故事會等文學活動。70年代初,調入河北人民出版社任文學編輯。1981年加入中國0,次年任花山文藝出版社第三編輯組主任。1985年創辦《詩神》雜志,任主編。1987年5月《詩神》改由河北省文聯主辦,隨之調入省文聯工作。其自幼酷愛文學,從50年代起在全國各級報刊、電臺發表大量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著有詩歌集《春的兒女》(花山文藝出版社1982年出版)、散文集《愛的期待》(百花文藝出版社1986年出版)等。其詩歌被多種版本詩選輯入,散文《我和大海》被收入《中國新文藝大系(1976——1982)散文集》。
1984年因編輯全國獲獎詩集榮立一等獎受到省政府嘉獎,F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河北分會主席團委員、河北省詩歌創作委員會副主任、河北省散文協會副會長,河北省雜文協會理事。多年來其為發展家鄉文學藝術事業作出很大貢獻,1984年被聘為昌黎縣碣石詩社顧問,次年被聘為縣文聯顧問。其生平簡介被收入《中國文學家辭典》,《中國詩歌辭典》。
全國與昌黎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