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膠州市三里河街道南三里河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0281004 | 身份證前6位:370281 |
長途區號:0532 | 郵政編碼:266000 |
隸屬政區:三里河街道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B | |
南三里河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南 三 里 河 村
政區人口 南三里河村位于南關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南1.5公里處,東與管理村相鄰,北隔河與北三里河和東店子相望,西與花園村,南與九龍鎮盛家莊接壤。全村1978年有耕地1250畝,現有耕地560畝,村東緊靠204國道,西有廣州路,北有上海路,南鄰香港路,交通十分方便。
村莊由來 據傳宋代趙氏遷入立村叫趙家莊,也有人說趙家樓。《高氏族譜》載:元末利津人高伯通遷徙來膠州,落戶于今膠州市膠西鎮大行村。明初大行高氏二世二支高復明遷居南三里河村。劉氏于清乾隆年間(約1755年)遷入。膠城東關潘氏于乾隆晚期(約1795年)遷入。由于各姓的不斷遷入,趙姓人已不占村內人口的多數,遂改村名為南三里河。現村中有高、趙、薛、張、韓、徐、劉、王、江、潘等10多姓,共405戶,1376口人。其中高姓人口最多,有136戶,480人,占全村總人口的36%。
經濟狀況 南三里河村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村莊,盛產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經濟作物是大白菜。南三里河(包括北三里河)是“膠白”主要發祥地和栽培種植基地之一。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生產隊和村民個人都大面積種植。每到11月份,供銷社、蔬菜公司設樁收購,包裝好用火車運往北京、天津、上海、青島等城市。集體和個人都有相當可觀的收入。每到春天,村民家家戶戶培植白菜種,夏季供銷社收購,發往全國各地。有的村民背上菜種到外地推銷。南三里河大白菜至今倍受人們青睞。2004年11月,“中國膠州大白菜生產基地”種植的無公害“膠白”出園時,以每斤3元(市場批發價每元7斤)的價格3天內搶購一空。
2003年,追回歷屆支部外欠資金30多萬元,找回試驗初中征地時漏掉的32畝土地,爭回了膠州一中的務業權等。并注冊了“三里河大白菜”,2004年“膠白”生產基地生產的無公害大白菜就創純利80多萬元。南三里河村處于新城區教育較集中的位置,一中、試驗初中、中國海洋大學分院等,占用了大量土地,現全村僅剩560畝耕地。黨支部和村委會針對這一現實,積極發展工副業和第三產業。村里集體辦了制釘廠,注冊了“三里河大白菜”、“三里河文化”商標,引進外資5家,鼓勵村民辦第三產業50多家,全村工副業總產值8000多萬元,集體收入200多萬元,2004年人均純收入6000元。
社會事業 南三里河村是一個非常重視教育的文明村莊,據傳,明清時期學館從未間斷過,民國時期到現在教育更有長足的發展。南三里河文士高湘南出資辦教育的事跡很值得一提。高湘南,張宗昌督魯時任煙濰公路交通局長,卸印后,去青島投主股創辦雙浮面粉廠,發財不忘鄉鄰,不久便回村投資辦起私塾學校,招收南北三里河和東店子的高姓子女。民國時期,他根據形勢的變化,將私塾改辦成膠縣私立槐陰小學,人們都稱洋學堂,學國民政府統編教材。本村各姓子女均可自由上學,外村只收高姓的子女。學校校舍、課桌、凳等設施,辦公經費,教師工資等全由他一人承擔,學生不收學費。這所學校為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解放后,1949年春復學,小學一至四年級學生到北三里河初級小學學習。1967年村里投資創辦了南三里河民辦小學,1994年響應上級“合班并校”的號召,與北三里河、東店子、花園集資修建了現在的北三里河小學。1980年起,村辦幼兒園從沒間斷過。目前全村幼兒入園率100%,中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現在集體富裕了,除留足發展再生的資金外,還可拿出一定財力補助村民生活,如:每人每月20斤面,30元錢,春節和八月十五每人發魚20斤,油10斤等;60歲以上的老年人再增加補助30到80元;幼兒每年補助雜費300元;考學的研究生補助3000元,本科生補助2000元,專科生1000元;村民喪事補助300元。
聯系電話 86-0532-82210012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