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晉江市東石鎮潘徑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50582104 | 身份證前6位:350582 |
長途區號:0595 | 郵政編碼:362000 |
隸屬政區:東石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閩C | |
潘徑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潘徑村是福建省泉州晉江市東石鎮一個濱海大村,東連潘山村,西與下莊、麥園兩村毗鄰,南面臨海,北面東塔公路,從村中通過,潘徑中學即在公路北邊。地名含義初開拓時,觀使公在下塘潭邊搭蓋一小屋安居,故原村名叫“塘邊”。又因潘徑村北原有大溝澗數條盤旋曲折,根據其他地貌特征又名盤澗(土名破澗),解放后取其諧音定名潘徑。
歷史沿革
潘徑村開基始祖觀使五郎公于明朝洪武四年,即公元1372年,明、清屬十都,民國33年(公元1944年)屬東石鎮潘徑保。
歷史人文
潘徑祖輩,善于變革,敢于開拓進取。清道光咸豐年間(1850—1870)前后,按特定地理條件,決然將海埭大片良田,改建為鹽場,比農田收入成倍增加,而獲漁鹽之利,因而潘徑村經濟、人丁迅速增長,那時已成海都大村了。
一百年前,六柱份興老先生,因家境貧困,年輕時志在四方,毅然只身前往菲律賓。不久即在菲律賓白手起家,創業致富,并引導許多堂親往菲律賓經商。至此,潘徑村就由一個單一純農業鄉村變為一個漁、鹽、僑多種經濟的沿海大村了。因而有“日出六坎擔,雨來雙溝藤”的農諺在沿海流傳了。
村容村貌
潘徑村是老革命基點村,解放前后,潘徑一批有志青年,在0底下工作干部的教育指引下不畏艱險,開展一系列英勇斗爭,取得輝煌戰果,培養出一大批革命干部,因此解放后,光榮的被評為“老根據地革命基點村”。
經濟狀況
截止2008年,農業耕地面積2500畝左右,海中灘涂3000多畝,可供養殖花蛤、紫菜等經濟作物。比較成規模的制衣廠有60多家;石板材和鍛鐵廠20多家。
人文景觀
潘徑村轄區內埭厝開發區公路北有張清水、張溫純、張伯鈞等三位烈士紀念碑,每年清明節前后附近中小學均帶學生來祭掃紀念碑,在此對下一代進行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沿海重要哨位:
潘徑村南海邊有一突出部,清代就在此建一海頭宮。原系漁民下海集中地。解放后成為前沿一重要哨點。站在宮口向南眺望,金門島山頭等景物居歷歷如在眼前,解放軍把此宮作為沿海重要哨點之一。解放軍在地圖上有非常明顯標出。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