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晉江市東石鎮光渺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50582104 | 身份證前6位:350582 |
長途區號:0595 | 郵政編碼:362000 |
隸屬政區:東石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閩C | |
光渺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光渺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晉江市東石鎮東南沿海,東鄰塔頭劉村西鄰張厝村,北鄰梅塘村,南面海,距鎮區5公里,海岸線有2公里長,位于東塔公路南側。水陸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村道路基本完成硬化!」饷齑迨茄睾P姓澹c金門一水之隔,相距10海里,是晉江市老革命基點村,截止2008年,常住人口3338人,分8個村民小組,外來農民工近5000人,由石菌、路東2個自然村組成。面積有2平方公里。村民大半借漁業為生,也是東石鎮的第二大服裝生產工業村。于1989年被市政府評為億元村。
該村沿海,村邊有2塊大石頭,稱“圓菌”“扁菌”故又名石菌。解放前,成立地下黨支部,有幾十名革命地下老干部,為革命事業付出匪少的貢獻,他們的光輝以啟后裔。如王光渺等三位烈士。為紀念烈士們的豐功偉績,于1966年把行政村命名為光渺村。
明清屬泉州南門外十七都,民國屬石菌保,1948年成立地下黨支部,第一任支部書記王武山,解放后與塔頭劉村合并稱石塔鄉,1955年與梅塘村合并稱梅塘村,1957年與潘徑村合并稱潘徑村,1958年又與梅塘村合并稱梅塘村,1961年與梅塘村拆開回稱石菌村,1964年與張厝村合并稱張厝村,1966年與張厝村拆開改稱光渺村。
傍山臨海,前有“雙菌低浪”,后有情霞公園,東有宮堀魚池,西有林立廠房,中有“百層云梯”,四族姓祠堂高大壯觀,舊村角落稱東中集,西集,西集于1973年向村后建新村,東中集于1975年向村東北建新村。先后建新厝658座,廠房28家,拓建村路英海路,菌江路,東環路,工業路,情霞路等,中間的光渺路也已平整定型,若坐船從海上觀察,光渺村確是舊貌換新顏,如畫的風光盡收眼底。村前漁船一字型排開,在水中浮動起舞。
該村是東石鎮主要漁村,解放前就有魚蝦滿沙灘連狗都不吃的傳說,人民公社時期該村有帆運隊一個,漁業隊一個,100多人每月由國家供應大米,有機動大漁船4條。改革開放后,有機動漁船(小型)150多條,2008年,部分漁民改行,剩漁船80多條,每當漁船回港之時,漁村處處歡聲笑語。近海養殖也得到發展,掛蚵,種紫菜200多畝,有紫菜加工坊一個,有活鮮池6個,水產品供應到泉州、青陽、安海等地。
改革開放春風吹進漁村,改變了村民只打漁為生的習俗,大力發展復轉制造業,截止2008年,有企業20多家,1992年市政府批準規劃工業建設用地100畝,已興建廠房28家,有規模以上企業7家,全村用電年花電費近700萬元。工業總產值年有2億多,復轉大多出口銷往世界各地。截止2008年,有小學2間,菌江小學和英海小學。在校學生350人教師25人。菌江小學創建于1937年公立辦學已有72年之久了。1988年海外華僑捐資建校舍,占地4畝。英海小學于1993年創立,建校舍,教室12間,占地3畝,兩校以“全面育人,辦出特色”為宗旨,培育了一大批學有所成,學有所長的人才。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