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鄉白索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522629202 | 身份證前6位:522629 |
長途區號:0855 | 郵政編碼:556400 |
隸屬政區:南哨鄉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貴H | |
白索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白索村居白索一寨。2008年全村179戶,1023人,其中苗族1019人,維族1人,漢族1人,侗族2人。分7個村民小組,有耕地面積759畝,林地9376畝。海拔925米(測點:村活動室)。
白索寨位于南哨鄉北面,距南哨小路約10公里,公路約14.5公里。寨子坐落在尖峰嶺山脈自境內由北向南伸延的山嶺西側斜坡的凹地上,其四面環山猶如盆狀。傳說白索先民原居住反召阿隴珍(地名)時,有一名叫弟報東立的人來到白索山坳打獵,獵狗進入山下凹地捕獵回來時其身上沾有許多浮萍,其中一朵竟有小碗口大,人們才知凹地下面不僅有水,而且土質肥沃,經實地踏勘,發現此地更適宜居住,故遷居于此。此雖傳說,但與苗族分遷史相符,只是具體遷徙時間已無從考證。據《清江志》記載,白索于清·雍正七年前就有人居成寨,而且寨子不小。清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貴州巡撫張廣泗為“開辟新疆”親自帶兵攻下公鵝、柳利后,苗民不服而抗之,同年十一月,雞呼黨、東庫、白索、白漢等寨聚眾萬余,兵分四路攻打公鵝、柳利寨(清兵),被清兵打敗后,清兵于同月攻克白漢、白索兩寨。雖說當時朝廷推行的是“剿撫兼施”政策,但實際只剿不撫,加上自然災害頻繁,寨內人口急劇下降,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白索寨僅存50戶,男、女共221人。
清庭為有效控制境內各苗寨,于清·雍八年在白索寨屋背坡建汛駐軍。汛城始建于清·雍正八年,乾隆三年完工。汛城為土城,城垣二百五十三丈,計一里二分,設城門三座,炮臺四座,駐守備、外員各一名,兵丁207名。咸豐五年(1855)被苗民義軍攻破后,荒蕪至今。
清代該寨隸屬烏庫徐寧邦土舍,民國26年前隸屬劍河縣第三區(區駐章漢)章漢鄉,民國27(1938年)—29年(1940年)隸屬劍河縣第二區(區駐南哨)南哨聯保,民國30年(1941年)后隸屬南哨鄉第二保即章漢保。解放后,1951—1952年隸屬南哨鄉章漢村,1953—1956年隸屬章漢鄉章漢村,1957年與章漢合建一個高級社,隸屬南哨片。1959年元月,劃歸柳川公社返排管理區,1961年恢復區建置,隸屬柳川區章漢管理區。1962年調整人民公社,隸屬南哨人民公社章漢大隊,1984年社改鄉時獨立建村,隸屬南哨鄉。1992年“撤區、并鄉”后隸屬南哨鄉至今。村內有祝、楊、王、姜、唐、何、羅、林等8姓氏。
1995年已建成人畜飲用自來水工程,2004年通寨公路建成,2009年獲國家扶貧整村推進項目資金38萬元,完成村內道路硬化、活動室等基礎設施建設。其與章漢合建一完小,小學1—6年級就地入學。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