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鄉南哨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522629202 | 身份證前6位:522629 |
長途區號:0855 | 郵政編碼:556400 |
隸屬政區:南哨鄉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貴H | |
南哨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南哨村駐新集鎮,轄:南哨(老街)、南當、上者旦、下者旦、桃子寨、白德等六寨,共10村民小組。2008年全村299戶1848人,其中苗族844人,侗族882人,漢族101人,布依族10人,水族6人,瑤族3人,藏族1人,白族1人。有吳、陳、周、羅、楊、熊、何、石、李、田、胡、呂、龍、莆、陸、王、黃、歐陽、文、肖、向、張、潘、袞、米、袁、劉、姚、邱、蔣、邰、莫、唐、付、謝、祝、譚、儲、仲等40個姓氏。耕地面積785畝,林地面積16197畝。
南哨村原駐南哨河西岸的老街,2006年三板溪水電站蓄水,老街被淹沒,隨鄉政府遷南哨新集鎮。海拔500米(測點:鄉政府門口)。
南哨寨(老街):寨子位于尖峰嶺山脈于境內向中部延伸的一小嶺山腳下的南哨河西畔,為南哨村2、3、4村民組,清·朝乾隆時期曾稱“范哨”,后改稱南哨(有劍河南部哨所之意),水淹前有120余戶,600余人。為非苗族人口居住寨。民國32年(1944年)曾更名為“南江”,民國33年(1945年)又回改南哨。過去是黎平、榕江通往劍河、鎮遠官道旁的主要驛站。
1934年紅軍長征時,紅一軍團十五師、紅九軍團主力、紅三軍團主力、紅五軍團主力及1944年-第二十七集團軍楊森部都曾過境于此,且于此宿營。過去沒有公路,南哨河是境內通往湘、鄂、桂的唯一水路交通,大宗貨運均通過南哨河航運完成。南哨河上游盛產木材(杉木),其木材質地堅硬,且腐皮不腐心,深受湘、鄂木商的青睞。太擁河、朗洞河、巫密河三條河流域的木材砍伐后編成筏子,放運至南哨,再由南哨放運清水江扎成大筏水運至洪江、洞庭湖等地銷售。從清·乾隆至民國時期,南哨的木材市場十分興盛,民國初年,有木行18家,為木戶提供儲木場所,為買賣雙方提供食宿方便,并中介木材生意。是時,南哨寨熱鬧非凡,有“小南京”之美稱。南哨市場(原名南江市場),始于清·乾隆十年(1746年),每逢夏歷卯、酉日為開場期。集貿市場原于南哨老街屋腳河沙壩,后改設至老街,場日人擁數百近千(尤其是春節前的幾個場日),人頭攢動,接踵摩肩,南哨也因之而富足。
解放前,南哨街上就有羅根吉、羅根陸、陳光澤、陳光林、肖祖德、肖祖堯、周規勛、陳守權等十余首富修建印子房居住,還出過師長、團長等人才。解放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南哨街上多人依托其市場成為百萬資產富翁。清·乾隆前南哨隸屬情況無考,之后隸屬周必榮土通事。民國19—21年隸屬南蕩鄉。民國27年,全縣撤鄉建聯保隸屬南哨聯保。民國30年,撤區和聯保南哨建鄉后,隸屬南哨鄉。民國32年改“南哨鄉”為“南江鄉”,民國33年又將“南江鄉”回改為“南哨鄉”,南哨寨從屬不變。民國38年隸屬南哨鄉第一保,即:南哨保。解放后,1953—1956年隸屬南哨鄉南哨村。1957年與德號合建高級社,隸屬南哨工作片區。1958年建南哨人民公社(大公社),南哨寨隸屬南哨人民公社南哨管理區南哨大隊。1959年大公社遷至太擁,隸屬太擁人民公社,南哨管理區南哨大隊。1963年隸屬太擁區,南哨人民公社南哨大隊直至1984年5月。1984年改南哨人民公社為南哨鄉后,隸屬南哨鄉南哨村至今。
民國16年始建南哨公立小學于南哨寨,34年改為南哨中心小學。解放改為南哨鄉中心完小,辦小學1—6年級至今。
南當寨:寨子落座于老山界山脈向西北延伸的高頂蓋山巒腳下,前瀕“太擁河”,后依“九情山”,為南哨村第六村民組,遷入新集鎮前有20余戶,100余人。為非苗族人口居住寨。民國19—21年曾建鄉于此。
南當大約在清·咸同年間前就有人居成寨,寨址于現南哨小學屋背一帶,為苗寨。不知何時何因此寨荒蕪至今。
民國初期,姚、楊二姓分別從三穗遷入,于僅靠太擁河的田榜居住。隨后又有陸、吳、羅等姓氏陸續遷入,遂成一新之南當寨。寨有姚、楊、吳、陸、羅、潘、邰等六姓氏。解放前隸屬南哨鄉第一保,解放后一直隸屬南哨鄉南哨村。1970年,,南哨至岑畔公路建成通車后,由于南當地勢寬敞,南哨供銷社及集貿市場曾于1973年遷于此。后來,不知何因,又遷至太擁河大橋頭新街。
1984年南哨鄉政府由南哨老街遷南當后,于1997年建成滾豬洞(高巖洞)防護墻和連結新街集鎮市場的水泥路面。
2006年因三板溪電站蓄水,南當寨舊址位于水淹線下,隨鄉政府遷新集鎮。
上者旦寨(亦稱上寨):寨子位于南哨新集鎮西面約2.5公里處的巫密河北岸半山腰小嶺上,屬尖峰嶺山脈。劍南公路由西向東穿寨而過,為南哨村8、9、10村民組。2008年有60余戶,300余人。過去為苗族聚居,后有其它民族遷入混居。上者旦何時成寨雖無從考證,但據《清江志》記載,清·雍正以前此寨已成。清·乾隆時期,隸屬革東王開甲土千總,當時稱“上臺旦”。民國時期隸屬南哨鄉第一保,解放后隸屬南哨鄉南哨村至今。
下者旦寨:寨子位于南哨新集鎮西面一夫峰山腳下的巫密河南岸水畔。由于其住于上者旦寨之下,人們亦稱之“下寨”,為苗族聚居。2008年有30余戶,150余人。清朝時期屬革東王開甲士千總管理,當時稱“下臺旦”,民國時期隸屬南哨鄉第一保,解放后隸屬南哨鄉南哨村至今。
桃子寨:寨子位于老山界主峰之一的高頂蓋山巒腳下的南哨河東岸,與南哨老街一水相隔,距南哨新集鎮約1.5公里,為南哨村第五村民組,苗族聚居寨。2008年有40余戶,200余人。何時建寨無考。龍、吳二姓為老戶,龍姓從錦屏亮寨司遷入,吳姓從天柱遠口遷入,龍、吳二姓誰先入無考。譚、周、陳等姓后于龍、吳二姓由天柱遷入。民國時期隸屬南哨鄉為第一保,解放后隸屬南哨鄉南哨村至今。
白德寨:寨子位于南哨河西岸山腰的一小嶺上,距南哨新集鎮約3.5公里,為南哨村第一村民組。為非苗族人口聚居寨。2008年有20余戶,100余人。屬尖峰嶺山脈。1934年,楊姓從柳寨到此種田謀生,后于此定居,后來,邱姓、周姓由南哨遷入該寨。民國時期屬南哨鄉第一保,解放后隸屬南哨鄉南哨村至今。
全國與南哨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