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石橋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41004101 | 身份證前6位:341004 |
長途區號:0559 | 郵政編碼:242700 |
隸屬政區:西溪南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皖J | |
石橋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石橋村,古稱“石浦”,別稱“琴溪”,明代稱“通德鄉通興大社禮教里”,清代及民國時期曾為徽州府歙縣通德鄉鄉公所所在地,今屬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下轄6個村民組,人口1150人。
石橋村的村名是有來歷的。這里明代以前稱“石浦”,石橋建成后才改稱“石橋”。傳說,石橋是由竦塘村明代正德年間以經營鹽業發家致富的“黃百萬”獨資捐建的。黃百萬之女嫁給石橋村對河的莘墟村吳氏。黃百萬富得流油,嫁出的女兒“三年不吃婆家飯,三年不穿婆家衣”。每日三餐按時送飯,送飯人經石橋村過渡后,從琶村沿河而下送到莘墟。黃山山區在明代樹木社會密布,水源豐富,豐樂河水流湍急,河面深寬。天晴尚可,一旦下雨,浪高水急,無法開渡。特別是梅雨季節,三日有二日不能過河。黃家送飯的丫頭伴當急得坐在渡頭嚎啕大哭。石浦、琶村的人譏笑說:“你東家不是很有錢么?何不叫他建座橋,省得在這里等渡船等得哭。有錢的人都是稱骨頭的料,嫁出的女兒潑出的水,日朝送什么牢飯!”……風言風語傳到了黃百萬的耳朵里,黃百萬氣恨恨地說,做條橋就做條橋,有什么大不了的事。遂捐出上萬兩銀子,建成了9孔大石橋!案艉忧Ю锇丁背闪恕疤靿q變通途”。兩岸人民往來便當了,也極大地方便了歙縣東北鄉去休寧的行人過客。
改革開放后,石橋村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農業產業化結構得到了合理的調整,不再是單一生產糧食,而是大興大棚蔬菜,走多種經營的道路。石橋人民勤勞致富,增產增收,生活富裕,心情舒暢。新屋一幢接一幢聳立在豐樂河邊和通往西溪南鎮公路之兩側。整個石橋村在變型,人們思想觀念在變革,生活水平在變化。
真是:琴溪妙音傳千古,石橋人民不怕苦。勤勞致富志氣高,汗水書就新村賦。
全國與石橋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