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東川區因民鎮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530113103 | 身份證前6位:530113 |
長途區號:0871 | 郵政編碼:654100 |
隸屬政區:東川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號碼:云A | 轄區面積:142.2km2 |
| |
因民鎮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因民鎮位于云南省東川區北部,距區政府所在地96公里,轄區面積142.2平方公里。原名大水溝,系面山、磨子山和馬掌子三山麓兩條水溝交匯的水溝,雨季水較大,因此得名。民國初年更名為因民,意為“為民眾開辦銅礦”。境內最高海拔老雪山3543米,最低海拔金沙江邊720米,高低懸殊2823米,由座南朝北的八條深谷、九條山梁組成。山巒疊嶂、峰嶺峭立、深谷密布、溝壑縱橫,屬深切割高山峽谷,氣候差異明顯,境地內氣溫、降雨、土壤、植被均隨海拔高程而變化,形成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
因民鎮下轄紅山、大箐、桃樹坪、槽子街、青龍山、爐燈、小水井、田壩、牛廠坪、聯盟、火麻箐、天生塘、瓦崗寨十三個村民委員會,老來紅、因民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共63個村民小組和6個居民小組。2007年末,全鎮總人口4931戶16432 因民鎮
人,農業人口2598戶10214人,非農業人口6218人,少數民族人口795人,占總人口的4.84%,其中回族212人、布依族135人、彝族69人、納西族62人、苗族158人、白族85人、其他少數民族74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18人。農村有勞動力資源6489人,農村實有勞動力636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2286人,從事二、三產業3367人,其他勞動力713人。年末耕地總資源面積10242畝,常用耕地面積8395畝,其中水田1164畝,旱地7627畝,水澆地1451畝,臨時性耕地面積1847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1畝。有鄉村公路96公里,有11個村委會37個村民小組通公路;13個村委會60個村民小組通電,農戶用電戶數2141,占農戶總數的82.4%;11個村委會使用自來水。有鄉鎮企業65個,從業人員1198人。2007年末,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593.8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577.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16元。全年鄉鎮企業總收入達61688萬元,完成鄉鎮企業增加值12042萬元,實交國家稅金4981萬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68.2萬元。
因民鎮屬于東川區涉礦鄉鎮,礦產資源豐富,是特區建設的資源性主戰場,如何把資源比較優勢轉變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成為擺在鎮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嚴峻課題。當前,我鎮迎來了“圍繞金沙江作好三篇大文章”的三大發展機遇,即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性轉移至沿金沙江田壩一帶、沿金沙江公路修建和“金沙江中下游經濟圈"的打造,這是新因民建設史上重大的歷史性轉折期和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保持著高速發展的良好態勢。我們堅信:金沙水拍岸在前!新因民必將成為金沙江畔資源型工業經濟的橋梁和紐帶,一個新興的"工業經濟重鎮"和"工業明星集鎮"必將崛起于金沙江畔。
-農村經濟
2007年,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在鎮黨委、政府的努力下,以構建和諧因民為著力點和突破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抓住東川再就業特 白蕓豆
區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兩大機遇,保持了經濟和諧發展、科學發展的良好勢頭。一是經濟指標有了新突破。2007年末,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3527萬元,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593.8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577.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16元。全年鄉鎮企業總收入達61688萬元,完成鄉鎮企業增加值12042萬元,實交國家稅金4981萬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68.2萬元。二是農業有了新發展。全年培訓科技人員19期1396人次,完成糧食栽種面積7955畝,糧食總產量達3232.8噸,人均有糧196.7公斤。實現生豬出欄9618頭,牛出欄233頭,羊出欄8022只,禽類出欄20108羽,肉類總產1010.2噸,牧業產值366.9596萬元。三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了新辦法。完成油桉速生經濟林500畝、白蕓豆200畝的種植任務;成立了因民養羊協會,邁出了“3個1”養殖目標的第一步。四是勞務輸出有了新舉措。完成區內轉移輸出2393人,省內轉移輸出1849人,省外輸出444人。
-文化教育
建鎮以來,因民鎮文化教育事業不斷發展,鎮黨委、政府把教育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納入全鎮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目前,全鎮有初級中學1所,教職工41人,在 因民道路
校學生1332人,其中在校小學生840人,在校中學生492人。有小學9所,其中完小7所,單小2所,有教職工9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
鎮政府設有文化站1個,13個村委會相繼建立了文化科技活動室,擁有地面衛星接收站36座,基本能滿足村民對學習科技、文化知識的需求。
-歷史文化
因民,原名大水溝,系面山、磨子山和馬掌子三山麓兩條水溝交匯的水溝,雨季水較大,故名。民國初年更名為因民,意為“為民眾開辦銅礦”。
因民全境在清朝時屬東川府巧家廳,民國年間屬巧家縣第三區義俠鄉一、二保。解放后改屬會澤縣,由拖布卡區管轄,設因民、中坪、田壩3個鄉。1954年屬東川礦區人民政府,設因民、落雪、聯盟、田壩4個鄉。1958年屬東川市,1959年設因民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為區公所,轄落雪、因民2個鎮和田壩、牛廠坪、爐燈、小水井、桃樹坪、火麻箐、聯盟、天生塘、瓦崗寨、大箐、青龍山、槽子街、紅山13個鄉。1988年1月改設因民鎮,所轄2個鎮改設2個辦事處,13個鄉改設為13個村公所。
因民境內有豐富的銅礦資源,明、清就已大量開采。有著名的大水溝廠(現因民)、碌碌廠(現落雪),所產的銅和湯丹等地產的銅皆稱“云銅”,色澤如銀,久負盛名。據《巧家縣志》記載,最盛時期年產粗硐大水溝廠達130至140萬斤,碌碌廠達80至10 電網
0萬斤,與湯丹廠所產之銅大部分經會澤等地供京(今北京)鑄幣。運輸全靠人搬馬馱,山高路遠,死于運銅路上的運工不計其數,一直到解放前仍未通公路。解放后,人民政府非常關心礦山建設,1957年,在崇山峻玲中修通了全長239公里的羊街至因民的銅礦公路。因民礦和落雪礦分別于1960年和1969年建成投產。從二百二到落雪溝、卷槽溝、直至因民,一幢幢樓房、廠房拔地而起,星羅棋布,連成一片,昔日野獸成群的山溝變成了熱鬧繁榮的礦區集鎮。
全國與因民鎮面積相同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
因民鎮區劃
530113103001 121 老來紅社區
530113103002 123 因民社區
530113103201 220 牛廠坪村
530113103202 220 田壩村
530113103203 220 桃樹坪村
530113103204 220 小水井村
530113103205 220 爐燈村
530113103206 220 青龍山村
530113103207 220 槽子街村
530113103208 220 大箐村
530113103209 220 紅山村
530113103210 220 瓦崗寨村
530113103211 220 天生塘村
530113103212 220 火麻箐村
530113103213 220 聯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