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黑井鎮位于楚雄州祿豐縣西北92公里的龍川江畔,距昆明200公里,距楚雄75公里,成昆鐵路、龍川江縱穿全境。黑井歷史悠久,從出土的石、陶、銅器、獸骨等文物考證,早在32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少數民族的祖先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生息勞作。據《黑鹽井志》記載:“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間,一牛倍肥澤,后失牛,因跡之,至井處,牛0地出鹽。”為紀念這頭黑牛的功績,遂稱此地為“黑牛鹽井”,后稱“黑井”。至今,黑井仍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傳統城鎮格局、民居、宗教、牌坊等建筑,有21處文物保護單位,是祿豐縣乃至楚雄州有名的文物大鎮。
黑井鎮是云南三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之一,位于祿豐縣西北部玉碧 黑井鎮是云南三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山下,地處“曲徑高山險,山巒欲接天,萬山相對峙,一水送溪煙”的龍川江兩側。1957年以前,黑井鎮曾是鹽興縣的縣城所在地,以后劃歸廣通縣,后來又和廣通縣一同并入祿豐縣。 在古代,黑井是云南幾大鹽產地之一,所產的鹽質高味正、滲透力極強,有“兩迤名高第一泉”的美譽。黑井的鹽稅在明清時期“課甲兩迤”來不得,是云南省的納稅大戶。暢銷各地的黑井鹽,給黑井的發展乃至輝煌提供了深厚的物質基礎。當時的黑井,不但經濟發達,而且文化昌盛,僅清康熙到光緒年間,就有8人中進。元明清三代,在黑井這塊兩山夾峙的彈丸之地,就建蓋庵堂寺廟56座、文筆塔5座,還留下了不少很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碑。如今的黑井雖成為祿豐縣管轄下的一個小鎮,但鎮上還有文廟、節孝總坊、諸天寺、飛來寺、五馬橋、黑井文筆塔、擺衣漢文筆塔等古建筑;還有一塊萬春山真覺禪寺記碑、六尊古墓翁仲,幾條青石板鋪成的古老街道和幾幢古色古香的走馬轉角樓;以及一座日產20噸食鹽的現代化鹽廠。
-歷史文化
黑井歷史悠久,從出土的石、陶、銅器、獸骨等文物考證,早在32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
期就有少數民族的祖先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生息勞作。從黑井村委會石龍后山坡出土的青銅工具得知,早在2500年前,居住在此地的彝族先民就用青銅工具開鑿了鹽井。據《黑鹽井志》記載“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間中,一牛倍肥澤,后失牛,因跡之,至井處,牛0地出鹽”。為紀念這黑牛的功績,遂稱為“黑牛井”,現簡稱“黑井”。
依據石龍后山、七局一帶戰國墓葬遺址中發掘的大量青銅劍、矛、戈等兵器考證和據史-載,早在戰國時代,黑井就以其“鹺鹵之利”而成為人們爭奪、攻守的重要地區。漢代曾在今安寧和姚安兩地設過“鹽官”到黑井辦鹽。唐代黑井屬姚州鹽督府,有“鹽泉”之稱,奉有“產鹽潔白味美覽賧城”之美譽。元代屬威楚路定遠縣轄,明代隸屬楚雄府定遠縣,清亦同,均稱之為“黑鹽井”,文人遐邇稱煙溪,元、明、清三代均設專管鹽務的“提舉司”行政機構。民國2年(1913年)將產鹽的黑、猴、瑯、阿四井合并成立鹽興縣,轄3鄉4鎮。1958年撤鹽興縣并廣通縣,后遂廣通縣并入祿豐縣,改稱黑井公社,轄18個管理區;1961年改稱黑井區,轄10個小公社;1966年復稱黑井公社,轄11個大隊,1984年體制改革后復稱黑井區,轄1鎮9鄉;1987年撤區恢復黑井鎮至今,現轄10個村委會,96個自然村,128個村民小組,1995年8月被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人口概況
全鎮有總人口4788戶,19718人,其中農業人口18141人,占92%,非農業人口1572人,占7.97%,少數民族7698人,其中:彝族5087人,占66.1%、回族2447人,占31.8%,苗族139人,占1.8%。
-地理位置
黑井鎮位于云南省楚雄州祿豐縣西北部玉碧山下,東經101°41′ 古橋
——101°51′,北緯25°20′——25°28′,東鄰縣內高峰鄉,南與妥安鄉相連,西與牟定縣新橋鎮、安樂鄉接壤,北與元謀縣花桐鄉隔箐相望。地勢東西窄,寬7.8公里,南北稍長約18公里,國土總面積133.6平方公里。最高點石坡坡山,海拔2498米,最低點迤碧河河口,海拔1323米,立體氣候明顯,鎮政府所在地平均氣溫18.7℃,海拔1540米,年平均降雨量857毫米,年均最低溫9℃、最高月平均氣溫27.6℃,全年無霜期325天,年日照數1848小時,積溫7774.8℃。1995年8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06年被評為“云南十大名鎮”之一。
-鹽業開采
黑井鹽業的開采、運銷始于漢,興于唐宋,盛于明清。從明代起就是吸引商賈馬邦的古城。當時,黑井鹽的納稅額一直占云南省稅收的一半以上。“富可敵省,課甲兩迤”。民國以后,隨著省內外鹽業的發展,黑井鹽的地位受到挑戰,日漸衰落,成了“失落的鹽都”。但是,它的歷史 黑井鹽
價值都日益顯現出來。遺存的古建筑遍布全鎮,民族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是馳名省內外的“千年鹽都古鎮”、“明清活化石”。黑井鎮內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處。元、明、清石塔5座,現存3座;碑刻現存32塊;石牌坊5座,現存2座;寺廟原有56座,現存11座。
黑井鎮有兩條平行于龍川江的小街;兩條街由橫跨江面的五孔橋——五馬橋隔開。一街在江左,二街在江右。遠遠能看到連接峽谷隧道的成昆線鐵路大橋。
2005年11月13日,國家建設部、文物局公布第二批命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共34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共24個。云南省祿豐縣黑井鎮榜上有名,這是云南省惟一獲得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稱號的古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是對一個區域歷史久遠度、文化價值、名人影響度、歷史建筑規模、歷史性風貌完整性等多項指標的綜合評定。由建設部組織的有關專家組,在依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價指標體系》審核的基礎上,一致認定黑井鎮達到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標準。
黑井鎮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千年鹽都喜添金字招牌,這是祿豐縣繼2004年恐龍化石產地被國土資源部評為國家地質公園、黑井古鎮被評為國家A-旅游區之后獲得的第三張國家級文化旅游名片。
全國與黑井鎮同名的有:全國與黑井鎮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