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麗水松陽縣赤壽鄉卯山后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31124206 | 身份證前6位:331124 |
長途區號:0578 | 郵政編碼:323000 |
隸屬政區:赤壽鄉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浙K | |
卯山后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道教仙師葉法善之故里,新時期和諧村居之典范。
位于赤壽鄉政府駐地東3.5公里,從縣城遠望而去,村處卯山之后,故名。轄太平山自然村。全村621人,其中今年入遷的灘坑移民有30人,有葉、王、劉、李等姓。
卯山后村是個很不一般的村,因為有卯山,有葉法善。卯山地處古市鎮東1公里,山勢平緩,狀如覆盆,峰秀石怪,歷來為道家-之所。據傳,這里曾是唐代道士葉法善修真之處。葉法善,字道元,一字太素,隋大業十二年(616)出生。自曾祖起四代為道士,少得家傳,深究道教精義和方丹金石之術,自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歷五十年,往來名山,常應召入內廷,備受尊寵。曾-為金紫光祿大夫、鴻臚寺卿、越國公及護國天師,卻不為爵位尊貴所動,仍為道士。松陽民間多稱其為葉天師。開元八年(720)化去。開元二十七年,唐玄宗李隆基作《葉尊師碑記》悼之。2006年8月18日,《新松陽》曾刊登趙治中先生的《匡國輔王的葉法善》一文。另外,葉姓如今為松陽第一大姓。《葉真人傳》載:“葉公,沈諸梁之后,本南陽人。漢末桓、靈時,避地江左。鼻祖儉,字靜能,遍搜山水,得會稽著南鄉卯山隱焉。”又有《葉氏宗譜》載:“始遷祖儉公,為晉折沖將軍、栝蒼太守,居松陽卯山之陽,即今松陽之古市鎮,葬于卯山觀右前側。”山頂有通天宮、點易亭、試劍石、紫霞館,可惜久廢。所幸山腰道院、儉公祠、白鶴洞等古跡至今猶存。今年8月,原建于古市鎮舊城區的清代建筑“天師殿”已被遷建至卯山,以便使之與卯山國家森林公園融為一體。
卯山后葉氏族人如今珍藏著民國八年編修的《葉氏宗譜》。如果要尋找舊跡的話,那么村口的葉大宗祠遺跡尚存——一座灰寮前,一對飽經蒼桑的石獅子,時而被人側翻,時而被人扶起,僅僅如此而已。但村人說,當年開田造地,葉大宗祠周邊,花園、書院等遺址曾現,可見舊時之繁盛。至于地名,至今還有“紗帽丘”等為之佐證。
村口有一株松樹,形如船槳,村人謂之“天燈樹”,說是舊時掛燈樹上,以方便行人夜行。雖然看起來不怎么蒼桑粗壯,但村人很是尊崇,說是百年前似乎就是現今這般高大的,所以覺得神奇。
村內有一座真君殿,據碑文記載,原殿坐落于村后太平山帽頂崗。往昔葉大宗祠演戲,均迎殿主唐葛周三元帥來看戲,時村民鄉鄰祭拜者絡繹不絕。清乾隆年間一次廟會后,原本要將元帥神像送回殿中,不料轎杠折斷,村民認定此乃元帥不肯回原殿之兆,遂于現址興修殿宇供奉。文革期間,神像被毀。1993年殿宇倒塌。1995年為恢復歷史古跡,于現址重修。
卯山后村田多地廣,土改時劃了不少出去,如今還有大田580畝,山林3931畝。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村集體先后開發了200畝柑橘和100畝茶葉基地,通過承包經營,村集體從此便有了較為可觀的收入。村民也是勤快耕作,如今全村柑橘和茶葉種植面積都達到了600畝,并已出現10戶茶葉加工戶。其中“卯山橘”久負盛名。近幾年太平山的葡萄也名聲鵲起。2005年人均收入達4178元。
經濟發展后,卯山后村在構建和諧社會上采取了一系列舉措。1983年,組建巡邏隊,每年定期或不定期進行夜間巡邏。1988年,實行農村合作醫療,村民自愿出資3元,村里配套5元,共同組成“醫療互助金”,生病住院超過100元的村民都可以得到一定的補助。這一做法比我縣2002年開始推行的農村醫療保險早了14年。1990年開始對考上大中專學校的孩子每人發放一次性獎學金500元,至今約有50人獲得了這項獎勵。有些年份,村集體經濟較有贏余,則在年關前,給每人發100元錢和1000斤柴。2001年,縣農村信用社在該村開展“聯保貸款”試點取得成功。20多年來,村民一直無逾期貸款。2005年,該村再次修訂了《村規民約》,并將其印制成精美的掛圖,讓村民掛在中堂時時對照以約束自己的言行。通過上述種種措施,解放以來,該村一直未出現刑事案件。
村級公益事業比肩接踵。1971年,實現柴油機發電,并安裝了70盞路燈。1977年架起高壓電。通往古市的4.5公里(自太平山自然村開始)道路近幾十年來先后進行了4次拓寬改直,從原來的羊腸小道逐步變成現在7米寬的康莊路(其中康莊路投資額達60萬元)。2000年投資50萬元建成村級飲用水庫。2005年投資2萬元建成村口防洪壩。今年9月,投資33萬元的村綜合大樓動工興建。
集體榮譽多多:麗水地區林業示范村(1997年)、麗水地區先進黨支部(1999年)、縣級小康村(2000年)、市十佳信用村(2003年)等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