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亚洲精品丝袜日韩,色哟哟亚洲精品,色爱精品视频一区

陜西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宏豐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610114100身份證前6位:610114
長途區號:029 郵政編碼:710000
隸屬政區:武屯鎮行政級別:村
車牌號碼:陜A
宏豐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宏豐村位于武屯鎮南1.5公里處,下轄新民、耿東、耿西、武莊、兩鎮、南郭等6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村委會設在兩鎮堡,F有村民874戶,3313人,耕地面積5929畝。民國時該村北部屬武屯鎮,南部屬相橋鎮。建國初行政隸屬變化頻繁,先后屬于臨潼縣交口鄉、武屯鄉。1958年大公社運動時,成立宏豐大隊,下轄6個生產隊,屬于臨潼縣閻良公社武屯管區。1961年屬武屯公社。1984年,取消公社時,改名為宏豐村,屬臨潼縣武屯鄉。1987年隨區劃調整劃歸閻良區。該村村域內地勢平坦,處涇惠渠灌區,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有富渭公路、郭靳路、川宏路過境,交通便利。農民收入以農作物種植、奶牛養殖和外出務工為主。轄區有兩鎮十字、南郭十字、耿西十字三個商業網點。
   一、村組概述
   (一)新民
   該村系清末山東移民建村。約1892年,山東省昌邑縣北孟鎮朱志春遷入陜西,先后卜居富平連城、臨潼關山及武屯三合村,后在此購買耿許東堡趙振隆田地定居,行醫兼務農,故村名為朱先生莊子。又因此村在宏福寺之北,外地人也稱此村為宏福寺。1934年,國民政府實行保甲制時,改名新民村。1949年該村有105人,2010年有369人,耕地面積600畝。村內有木器加工廠1家、面粉廠1家。該村有朱、趙、李、焦、馮、等姓氏。焦姓兩支同宗,祖籍均為山東昌邑,始祖為焦增。光緒年間十四世孫焦佃選攜家小遷此,為南支;另一支光緒年間從昌邑遷閻良鎮譚家堡,后有一子也遷于該村,此為北支。
   (二)耿東
   該村全稱耿許東堡,因當地人將耿衍讀為荊,故又有荊許之名。明代叫長市村,后因村中耿、許兩姓居多,遂改名耿許堡。清末該村遭兵燹,余民分別在原村東西兩邊另建新村,取名耿許東堡和耿許西堡。耿東堡舊有城墻,東西約100米,南北約70米,開一南門,解放后拆除。1949年該村有70人左右,2010年有228人,耕地面積450畝。村民收入以種植業和外出務工為主。該村有許、王、李、郭、陳、肖、趙等姓氏。許姓為該村第一大姓,相傳系-移民,近幾世的譜系為“應、思、臨、友、忠”;王姓三支,一支系老戶,相傳從閻良鎮朱盧堡遷來(待考),另一支系1962年遷入的華陰移民,還有一支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隨陳姓遷來;李姓始祖李東海,明永樂二年(1404)由-遷至河南新鄭縣東土橋村,約1924年,遷新鄭十九世孫李鳳岐(1896~1973)從東土橋遷此定居;郭姓系許姓外甥,解放后由武屯南郭村遷來;陳姓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從三原縣獨李鄉南仵村遷來;肖姓解放初從武屯鎮土劉村遷來;朱姓系清末許氏招贅河南朱某的后裔;另有趙姓原籍合陽,清代遷來該村,今絕嗣;黃姓于1954年從河南漯河遷來,今絕嗣。
   (三)耿西
   即耿許西堡。解放前有城,李定五曾主持修補城墻。1949年該村有130人,2010年有395人,耕地面積600畝。村民收入以種植業和外出務工為主。該村有李、高、南、許、王、郭、劉、張、白等姓氏。李姓、高姓為該村老戶,明代已在此定居;南姓于康熙、雍正年間從渭南遷來,始遷人為南毓澤、南毓成兄弟;郭姓解放前由河北遷入;王姓系1962年遷入的華陰移民;張姓1972年由鎮安遷入;白姓、劉姓解放后土改時由武屯鎮三合村遷入;許姓解放后從耿東堡遷入。
   (四)兩鎮堡
   該村系清末山東益都縣移民所建,因民國時分屬武屯、相橋兩鎮管轄,遂名兩鎮堡,F分為鎮東、鎮西兩個村民小組。1949年該村有230人,2010年有980人,耕地面積950畝。該村群眾大多信奉天主教,村內有天主教堂一座。兩鎮堡近年來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推廣蔬菜種植、販賣,村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小車已增至20余輛。該村有周、孫、許、趙、鄒、盛、于、侯、楊、黃、王、劉、白等姓氏。孫姓系1918年從山東青州府益都縣遷來的孫氏十六世孫圣清、溪清兄弟之后;許姓清末從山東益都縣遷來;周姓清末從山東益都縣遷此;劉姓于1976年從陜西綏德縣遷來。
   (五)武莊
   即武家莊,因該村有武姓而得名。2010年有村民490人,耕地面積950畝。該村有張、武、盛、薛、劉、王、韓等姓氏。武姓先祖明初由陜西白水遷至臨潼武屯鎮廣陽屯,武莊的武姓源出廣陽屯。現在的“忠”字輩為白水遷此地后的19世孫。
   (六)南郭村
   該村解放前屬臨潼相橋鎮管轄,因渭南縣官道里郭氏四兄弟最初在此定居,故而得名官道郭,又因地處武屯鎮南部,1957年改稱南郭村。民國時有城,東西約130米,南北約100米,辟有東西二門,一條街道貫通東西,城內有兩排住戶,計26戶,170人左右。城東西分別有一座古廟,群眾稱為東廟、西廟。1980年,地下水位上升,原村址不宜居住,遂分為三個生產隊,在老村子周圍另建新村,根據居住情況,分別稱為郭北、郭南、郭東。2010年3個村民小組共有村民1010人, 耕地面積1850畝。該村有郭、劉、周、馬、黃等姓氏。郭姓系該村第一大姓,由渭南官道遷來,后裔分為四門;周姓由臨潼縣城的周家場遷來;劉姓民國時由富平留古鎮遷來;袁姓系周家的外甥,解放前從蒲城鹵泊灘遷來;馬姓、黃姓分別從河南、藍田縣遷來。
   二、本村人物
   郭子明 武屯鎮宏豐村南郭組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 黨,同年考入廣州黃埔軍官學校學習。1926年畢業后參加北伐戰爭。大革命失敗后,在-軍岳維峻部當排長,從事兵運工作。1929年春,被派入-軍獨立第十五旅任連長,秘密組織士兵準備-。同年12月,參與領導大冶兵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紅五軍第五縱隊二支隊大隊長。1930年7月任鄂東南紅軍獨立第三師七團政治委員,不久任師參謀長。1931年2月任湘鄂贛紅軍獨立第三師(鄂東南紅三師)師長。7月成立鄂東南蘇維埃政府,被選為執行委員,擔任軍事部部長。后率部參加了鞏固發展鄂東南革0據地的斗爭和反“圍剿”作戰。同年10月調任紅十六軍政治部主任。1932年3月被選為0湘鄂贛臨時省委委員。4月被選為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改任湘鄂贛軍區參謀長,參與指揮湘鄂贛革0據地反“圍剿”作戰。1933年,任中華蘇維埃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五分校第二任校長。1934年秋主力紅軍長征后,留在原地堅持斗爭,任湘鄂贛軍區副參謀長兼紅十六師參謀長,參與組織指揮湘鄂贛地區的游擊戰爭。1935年6月,郭子明在平江地區一次突圍中英勇犧牲。
   李定五(1898~1976)原名煥章,今武屯鎮宏豐村耿西組人。先生出身貧寒,曾就讀于臨潼華清小學,后投筆從戎,在同鄉李虎臣麾下,曾被派到四川講武堂學習,畢業后回部隊,歷任排長、營長、團長、旅長等職。先后參加了靖-驅陳戰爭、北京政變、西安反圍城之役,轉戰秦豫燕皖,每戰必先,屢立戰功。1930年10月任新編第3師新編2旅旅長,1931年8月任暫編第三旅旅長,駐軍湖北。1934年7月在湖北崇陽縣被解除兵權。后回歸故里,任陜西省參議會參議員。1946年5月,被國民政府授予陸軍少將銜。1948年11月任陜西省自衛委員會委員。1949年5月,拒絕去臺灣,在西安迎接解放。建國后任西安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西安市磚瓦廠廠長等職。先生同情革命,傾心進步,解放前早已成為中國共產 黨的忠實朋友,多次為地下黨傳遞重要情報。先生熱愛家鄉,生前為家鄉人民辦了不少好事,1933年和1942年在故里先后興辦了宏豐小學、武屯小學兩座學校。1931年,回鄉散發銀元2000塊、銅元1000塊。1932年家鄉遭年饉,先生從湖北購得八萬斤米面運回家鄉救濟災民。同年,家鄉流行霍亂,先生在湖北購得疫苗,并親自帶領4名軍醫回鄉,為民防疫診治。1941年,武屯鎮的邢暮旦、劉順德為非作歹,先生派人將其緝拿歸案,就地正法,為民除害。1976年8月16日,李定五先生在西安病逝,1979年歸葬故里。
   李丙章(1905~1948)定五之三弟,民國后期曾任武屯鎮鎮長,與共產 黨人友善,做過許多對革命有益的事情。他多次讓談國帆等人在他家住,以作保護,讓地下黨人鄧文宏給他背槍以掩護其真實身份,后又支持鄧文宏做“兩面身份的保長”。1941年8月11日受談國帆之托,親率武裝趕赴趙家莊,參與解救了被**武裝包圍的進步人士梁信之等人。1948年病逝。
   郭振亞(1918~2002)字金榮,南郭村人。1938年經其同學許景先和支部書記張宏太介紹加入中國共產 黨。同年秋后,建立宏豐地區的黨支部,郭任支部書記兼宣傳委員。后與周邊的炮張支部、交口辛里村完小支部取得聯系,建立聯絡點,郭任聯絡點的負責人。期間,他積極組織開展抗日宣傳活動,鼓勵青年參軍報國;根據上級指示,護送地下黨員過境;掩護外地被追捕的黨員在當地隱蔽。解放后,他先在臨潼縣供銷部門工作多年,擔任基層供銷社督導員、主任等職。1960年后任臨潼縣印刷廠廠長、建筑隊黨總支書記、閻良磚瓦廠廠長。1962年調任陜西省第四建筑公司辦公室主任。1980年離休。2002年元月去世。
   許景先(1920~1947)又名濟中、立行、余政,1920年2月20日(農歷正月初一),生于宏豐村耿東組一個農民家庭。1936年,景先考入堯山中學。1938年春經張敏時介紹加入中國共產 黨,任堯山中學黨支部宣傳委員,同時被推舉為學生會主席。在校期間,積極從事抗日宣傳活動。1939年,受黨組織委派返回家鄉,以教書為掩護,秘密從事革命工作。他先后在交口小學、白楊樹寨子小學、宏福寺小學(今閻良區武屯鎮宏豐小學)任教,并負責那里的黨支部工作。在他的引導和影響下,交口、武屯先后有二十多名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41年秋,許景先同志被0陜西省委調到關中軍分區警一旅政治部工作。在此期間,他參加了整風學習和大生產運動。1944年春,又調到警一旅三團政治部任股長。1945年,景先調到該團二營任教導員。1946年春,景先同志又到省委教導團干訓隊學習待命,并任干訓隊黨支部組織委員。同年7月,許景先同志被派往眉縣,任0眉縣縣委副書記。許景先到眉縣后,配合地下縣委書記馬德做好縣委工作,具體負責傳送情報、籌措經費,聯系指導武功農學院的地下工作。1947年1月,許景先隨地下縣委書記馬德一起到陜西旬邑的馬欄鎮向省委匯報、請示工作。3月22日出發返眉,途徑耀縣移寨北坡村時,不幸被-西和鄉鄉隊副楊峰山逮捕,次日晚慘遭殺害,犧牲時年僅27歲。1950年1月21日,國務院民政部批準他為革命烈士。1951年,0陜西省委派人將他的忠骨送回故里,安葬在他曾經任教的宏福寺小學北側。
   王志學(1926~2008)1926年9月生于耿東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41年參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 黨。歷任西北第一野戰軍政治部宣傳隊演出隊長、指導員,五一劇團團長、陜西省戲劇家協會副秘書長等職。先后創作改編了《蟠龍峪》、《金沙江畔》、《白蛇傳》、《紅樓夢》、《生死牌》等秦腔劇本,主持編寫了《藝苑春秋》、《民眾劇團藝術紀實》、《中國戲曲志·陜西卷》、《陜西省戲劇志》等。1951年,王志學同志奉命組建陜西軍區五一劇團并擔任團長,在“改人、改戲、改制”的過程中將一個舊藝人班底改建成了生機勃勃的五一劇團。在擔任省劇協副秘書長并主持日常工作期間,王志學同志認真貫徹黨的文藝方針,牢牢把握戲劇事業的發展方向,堅持“雙百”方針和“二為”方向,積極推動我省戲劇活動、學術研討的開展,提高了省劇協在全國的影響力。1983年3月, 王志學同志任《中國戲曲志·陜西卷》和《陜西省戲劇志》編委會常務副主編兼辦公室主任。他為志書的編纂嘔心瀝血十八載,為陜西戲劇文化遺產的保護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受到了中央文化部中國戲曲志總編輯部及陜西省文化廳的表彰和獎勵。 他是陜西省秦腔藝術研究會創始人之一, 是我們黨培養出來的一位優秀戲劇工作者,為陜西戲劇事業的繁榮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008年 2月 18日,王志學同志在西安病逝。
   李國章(1931~2010)0黨員,耿西組人。1951年參加工作。1959年參與華清池的擴建工程。以后曾擔任東花園飯店經理、行者公社副書記、臨潼縣第二生產資料公司經理、北屯公社社長和書記等職。1985年起擔任臨潼縣旅游公司經理、書記,閻良區食品工業辦主任。1991年退休。2010年病逝。
   李慶繁1934年6月15日出生,耿西組人。1950年10月在西安市第一中學參軍,在陸軍第一步兵學校學習兩年,畢業后分配到一軍一師司令部工作;1952年10月隨該師參加抗美援朝,1956年入黨。1958年10月返回祖國,先后在福建、內蒙等前線駐防。在部隊歷任軍事教員、排長、參謀、股長、副參謀長等職。1976年6月轉業到北京市通縣第二商業局任書記、局長。1994年退休。
   李瑞華 原名德順,祖籍河南新鄭市辛店鎮東土橋村,1939年3月6日生于武屯鎮耿東堡。1958年參軍到青海。1987年由蘭州軍區隴西物資庫轉業到臨潼縣林業局(后與農業局合并為農林局),歷任該局-、副書記、副局長等職。1999年退休。
   李富華 原名德群,李瑞華胞弟,生于1949年3月15日。1968年參軍,轉業后先后在華縣、山西河津、西安閻良等地從事醫療工作,在治療肝病、乳腺增生、腦血管病方面頗有建樹。曾任閻良區武屯地段醫院副院長、黨支部書記,在任期間,重視醫療技術人員培養,多次受到市、區衛生部門的表彰。2002年退休后,仍居家為人診療。
   王聯社 耿東組人,生于1957年2月。1974年12月入伍。1978年2月~1982年2月在新疆大學上學。1986~1999年9月,在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環境監測站工作,歷任室主任、副站長、站長、工程師、高級工程師,F任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環保廳副廳長。
   許耀輝 又名丹,1968年生于耿東組,F系陜西省書畫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航空城書畫院會員、西安市閻良區民間書畫交流中心理事。以布衣之身,于農事之暇,究心繪事二十余年。專工花鳥繪畫,所繪牡丹筆法流暢,用色獨到,神姿綽約、充滿盎然生機。畫作曾參加中國書法之鄉三原于右任杯全國書畫大賽、中國共產 黨成立九十周年全國名人名家書畫邀請大展、首屆中國牡丹藝術論壇暨全國牡丹詩書畫創作活動等展賽,均獲“優秀作品獎”。
   三、文物古跡
   【明代石香爐】 刻制于明隆慶六年(1572年)。1994年春出土于耿東村西北涇惠渠南側,一同出土的還有明代青磚,現由村民李先生收藏。香爐通高23厘米,頂部長48厘米,寬31厘米,底部長36厘米,寬21厘米。正面為二龍戲珠線刻,上沿有銘文曰:“維大明隆慶六年歲次壬申二月”。右側有銘文。據銘文記述,此香爐系“臨潼縣永豐鄉張北里長市村”道教信士耿彥祿、耿世寅父子為“道管王演柱徒弟墓”敬制,富平石匠刻石。此香爐對研究當地明代的行政區劃有一定價值。
   【清代南氏世系碑】 刻制于乾隆年間。原立于耿西村西南氏先塋前,現僅存下半部分,由南氏后人南九成保存,殘高67厘米,寬65厘米,厚15厘米。碑文系乾隆年間貢生南人龍撰寫。據碑文記述,南氏先祖南均甫原居蒲城。明初,均甫子義安遷居渭南。明代嘉靖年間的進士、著名方志學家南軒是其六世祖。后遭兵燹,家道中落。清代康熙、雍正年間南毓澤、南毓成兄弟自渭南遷居臨潼渭北之耿許村。此碑對研究當地人口變遷、南姓淵源有一定價值。
   【武氏墓群】 位于武家莊北的涇惠渠南。這里是清朝中期武氏族人的一處墓地,因墓地原有一倒著尚未雕刻完工的石馬,故人稱“倒馬墳”。該墓群在“文革”中被挖掘,出土的墓志銘及石碑起初存于武屯鎮武家莊的倉庫,后被鋪地用了。原有廣東梧州府懷集縣知縣武懋仁墓志已佚。武氏族人武玉貴現收藏有清代武宜庵墓志蓋,-“皇清處士宜庵武公墓志銘”十一個篆字。其余墓志均已散佚。
   【許景先烈士墓】 位于新民村南。1951年,許景先烈士遺骨由耀縣迎回安葬于此。1992年,政府撥出?罹S修墓地,建矮墻一周,劃定墓地保護面積40平方米。1997年7月10日,閻良區民政局為烈士樹立墓碑,并舉行隆重的落成儀式。許景先烈士的女兒許烈烽(現居西安)保存有烈士生前照片、書籍、日記、帽子及遷葬時的錦旗等遺物,是重要的革命文物。
   四、教育簡史
   宏豐小學位于宏豐村兩鎮堡與新民組之間,占地10208平方米,建筑面積3497平方米,F有一至六年級11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59名,教職工25人,設正副校長3名。
  該校原名宏福寺小學,1933年由時任-陸軍暫編第三旅旅長李定五先生捐資創辦,并親自題寫校名。校舍最初為宏福寺的大殿,大門向南,歷史上曾多次重修擴建。1984年,時任校長丁均地在宏豐村委會的大力支持下,興建磚木結構的教室4排,校容校貌煥然一新。2008年,上級先后投資300余萬元新建了2100多平方米的三層框架綜合樓,投資60余萬元新建了學生餐廳及水沖廁所,并投資50余萬元對教學樓進行了改建,另投資60萬元新建了一部十四室。該校十分重視校園的綠化、美化和文化建設。2007年至2009年被多次評為常規管理先進單位和教學質量優勝單位,2008年被市政府授予“市級綠色學!惫鈽s稱號。
   五、醫療衛生
   清代該村的醫療情況已不可考。民國時,村民診療主要依靠中醫,當時新民村的朱大夫、耿東堡“捏肚子”的河南新鄭縣移民李有在當地較有名氣。上世紀六十年代,宏豐大隊辦起了保健站,設在兩鎮堡大隊部內,先后在此工作的有鄒廣福、劉雪燕、李德勝等十余人,主要從事醫療和防疫工作。上世紀八十年代僅留1人負責本村防疫,其余人員大多獨立開設診所。當時新民村的朱文湖尤長于兒科,退休居家,仍堅持為群眾診療。耿東組的李富華從事中醫診療近四十年,從武屯醫院退休后,仍居家為群眾診病,F在本村有村衛生室1所,村民看病十分方便。村衛生室醫生郭戰負責本村的防疫、合療、衛生等工作,F在全村3266人參加合作醫療,參合率98.5 %
   六、特色介紹
   【老楊家羊肉泡饃】 在宏豐村新民組富渭路西側,有一家不起眼的餐館,但卻生意興隆,它就是以經營羊肉泡饃而聞名一方的老楊家羊肉泡饃館。它的經營歷史,可以上溯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當時楊福新在武屯街道經營羊肉館。1984年,時值改革開放之初,楊福新長子楊青茂繼承父業,在新民村開辦羊肉泡饃館。由于其味道獨特,遂成為當地群眾的美食。楊青茂去世后,其子楊永深繼續經營。他采用祖傳秘方,烹制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食后回味無窮。該店的用饃是石子發面饃,食后易于消化,為其一大特色。
   【宏豐村的致富菜——芹菜】 宏豐村水利條件好,適合種植蔬菜,這里種植的芹菜特別鮮、脆、嫩,商品率很高,頗受菜商青睞,遠銷全國各地。2006年,由于菜農市場風險意識淡薄,盲目擴大種植面積,導致芹菜豐產滯銷,每斤僅賣幾分錢。此后,當地政府加強了引導、支持,降低了芹菜種植銷售的風險。2010年宏豐村芹菜種植戶多達310戶,占全村總農戶的36%,共有3000多畝,每公斤芹菜價格始終穩定在0.6元左右,銷路暢通。芹菜的種植吸納了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大的種植戶在育苗、拔草、施肥、澆水、出菜等環節都要雇人,隨叫隨到的“鐘點工”應運而生。現在,芹菜已成為宏豐村的致富菜。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

Copyright © 2012-2025 cn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物流行業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班玛县| 商都县| 柳林县| 新蔡县| 玉溪市| 富民县| 樟树市| 抚松县| 楚雄市| 柳河县| 遂宁市| 当涂县| 宾阳县| 景宁| 武义县| 武功县| 北安市| 东至县| 涟源市| 会泽县| 栾城县| 嵊泗县| 庆安县| 瑞安市| 三门县| 灵璧县| 大连市| 家居| 呈贡县| 苍溪县| 岳西县| 天台县| 和静县| 赤水市| 洞头县| 定边县| 龙游县| 罗甸县| 西乌珠穆沁旗| 邯郸县| 滨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