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老寨村位于武屯鎮東南3.5公里處,下轄老寨、蘆堡、蘆莊、新義4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村委會設在老寨村。轄區共有村民1502人,耕地面積2860畝。明清時這一帶屬臨潼縣安業里管轄。民國時屬相橋鎮第八保。建國初行政隸屬變化頻繁。1958年“大公社運動”時,成立老寨大隊,下轄6個生產隊。1984年,取消公社時,改名為老寨村。1987年隨區劃調整劃歸閻良區。該村村域內地勢平坦,處涇惠渠灌區,農業條件優越。有閻渭公路過境,交通便利。農民收入以瓜菜種植、棉花收購和進城務工為主。
一、村組概述
(一)老寨
舊名鷹虎寨,是當地一個古老村寨,故名老寨。乾隆《臨潼縣志》中已有老寨之名的記載。舊時有城墻,解放后被夷平。現根據居住情況分為北、東、西三個村民小組。1949年有村民280人,2010年有969人,耕地面積1747.62畝。姓氏有陳、牛、程、周、仲、王、盧、孫等。陳、牛二姓是當地老戶,仲姓是返遷安置的華陰庫區移民;孫姓解放前從河南洛陽落居于此。
(二)蘆堡
因地處清河之濱,最初由蘆氏建村,故名蘆家河。1965年正式定名為蘆堡。清末兵燹后,僅余一戶蘆姓人家,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絕嗣。光緒年間,外地移民遷入,該村重現生機。民國時有土城一座,東西約110米,南北約180米。1949年有53人,2010年有173人,現有耕地 355.61畝。該村有時、劉、郭、李、馬、趙、夏等姓氏。時、劉二姓先祖系山東人;馬姓先祖馬芳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遷至山東壽光縣西四十里馬莊,康熙四十年(1701年)再遷益都縣北段村(今屬青州市朱良鎮),清末光緒年間馬氏十七世孫馬鳳鳴攜家小由山東益都縣遷此;趙姓原籍河南省南樂縣韓張鎮韓古疃村,1938年來陜,兩年后到本地闞家扛活,遂落戶于此;郭姓祖上為河南人;李姓祖上從臨潼鐵爐鎮遷來;張姓祖上是今新興街道辦張代夫村人;夏姓祖上是湖北移民,與鄰村的敬東河夏氏是同宗。
(三)蘆莊
清末民初,湖北袁姓移民在此落戶,故人稱袁大(方言讀duò,兄弟排行老大的意思)莊子,1965年始稱蘆莊。1949年有 58人,2010年有166人,耕地面積376.7畝。該村有袁、闞、馬、吳、劉、習、郝等姓氏。袁姓、闞姓清末由湖北鄖縣遷入;馬姓與蘆堡馬姓同宗;習姓祖居鄧州十林鎮習營,民國時期,習永明隨父兄遷居富平縣淡村鎮習家莊,1980年其子習宗泉由中合村招贅該村;郝姓是1962年返遷安置的華陰移民。
(四)新義
清末山東益都縣移民遷此所建村落,原名銅匠莊子、劉先生莊子。1949年有65人,2010年有194人,現有耕地380.07畝。本村有劉、何等姓氏。
二、本村人物
馬振立(1914~1951)乳名青州,祖籍山東青州府益都縣北段村(今屬青州市朱良鎮),生于蘆莊。
馬振立1939年畢業于黃埔軍校第七分校。1940年在-三十八軍任見習官,參加過中條山抗戰。以后在商南、渭南、朝邑、臨潼、山陽、商縣、柞水等縣任職。振立同情革命,早在臨潼工作期間,就通過表兄梁信之為共產 黨領導的渭北縱隊提供過一箱德國制造的子 彈。關中解放后,時任柞水縣縣長的馬振立曾秘密聯系地下黨,準備起義,后因與地下黨失去聯系,起義未遂。后柞水縣府舊員被-新編第五軍收編。 1950年元月3日,馬在四川通江縣泥溪鎮隨軍向人民解放軍投誠,經過集中學習后被遣散回家。1951年6月在“鎮反”中被誤判錯殺。1985年,馬振立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恢復其投誠人員的名譽。
馬振立自幼工習書法,入宦后,曾與-元老于右任先生切磋書法技藝。振立先生出身貧寒,深知民間疾苦,從政后未曾以勢位欺壓群眾,而且樂于助人,在群眾中口碑甚好。春節時,他常給鄉親撰寫春聯;農忙時,他將自家牲口無償借給他人使用;歸里后,他入門串戶,噓寒問暖。振立好濟人之難,河南籍銀匠孫某流落臨潼縣交口鎮謀生,受到當地惡勢力欺壓,當時他在縣府工作,隨即致信交口鎮公所,對欺壓孫銀匠的不法之徒予以嚴懲。以后他又幫孫銀匠一家在清河北的老寨村落戶,兩家結成了世交。
孫武學 老寨村北組人,1945年生,大學文化,研究員,0黨員。1969畢業于北京農業大學。畢業后先后任陜西省安康地區農林辦干事、農林局副局長,陜西省農業辦公室干事、陜西省農業區劃委員會辦公室干事、副主任、主任,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陜西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陜國投董事長、-,0陜西省教工委副書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常委、書記、校長等職。2011年退休。
孫武學長期從事農村經濟政策、農業區劃和科技、教育、文化管理研究工作。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主持陜西省農業自然資源普查和區劃,組織科技人員對全省107個縣(區)的自然資源進行了系統普查,建立了陜西省有史以來最為詳盡的自然資源數據庫,科學劃分了省、市(地)、縣(區)三級農業生態區域和經濟區域,為各級政府制定農業發展戰略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其中關于陜西關中棉花生產布局的研究成果,在陜西農業結構調整中發揮了指導作用。在陜國投期間,他組織開展了對我國西部資本市場的研究,對陜國投拓展投資銀行業務、擴大資本規模、提高公司資金結構和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來,重點進行產學研緊密結合辦學理念創新研究,主持探索建立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和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研究。
馬興斌 藝名長安野馬,馬振立次子,1948年出生。幼受家訓,酷愛書法,臨池不輟,書法問道于陳少默、衛俊秀先生。現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陜西省書協會員、西安市書協理事、陜西省政協對外聯誼會理事、西安市文史館研究員、航空城中國書畫院副院長。其作品曾在國家級書法大賽中獲獎,被《書法報》、《中國書畫報》、《中國書畫名家》等多次刊登。作品被國內外多家博物館收藏。他先后發表了《大小二爨之我見》、《于體雜談》、《追尋漢隸》、《魏碑感懷》等論文三十余篇。他還是閻良區政協第四、第五、第六屆委員會委員。他關心閻良的文化建設,多次呼吁加強秦漢櫟陽都遺址的保護和開發。
三、文物古跡
【老寨漢墓】位于老寨村東閻渭公路南側150米處,乾隆《臨潼縣志》中記載為無名冢。1988年,閻良區文物普查時,尚有封土遺存,殘跡邊長15米,寬10米,高約5米。地表散布繩紋筒瓦、板瓦、泥質灰陶片。今已夷平。
四、教育簡史
原老寨學校位于閻渭公路老寨東組之南,占地4200平方米。始建于民國初期,時屬私立學校,學生不足十人,校舍在農戶家中。上世紀四十年代由于學生數逐年俱增,才將學校搬遷到村南寺廟里,以大殿為教室,多年級在同一教室上課。毗鄰的溝王村、楊新莊村、楊居村也有學生在該校上學。
1950~1970年,建了土木結構教室三棟,從此結束了復式班教學。改革開放初期,村兩委會的領導下,村組集資、村民捐款捐物,更新了原來土木結構的教室,建起了七座磚木結構的標準化教室。當時學校有學生300余名,在職教師15人。2001年,新建一棟二層教學樓,學校種花種草綠化校園,給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2006年7月,該校被撤,學生分流到三義小校和宏豐小學就讀。
五、特色產業
【甜瓜】 該村甜瓜具有肉厚、含糖量高、營養豐富、適合長途運輸等優點,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從外地引入。起初用地膜覆蓋,后來改為大棚栽植,面積由幾畝發展到2010年的700余畝。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在育苗、移栽、施肥和田間管理等各個環節,村民們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該村甜瓜遠銷河南、浙江、廣州等地,以香、甜、脆等優點,受到各地客戶的高度贊譽。現在全村有30%以上的農戶搞起了甜瓜種植,農民不但從甜瓜種植中每年能得到200多萬元的收入,而且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加快了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棉花收購、加工】 棉花收購、加工在該村已有20余年。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在黨的開放搞活政策的指導下,村民騎自行車到周圍的村、鎮走街串巷收購棉花。后來則發展為聯營收購,人們下河南、奔山東、赴新疆采購棉花進行加工。鼎盛時期,全村有棉花加工機械600余臺,有棉花收購加工點7處,從事棉花加工的有700多人,不但解決了群眾賣花難的問題,而且大大地增加了村民收入。現在棉花收購、加工已成為該村的一項致富產業。
全國與老寨村同名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