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陜西省榆林市清澗縣
清澗縣位于黃河陜晉峽谷西岸,延安、榆林交界及無定河、黃河匯處。地處東經109°55′27"-110°38′50",北緯36°57′30"-37°25′,東西長95 Km,南北寬55 Km。全縣總面積為1881Km2,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0.91%,占榆林市總面積的4.31%。神延鐵路、210國道穿境西而過,渭清公路、210國道交匯于縣城,。全縣下轄7鄉8鎮1個街道辦事處,涉640個行政村,6個居民委員會。2001年底,全縣有59233戶,210315人,農業人口有19.1萬人,非農業人口1.93萬人,(占總人口的9.2%),人口密度為112人/ 平方公里。 清澗縣被評為中國紅棗之鄉。
縣情簡介
清澗歷史悠久,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生息,先秦時稱為“全秦要戶”。北魏太和11年首次在境內設朔方縣,而后多次更名移址。唐貞觀年間筑寬州城,宋康定元年改寬州為“青澗”,金大定22年改設為縣,明洪武4年改為“清澗”。明、清、民國年間先后隸屬綏德州、延安府、榆林道。1935年1月成立清澗縣蘇維埃人民政府,1940年2月正式解放,成立清澗縣人民政府。
清澗是塊紅色的土地,革命老區。早在1925年就建立了黨團組織,1927年10月12日,爆發了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之后西北地區首次武裝起義——清澗起義。1936年2月,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國工農紅軍軍事委員會在白治民、白如冰、白棟材、白恩培四位原任和現任省委書記的家鄉袁家溝村發表了著名的《東征宣言》,世紀偉人毛澤東在此親率紅軍,強渡黃河,揮師東征,拉開了全民抗戰之序幕。期間,毛澤東主席一覽北國風光,觸景生情,揮毫寫下了氣吞山河的著名詞篇——《沁園春.雪》,這為清澗的紅色革命文化涂上了重重的一筆。據統計,在民主革命時期,只有8萬人口的清澗縣,就有2萬人參加了革命隊伍,為革命犧牲的仁人志士達2000多人,及至80年代,仍有清澗籍省軍級干部60余人,有老紅軍400余人。為此,曾經在清澗生活、戰斗過的-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上將為清澗題詞為“傳奇縣”。
清澗目前仍屬國家重點扶貧縣,但這是一塊充滿活力、充滿生機、充滿投資機遇的開放開發熱土。這里有充足的土地資源、石材資源、水資源、油氣資源,耕地面積大,草場廣闊,造林保存面積和宜林地多,為農業、林業、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清澗傳統農業較發達,主要農作物有黃豆、玉米、谷子、洋芋等。最值得一提的是,清澗出產的紅棗個大、核小、皮薄、肉厚、味美,可溶糖及維生素含量高,為當地一絕。早在1968年,港澳同胞給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寫信,指名要吃“祖國陜甘寧邊區清澗紅棗”,一時傳為美談。
改革開放以來,清澗人民立足本地資源,發揮本地產業優勢,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社會有了很大的進步。以城建、交通、電力為主要內容的基礎設施迅速發展,為清澗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去年以來,新一屆縣委、縣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生態立縣、產業富縣、工業強縣、科教興縣目標,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團結帶領全縣人民乘勢而上,銳意進取,大力推進主導產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構建和諧社會,使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長足發展。2007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23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94億元,財政總收入達1554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2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992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7666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53億元,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為7.6億元和4.37億元。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正在處于快速上升發展階段。
目前,已建成優質紅棗基地40萬畝,年產量4000萬公斤。建成巨鷹棗業集團等龍頭企業,創出了"巨鷹牌"灘棗等名牌產品,遠銷全國50多個大中城市,并出口歐美及東南亞地區。
新一屆縣委、政府把紅棗作為全縣的龍頭產業來開發,提出了“上規模、調結構、深加工、大流通”的產業化開發思路,預計到2005年,建成60萬畝優質紅棗基地,組建紅棗產加銷一體化的集團公司,使清澗紅棗紅遍天下。
行政區劃
清澗縣轄8個鎮、7個鄉:寬洲鎮、石咀驛鎮、折家坪鎮、玉家河鎮、高杰村鎮、李家塔鎮、店則溝鎮、解家溝鎮、郝家也鄉、樂堂堡鄉、下廿里鋪鄉、雙廟河鄉、老舍窠鄉、二郎山鄉、石盤鄉。
寬洲鎮 代碼:610830100 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等6個居委會,師家園則、西武家溝、劉家鹼、樓灣、西溝砭、赤土溝、下七里灣、石臺寺、棗林、呂家鹼、白家圪嶗、韓家鹼、南武家溝、東門灣、雒家鹼、劉家灣、惠家廟、大岔、小岔、坡底河、賀家鹼、葛家岔、陳家塔、任家坬、麻谷岔、樓則塔、柏樹坬、上十里鋪、高家溝、朱家溝、周家店則、苗家溝、馬家溝、李家溝、上七里灣、牛家灣、小牛家溝、康家圪臺、加家圪臺、西郝家溝、王家灣、豐太腰、鮑家渠、鮑家溝、呼家河、下劉家川、上劉家川、呼家岔、四合隊、王家溝、李家河、辛家崖等52個村委會。
石咀驛鎮 代碼:610830101 轄石咀驛、慕家河、李西溝、牛家溝、賈家溝、棗林則溝、吳家溝、槐卜鹼、盆則溝、馮家渠、王家堡、康家灣、石場溝、師家川、王家砭、郝家南溝、張家渠、二郎岔、柳溝、中莊、橋渠、徐家河、惠家河、糜山河、神咀河、寺則河、宋家坪、呼家塌、高郝家溝、盤石岔、榆灣則、拓家灣等32個村委會。
折家坪鎮 代碼:610830102 轄折家坪、清水灣、胡家溝、惠家岔、丁家溝、西賀家溝、西馬家溝、陳家坪、滴水崖、白家溝、庵上、白家峁、大陳家溝、小陳家溝、王化家溝、王家崖、白家坪、麻池溝、西袁家溝、小折家溝、馬家岔、賀老溝、大折家溝、白家岔、薛家東溝、西溝、景家河、大咀山、前張家岔、中張家岔、后張家岔、馮家溝、王家塌、楊家溝、井道咀、桃嶺山、寺合也、李家塔、代家坪等39個村委會。
玉家河鎮 代碼:610830103 轄惠家坪、樓溝、陳家河、王家坪、辛家溝、后張家河、棗坪、賀家坬、趙家坬、趙家溝、何家山、呼家坪、賀家溝、北山里、師家坪、老莊里、莊河里、寺家山、劉家山、棗山里、腰里、前張家河、吳家坬、野橋畔、王家河、舍峪里、李家畔、冷水坪、李家坬、劉家畔、趙家畔、馬家畔、井家灣等33個村委會。
高杰村鎮 代碼:610830104 轄高家、高家坬、大有坪、陽曲山、瓦窯溝、后坪、南坬、河口、高坪坬、辛關、張家畔、玉家山、李家崖、鹿塬、麻家山、東里坬、東白家畔、莊頭、馬其山、賀家山、進土頭、崖頭、木家山、白家山、后山、圪洞坬、棗坪塔、李家也、袁家溝、呼家山、鄧家坬、劉家山、井家山、賀家灣、南山、崔家塔、趙家山、胡昌坪、劉家坬、井家坬、井坬山、西白家畔等42個村委會。
李家塔鎮 代碼:610830105 轄李家塔、軍家屯、三合、軍莊、大舍溝、鐵連溝、樓上、長柏溝、腮羅也、董家溝、惠家圪嶗、前蔣家塌、后蔣家塌、王家溝、東郝家溝、西惠家園則、交草溝、劉家圪嶗、邵家坪、高柳樹、李家川、郝家石鹼、前韓家山、張家溝、西山里、韓家辛莊、后韓家山、賀家圪嶗、鄧家圪嶗、席家圪嶗、安家畔、李家坪、高家溝、李竇家渠、樊家岔、馮家莊、西里坬、劉家石磕、李家溝、井河峁、東拉河、東陳家山、郝家溝、生家坬、韓家溝、惠家圪嶗、沙家河、呂家山、林家圪嶗、上山里、梁家渠、榆樹坬、左家山、郝家畔、王馬家圪嶗、黃土坬、曹家坬、后崾里、西則坬、榆樹崾、薛家渠、韓家坪則、西王家山、霍家溝、關家溝、李虎坪、東楊家渠、閆家圪嶗、下山里、葛家渠、薛家山、上石峪、寺家塔、小莊則畔、李家山、呼家坬、郝家坪等77個村委會。
店則溝鎮 代碼:610830106 轄店則溝、東陳家河、東劉家河、杜家圪嶗、馬白溝、高家峁則、劉家山、吳家河、吳家坪、吳家溝、崔家岔、郝家畔、王家畔、胡家圪嶗、惠家園則、李家渠、任家畔、王家渠、蓮花山、陳劉家山、高家渠、中山里、楊曲山、黃薛家山、石家也、高家畔、相家渠、張家渠、薛家樓、鄧家川、鄧馬家圪嶗、牙圪坨、高家川、蘇家塌、峪口、王家坬、王家峁、文家坬、高石峁、西北山、李家坬、劉國家山、張家石磕、張家圪臺、第八架山、園則溝、崖腰溝、岳家岔、李家鼻、棗坪則、暖泉坬、陳家圪臺、榆皮溝、安橋溝、馬家西溝、上高家坬等56個村委會。
解家溝鎮 代碼:610830107 轄等52個村委會。
610830107200, 解家溝、樹桐溝、南山里、劉家塔、棗林山、王家山、賀家坬、彩珠山、寺也里、郝家坬、劉家山、龍兒溝、河渠里、安則畔、安則山、花巖寺、坪福腰、宋家山、橋溝里、馬家塔、郝家山、關家溝、片家坬、王家坬、葉則咀、呼家山、學武、渠則圪臺、白家川、薛家川、李家渠、窯則上、張家川、寨溝、黨家川、蘇家渠、張家砭、黨家桐、石畔、合石溝、鄧陽山、梁家山、周家山、上峁里、楊家山、劉家坬、高家溝、劉家塔、石溝、辛家山、李家塔、官道山村委會。
郝家也鄉 代碼:610830200 轄郝家也、洞則溝、湫池溝、徐家圪嶗、曹家塌、郝家寨則、芝芳皋、郝家上山、 郝家興莊、賀家灣、唐家河、駝巷、郭家咀、高里寺、康小慕家溝、趙家灣、前馬蘭岔、后馬蘭岔、郝西家溝、大碾河、慕家興莊、賀家岔、孫家河、武家溝、老莊里、郝家山、楊小慕家溝、郝家灣等28個村委會。
樂堂堡鄉 代碼:610830201 轄樂堂堡、趙家溝、柳溝、主腰坪、楊家畔、高山河、奧林寺、榆山溝、張家坪則、麻則岔、李家溝、劉家河、曹家溝、師家溝、楊家溝、薛家坪、寨則灣、大陳家河、上廿里鋪、坡家溝、董家溝、李家岔、高家鹼、薛家渠、李家石磕、澗溝峪、周家圪嶗、陳家圪駝、陳家澗溝等29個村委會。
下廿里鋪鄉 代碼:610830202 轄師家灣、崔家溝、八斗岔、賀家川、趙家崖、霍家河、賀家溝、康家圪噠、玉瓦塬、鄧家溝、營田、蔡家溝、霍家坪、張家坪、梨家灣、下廿里鋪、雷家圪嶗、張家鹼、老柳卜鹼、背峁河、劉家鹼、高家鹼、王家寺、王家鹼、李家圪臺、先進、前進、下十里鋪、槐卜鹼、寺家鹼、韓家鹼、惠家、梁家岔、前蔣軍溝、后蔣軍溝、韓家坬、賀家塬、韓家塬、徐家溝、朱家崖、小鮑家溝、任家河、鮑家塬等43個村委會。
雙廟河鄉 代碼:610830203 轄惠家塬、薛家山、尚家山、劉家河、后惠家河、前惠家河、李家山、韓家溝、龍坪、曹張家山、井家渠、高家畔、郝家河、趙家河、惠家溝、劉張家山、呂家河、王家溝、支山坬、南坬里、雙廟河、棗咀河、楊家渠、房家河、惠劉家山、寨腰、肖家山、后郝家山、董家山、王家山、高界里、王山河、打居河、桑浪河、東溝河、后長咀、麻雁塔、師家莊、藺家坬、劉家腰、白草畔、徐家畔、下坬、石家河、前郝家山、任家山、呼家山、徐家塬、下張家山、鮑家山、安家畔、郭家河、賀家畔等53個村委會。
老舍窠鄉 代碼:610830204 轄老舍窠、辛家河、邢家溝、寨山石坪、陽塔里、西王家坬、坬舍溝、寺家崖、白郝家石鹼、東師家溝、辛家山、陳家溝、芋則溝、陳家山、白李家河、曹家渠、霍家下山、羅河、前梅家坪、后梅家坪、-家畔、石鹼、龍頭山、西山里、官天河、寨山里、楊家山、井高坪、化家山、楊家溝、石橋山、窨則溝、白家圪達、后坬里、常家坬、柴家畔、直川山、川口、馬家山、白家渠、小腰畔、邢家塔、盤低里、王宿里等44個村委會。
二郎山鄉 代碼:610830205 轄二郎山、杏坬里、薛家渠、小黃畔、吳家山、黃家畔、下榆山、南溝里、王家塬、榆上山、榆下山、河坪溝、西莊里、白家塬、魚家塬、大東山、樓則峁、桐樹峁、小馬家山、大馬家山、呂溝里、計家溝、下朱家山、上朱家山、賀家山、劉家畔、東賀家溝、 麻家畔、張家山、郝村、韓家山、李家坬等32個村委會。
石盤鄉 代碼:610830206 轄石盤、鐵里溝、李家也、張家坡、陽溝里、普陽溝、寺塌里、大舍窠、姜家灣、柏咀里、窯則山、郭家圪勞、王而腰、郭家峁、劉井畔、周家山、黃家山、劉家畔、黃沙峁、西里山、碌碡峁、上喜畔、棗莊溝、窯則上、韓家山、曹家坬、馬花坪、上坪等28個村委會。
地理交通
縣境內梁峁蜿蜒起伏,溝壑縱橫交錯,地表支離破碎,河谷深切,地形復雜,水土流失嚴重,屬典型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
境內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900m,最高點1282.2m(樂堂堡鄉董家溝),最低點559m(雙廟河鄉賀家畔村黃河河道)。
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1100 Km,其中210國道52Km,205省道15Km,縣鄉公路1033Km(其中三級油路34Km,四級油路56Km,通車村數達627個);神延鐵路過境30.5Km,設有四站。
縣境內無任何礦產資源。紅棗為唯一的地表資源,全縣有紅棗35萬畝,正常年景產棗3000萬公斤,產值達6000萬元。1996年被中國農協會首批百家名特產品大會命名為唯一的"中國紅棗之鄉"。
境內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形,土地資源豐富;黃河在清澗境內流程57km,無定河自北向東穿境而過匯入黃河,形成了豐富的水力資源;地下素以出產“石板”著稱,民諺有云:“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碳”。
歷史文化
明洪武四年改“青澗”為“清澗”。
2000年,清澗縣轄8個鎮、10個鄉:秀延鎮、折家坪鎮、石嘴驛鎮、高杰村鎮、玉家河鎮、解家溝鎮、店則溝鎮、李家塔鎮、師家園則鄉、下廿里鋪鄉、樂堂堡鄉、郝家墕鄉、東拉河鄉、二郎山鄉、寨溝鄉、石盤鄉、老舍窠鄉、雙廟河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76644人,其中:秀延鎮 16590人、石咀驛鎮 12000人、折家坪鎮 14832人、玉家河鎮 7913人、高杰村鎮 10950人、李家塔鎮 7528人、店則溝鎮 9591人、解家溝鎮 7147人、郝家也鄉 6868人、樂堂堡鄉 8339人、師家園則鄉 22970人、下廿里鋪鄉 10268人、雙廟河鄉 9938人、老舍窠鄉 10267人、東拉河鄉 6095人、二郎山鄉 5135人、寨溝鄉 3571人、石盤鄉 6642人。
氣候優勢
清澗屬溫帶大陸性季風干旱氣候,年均氣溫10oC,年降雨450mm,無霜期200天,土壤和氣候形成了紅棗生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其成為世界紅棗原產中心的一部分。所產紅棗個大、皮薄、肉厚、核小、甘甜爽口,可溶糖、維生素、淀粉等含量遠遠高于全國各產地。《詩經》“八月剝棗”;《戰國策》“北有棗粟之利,民雖不細作,棗粟之利,足食于民”之記載,可見已有三四千年的栽培歷史。至今,境內千年棗樹依然可見。乾隆十七年,吳其琰在清澗縣續志《田賦志》中載:“棗,里民販往山西、榆林、寧夏等地,邑人賴以獲濟。”可見經營之歷史。1968年香港同胞給中央和毛主席寫信,指名要吃“祖國陜甘寧邊區的清澗紅棗”。1970年,新華社播發《清澗大棗》一文,吸引了世界各國商賈名流,清澗大棗聲名大振。1990年,《棗鄉行》電視片先后在中央和13家地方電視臺播出,清澗紅棗聲望倍增。1995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首批百家中國名特產品之鄉命名大會上,被命名為國唯一的“中國紅棗之鄉”。
資源概況
清澗境內土地資源豐富,耕地面積66.69萬畝。水能蘊藏量3.5萬千瓦。經濟性植物300多種,其中楊、柳、榆、槐、柏、桑、棗等各類林木80余種,小麥、谷子、高粱、玉蜀黍、馬鈴薯、棉花、花生、向日葵、煙草等農作物80中之多,茵陳蒿、柴胡、遠志等野生藥材植物100余種。有高等動物資源80種以上,其中飼養動物有牛、驢、騾、馬、豬、羊、狗、兔和雞鴨等24種,野生動物有花鼠、巖鴿、鵪鶉、鯉魚、甲魚和蛇類等50余種,國家二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鳶、燕隼等 7種。礦產資源相對貧乏,但已探明了一定儲量的赤鐵、黃鐵、錳、煤、油、天然氣、鹽等10余種礦產,有待進一步開采。清澗縣認真貫徹落實黨的-精神,立足縣情實際,創新發展思路,突出比較優勢,強化特色理念,確立“紅棗產業強縣,粉條加工名縣、石材加工大縣”的發展戰略,實施示范帶動,項目拉動,走出了以紅棗為引領,粉條、石材為支撐的“一體兩翼”特色化產業發展新路子。
一、紅棗產業:清澗紅棗為世界紅棗原產中心之一,植棗歷史3000年以上,有6個品種群17個品種,面積和產量居全省第一,1995年就被國家農業部等六部委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清澗紅棗個大、肉厚、絲長、味美,營養頗為豐富。全縣現有紅棗面積53萬畝,年均增長20%,正常年景產值達1.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0%。紅棗加工產銷兩旺,保持了工業產品的主體地位,紅棗產業龍頭作用愈加突出,紅棗加工全市第一,在國內外市場極為搶手。清澗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在全縣上下樹立起了“紅棗贏天下”的發展理念,提出要打造“中國紅棗之都”,真正把紅棗從自然經濟轉變為產業化經濟、從以農業形態為主轉變為以工業形態為主,全力構建一個新型的紅棗經濟框架。為此,清澗縣提出了建設百萬畝紅棗基地的發展思路,力爭通過擴大規模、產業帶動,使清澗紅棗創造5個全國第一:即建成全國最大的原生態有機紅棗基地;建成全國最大的紅棗工業園區;建成全國最大的紅棗貿易基地;建成全國最大的紅棗科研基地;建成全國最大的紅棗生態旅游基地。到“十一五”末,使紅棗面積突破70萬畝。
二、粉條產業: 清澗粉條加工歷史悠久,久負盛名。以口味地道,晶瑩透亮,入口爽滑,吃法多樣而出名,暢銷西安、山西、寧夏、甘肅等十多個省市。粉條同清澗人民的生活緊密相連,結下了不解之緣。近年來粉條加工業已成為該縣的主導產業之一,年加工粉條產品達3萬砘,產值萬元1.2億元。粉條產業在促進該縣經濟快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該縣人們親切譽為"吉祥三寶"(紅棗 粉條 石板)之一。
清澗粉條吃食文化豐富。每年的冬閑季節,清澗縣大多數農戶都會挑選最好的洋芋磨碎濾制成粉芡,加工成有圓有扁,有粗有細的粉條,村村落落一掛一掛銀絲般的粉條晾曬織成一片雪白的世界,構成清澗農村冬天特有的一道風景。清澗家家有粉條,人人個個都愛吃,用粉條炒、燉、蒸、燴等吃法,是清澗人的拿手好戲,形成了以粉條為原料的眾多的炒菜和小吃,諸如有肉炒粉、豬肉燉粉條、涼拌粉條等舉不勝舉,小吃有三鮮燴粉、油粉蒸餃、粉條韭盒等,都是誰聽誰愛吃的美食。再加上清澗粉條耐貯易存、晶瑩透亮、光滑爽口的優點,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這也是清澗粉條好、名氣大的原因。為此,清澗粉條成為清澗人們逢年過節、酬賓待客的首選之物,也是人們訪親問友的好禮品,更是清澗人們迎送貴賓的"拿手貨"。
粉條加工業作為清澗的主導產業之一,在清澗經濟發展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清澗粉條加工業蓬勃發展,全縣粉條加工企業有6戶,加工作坊有3000多戶,年加工馬鈴薯能力14萬噸,產值達1.2億元,該縣縣城西南15公里處的以賀家川為中心的7個行政村所形成的紅旗溝粉條加工一條溝,構成了龐大的粉條加工基地,年產2萬噸粉條、粉絲等。從事粉條加工、營銷人員達萬人以上。該縣今年進一步加大扶持粉條加工業的力度,為粉條產業發展大開“綠燈”,將2400噸粉條系列產品生產線新建項目和年產1200噸精制粉條、粉絲生產線改造項目列入市南扶項目的重點工程,爭取項目資金210萬元。為粉條產業快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石材產業:清澗石板儲量豐富,色質俱佳,用途甚廣,早以聞名天下。20多個石材加工業戶全年產量達3萬方,年創產值3000萬元,產品遠銷全國各地,供不應求。
主要特產
清澗紅棗
清澗縣地處黃河紅棗產區的中心,是公認的紅棗優生區,紅棗栽培有四千年歷史。主要分布于縣境的黃河、無定河沿岸。據2002年統計,紅棗栽培面積達39.5萬畝,其中掛果面積30萬畝,盛果期面積28萬畝,年產紅棗5.6萬余噸,創造產值1.68億元。僅紅棗一項人均收入473元左右。財政收入200萬元,占全縣財政收入的20%。栽培的主要品種有牙棗群、白棗群、脆棗群、團棗群和木棗群。其中適合干制的木棗群品種,栽培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75%以上。近年來,又引進一批新品種。如山西的梨棗、相棗、駿棗、山東的冬棗、雪棗等十多個品種,正在試栽之中。 清澗縣現有紅棗加工企業28家,綜合加工能力為1.68萬噸,利用該縣原料占全縣紅棗總產量的30%,總產值達1.53億元。 主要骨干企業有巨鷹公司、北飲公司、宏祥公司、寶龍公司和人和仙公司等五家。主要產品有紅棗飲料、棗酒、灘棗、熏棗、醉棗等。
青花瓷
青花瓷是應用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花面呈藍色花紋,幽倩美觀,明凈素雅,呈色穩定,不易磨損,而且沒有鉛溶出等弊病。青花瓷是元代時期景德鎮瓷工的創造發明,當時燒制就已經十分成熟,至明代,景德鎮青花瓷就更以胎釉精細、青花濃艷、造型多樣而負盛名。清代唐、雍、、乾年間的青花瓷燒造成就更加顯著。新中國成立后,青花器皿由過去的單件為主,發展成以配套為主,畫面更加精美。人民瓷廠生產的“青花梧桐餐具“因為質量文超,且有傳統風格和民族特色,除多次在國內獲全獎外,還在法國萊比錫、捷克布爾諾和波蘭茲南連獲3塊國際博覽會金質獎章。
民間剪紙
民間剪紙在陜北是一種很普遍的群眾藝術,那些年過半百的老大娘和純樸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彎曲自然、運轉靈活地在紙上鏤空剪刻成花樣,裝點著自己的生活。新春之際,當你走進陜北的村落院戶,看到遠處黃色的土丘,眼前灰色的窯洞,似乎覺得這里的顏色太單調了些。但是,你再看看窗戶上,那色彩紛呈的窗花和各色圖案,那迎風飄動的門箋,那碗櫥、糧囤、畜欄等處寓意吉祥的各色紙花,你定會由衷發出贊嘆,仿佛感受到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是的,剪紙就是這樣一種扎根民眾之間,與人民生活緊密關聯,為千家萬戶增色添喜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在舊時的農村里,人們常常把剪紙技藝高低作為品評媳婦靈巧或笨拙的標志,農村婦女自然成了剪紙工藝的民俗傳承人。
剪紙是民俗活動的重要一項,而豐富的民俗事象,則為剪紙提供了自由馳騁的創作的廣闊天地。民間剪紙與各地風俗習慣密切結合,蘊含著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質,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舉凡歲時節令、居住、服飾、誕生成年、婚葬、壽筵,都在剪紙中得到了反映。
名勝古跡
清澗古遺址遍布全境,陶器、銅器和漢畫像石時有出土,商城遺址與商代青銅器聞名遐邇,宋元瓷器頗具特色。清澗起義、土地革命及黨中央、毛澤東在此的戰斗生活,留下豐富的革命文物。全縣共發現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刻及其他古跡328處,革命舊址22處。
清澗擁有李家崖鬼方都城遺址、劉家川仰韶文化遺址、老莊里龍山文化遺址、王家崖古將臺、各個朝代墓群,石臺寺魁星樓、大佛寺、白草寺、東山寺等古寺觀建筑,盤石岔萬佛洞、倒吊柳白乃貞故居、筆架山生態公園、河口風光、王宿里民俗文化村、桃嶺山古文冠果以及縣文管所商代青銅器、漢畫像石等文物、名勝。
現代文物:
革命活動舊址:
清澗起義指揮部會議室舊址:在今縣人民政府大會議室處。原有小樓一座,70年代拆除。1927年10月11日清澗起義在此發起。
西北育新毛織廠舊址:設于石臺寺村魁星樓和村南小環溝。1928-1932年間,此處是0陜北特委的一個秘密交通站。
紅2支隊成立大會會址:在東王家山村王道全宅院。1933年8月5日2支隊成立于此。
黃河紅軍東征渡口:1936年2月20日夜,紅一方面軍從房兒溝和王家河一帶東渡黃河,翌日毛澤東主席由房兒溝渡河。
警備三團團部住址:為高杰村白公平住宅,二層舊式小樓。1938年夏,八路軍延安總部留守處警備三團移師清澗。
抗大二大隊隊部住址:1943-1945年間,抗日軍政大學第二大隊隊部移住縣城痘神廟。
毛澤東舊居:
雙廟河舊居:1936年2月4日,毛澤東在該村陳家杰12孔窯洞的第一孔內居住一晚。
袁家溝舊居:白育才宅院5孔窯洞的中窯,占地20平方米。毛澤東在東征中于此工作和生活10余個晝夜。1978年12月毛澤東誕辰85周年時正式開放,陳列品有用具、地圖、貨幣和照片等。其當年用過的書桌今展于延安革命紀念館。
徐家溝舊居:1947年3月19-21日,毛澤東住在徐家溝村高竹英家。
高家鹼舊居:高家鹼村張玉高的窯洞。1947年3月21-24日毛澤東住于此。
棗林則溝舊居:位于棗林則溝村后,原為村民吳進智家宅。窯洞2孔,圍墻為建國后所砌。1947年3月29日-31日,毛澤東住于西窯,并在此主持召開0中央會議。1978年12月舊居開放,展出用具、照片等。
彭德懷舊居:
位于惠家塬村西,窯洞三孔,總面積200平方米。1947年10月,彭德懷將軍在此生活8天,指揮清澗戰役。
陵墓.紀念碑:
白明善烈士陵墓:位于高杰村西南棗樹坪,占地0.36畝,1985年10月落成。內有墓碑及-、劉瀾濤、馬文瑞、白如冰、白棟材、趙倉壁等題詞。
清澗革命烈士紀念館:位于城西北牛家灣村,占地10畝,1990年底紀念塔竣工,-副主席題詞。
清澗十景:
東峰晴空:城東東山巔,昔建東岳廟,松柏林立。山路迂回,“雨霽天晴,暢人心目”。
文昌春陽:文昌祠位于種公將臺(今縣醫院內)之上,初建于明洪武年間。春陽下,祠臺巍然,古柏參天,倍感奇麗。
石臺壁立:石臺寺魁星樓高聳入云,砥臨雙水,為城南盛景。
濟橋霜天:普濟橋在城南秀延河上。初冬寒霜,雞聲殘月,游子登程,別有情味。今清澗大橋人來人往,盛況空前。
鐘岡皓月:清澗河西鐘樓山,昔專人打鐘,“以節晨昏”樓前秋霄夜朗,四望無遮,令人思緒萬千。
佛巖涼夏:鐘樓山西北有觀音閣,澗水縈下,炎夏清涼,故又稱清涼巖。
筆架遠眺:筆架山在城西,狀似筆架,清流下繞,綠林掩映,登臨遠望,頓覺眼見開闊,城內景致歷歷可數。上有革命烈士紀念碑及白雪山、儲漢元諸墓。為本縣游覽勝地。
草場冬雪:城內草場山(寨山),種世衡曾于此儲放糧草,東北城墻石包,陡絕險固,山頂平坦。“縣治枕山,靈秀完聚”,玉雪蓋地,冬景甚佳。今窯房密布,僅有氣象站空地一方。
官山奇聳:官山即九里山。其“萬山旋繞,二水襟裾”,天然高聳,上筑烽火臺,為歷代兵家相爭之地。西夏南侵,占據綏德,固守此寨,清澗安寧。
無定洪濤:河口無定河“每遇山水涌漲,其流橫截黃河,直沖山西右岸,黃河為之逆流;若有狂風,吼聲如雷。后有商城遺址和東方水電站,為清澗旅游要地。
全國與清澗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