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雷州市位于祖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中部。(原海康縣)
地跨東經109°44′-110°23′。北緯20°26′-21°11′。東瀕南海,西靠北部灣,北與湛江市郊、遂溪縣接壤,南與徐聞縣毗鄰。南北長83公里,東西寬67公里,總面積3532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為東經109°44′-110°23′,北緯20°26′-21°11′。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溫度23度。
全市總人口150萬,轄3個街道辦(雷城、西湖、新城),18個鎮,鏡內有11個國營農林鹽場,雷州城為市人民0所在地,面積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萬。
全市耕地面積152萬畝,海岸線長達406公里,自然條件優越,適宜發展。具有南亞熱帶特色的農、林、牧、副、漁生產,享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歷史
雷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史文化積淀厚重,名列國務院頒布的99個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雷州遠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繁衍生息。先秦時期,這里先后為越楚的勢力范圍。據史載,公元前355年,楚滅越之后“楚子熊揮受命鎮粵,至此開石城,建樓以表其界”。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
雷州城大都為縣、州、郡、道、府治,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稱“天南重地”。
雷祖祠
雷州由于歷史的淵源地緣關系,成為歷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閩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匯地,進而逐漸形成獨特的雷州文化。在雷州鐘靈毓秀的紅土地,人文薈萃,保留下來的文物古跡遍布城鄉,經縣級以上人民0頒布的文物保護單位有57處,其中雷祖祠為國家級,三元塔為省級,真武堂、韶山古戲臺、東嶺莫宅祠堂、唐代墓葬等4處為地市級。市博物館收藏文物數量之多,檔次之高,均居全省縣級博物館之首。該館是全國文物系統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些文物古跡是雷州數千年文明史的見證,是雷州先輩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各級0和廣大群眾十分重視文物收集、保護和利用工作。改革開放以來,0撥巨資,群眾積極籌善款修葺、恢復文物面貌,搶救了大批文化瑰寶。以文物為依托,結合自然景觀,在雷城修建了西湖公園、三元塔公園和雷祖祠旅游區,形成城內、城外和近郊0一線的參觀旅游網絡。當游人漫步雷州,徜徉于旖旎的湖光山色之中,流連于名勝古跡之間,面對詩情畫意,其樂融融。
雷州地靈人杰,人才輩出。如留下“九耳呈祥”動人故事的唐代俊杰陳文玉先后任東合州、雷州刺史,功勛卓著,曾被太宗降詔褒獎:“養晦數十年惡事非君,受職父母邦,德政彰明。”他被后人尊為雷祖,立祠紀念,又如歷官福建古田、臺灣知縣、福建巡撫兼署閩浙總督的陳瑸,為官清廉,愛民如子,被譽為明、清嶺南三大清官之一,迄今,臺灣仍流傳膾炙人口的“陳瑸放犯”故事,再如乾隆年間進士、翰林編修、大家者陳昌齊(字觀樓),他書示村民的“有千年祿切,無百年觀樓”的哲言至今仍振聾發聵。明、清之秀,僅雷州府轄下的海康縣(今湛江.雷州市)就孕育出22名進士。
雷州廣袤的紅土地留下歷朝賢臣名將的足跡。西漢、東漢伏波將軍路博德、馬援銜命維護祖國版圖的統一,先后揮師南下,屯兵雷州,庇護民眾,雷人筑“伏波祠”以紀其功;唐代名宦李邕、宋代名臣寇準、李綱、胡銓、秦觀、蘇軾、蘇轍、趙鼎、李光、任伯雨、王巖叟等先后被貶到雷州或途次雷州,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被文天祥稱譽“敬賢如師”的雷州人民為之建十賢祠、蘇公亭、寇公亭、真武堂紀念。后人躡賢蹤,懷先哲,無不勵志修身立品,愛國愛民。
風景名勝
雷州三元塔公園一景
雷州景色美不勝收,既有西湖翠擁、雁塔題名、一龍煙繞、萬頃連云等舊雷陽八景,也有天成臺、高山寺、寶林禪寺等新景點。登臨三元古塔,極目東眺,萬頃良田,莽莽蒼蒼,南海波濤,天水一色。眼前景物,令人目不暇接,游人到此,莫不塊壘盡消,驚嘆天地造化之奇,鬼斧神工之妙。
民俗文化
雷州的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妙趣橫生。元宵佳節,城鄉各地的飄色-氣勢恢宏;陽春三月,松竹、南興、覃斗等地的儺舞(走成倀)及流行各處的散花舞引人入勝,這兩個古老的舞蹈被選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古樸的雷州歌,有三百年歷史的雷劇更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神秘的雷州石狗
還有獨有的文化-素稱""南方的兵馬俑""之稱的雷州石狗.
特產
雷州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饒。肥沃的大地慷慨地為勤勞的人們奉上香甜的優質大米,鮮美的魚蝦,晶瑩的白糖,圓渾的南珠,壯碩的牛羊,爭奇斗艷的花卉,甜美的嶺南佳果。還有那風味獨特的雷州小吃----葉搭餅、嘉嶺白餅、烏石甜糟、英利燒豬肉、客路白切狗等令人大塊朵頤,回味悠久。
氣候
雷州市位于北緯20°26′-21°11′,北回歸線以南,緯度較低,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日照年平均2003.6小時,太陽年總輻射量108~117卡/CM2,年平均氣溫22℃,最高氣溫38.5℃(出現于 1977年 6月 8日),最低氣溫 0℃(出現于1975年12月2日和29日),最熱月份是7月,平均氣溫28.4℃,最冷月份是1月,平均氣溫15.5℃。年溫差明顯,為12.9℃左右。年積溫約8382.3℃。無霜期達364天。雨量充沛。干濕明顯,年平均降雨日135天,平均年降雨量為1711.6毫米。降雨年際變化大,相對出現干濕季。雨季為6~9月,以南風為主;旱季為11月至次年3月,以北風為主。市內區域降雨不均勻。東部、中部、北部為多雨區。而西部、南部為少雨區。內陸為多雨區。沿海為少雨區。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4%,風速3.6米/秒。
氣候特點 本市屬北熱帶濕潤氣候雷瓊氣候區。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雷州黃牛拉菠蘿苗
(l)夏季不熱,冬季不冷,夏長,秋短,四季如春,基本無霜期。全年平均氣溫在22.6℃~23.9℃之間,極端最高氣溫為39.5℃。有8O%以上的年份極端最高氣溫為35.9℃以下, 最熱月份是7月。平均氣溫不超過28.4℃°C。最冷月份是1月, 平均氣溫在15.5℃,西部勝海也不超過17℃,極端最低氣溫歷年平均約為3.7℃,且8O%年份極端最低氣溫都在幾2.4℃以上。
(2)雨量分布不均勻。雨季干濕明顯。由于每年熱帶海洋季風帶來大量的水氣、峰面雨和臺風雨。因而雨量多集中于6~9月,占全年雨量的60%~70%。7月份雨量最多,可達 279.4~352.8毫米。11月至下年3月雨量較少,只為全年雨量的8.5%~9.3%,月均20-3O毫米,最少月份是1月,只有12-26毫米,旱季長達5個月,對農業生產極為不利。
雨量地區分布也不均勻,差異明顯。本市東北部多雨,西南部少雨。年均雨量北部客路鎮為1775毫米,洋田地區為1711毫米,中部低丘地區為1593毫米,東南部調風鎮以及英利、龍門一部分為1912毫米,而西南部沿海地區的北和、房參、罩斗等,只有1180毫米,所以西南地區十年九旱,災情嚴重。
雨量年際變化大。有60%~70%年份降雨不正常,其中有 30%~40%年份雨量偏少,這是影響農業產量不高不穩的原因之一。
(3)多受臺風侵襲。由于本市地處北緯20°26′~21°11′,東 經109°44′~110°23′,所以經常受到產生于菲律賓附近的西太平洋臺風和產生于西沙、中沙群島附近的南海臺風的襲擊。一般始于5月,11月份結束。7、8、9月臺風最多,風力也最大,據記載,直接影響該市的臺風從1960-1980年的21年中,有臺風的年份就有16年,出現機率為76.2%,平均每年2—3次,最多的一年達到8次。臺風帶來強風暴雨,甚至帶來海潮,對該市的農業生產影響很大。
自然資源
海港:
雷州市位于雷州半島中部,東西兩面臨海,海岸線長達406公里。東部海域屬南海粵西海區。北起沈塘鎮與湛江市郊太平交界處的通明港,南至東里鎮的白沙嶺,地理坐標是20"42'-- 20"59'。
此海域的雷州灣是雷州半島最大的天然海灣,東至湛江市郊的硇洲島,西接雷州港,北至湛江東海島南岸,南至徐聞外羅口,總面積約9OO平方公里;西部海域屬北部灣東部海區, 北起紀家鎮的北靈尾附近海面,南至覃斗鎮的流沙港主航道,地理坐標是北緯20"25'--21"00'。
全市海域寬廣,港灣眾多,有通明港、芙蓉港、北家港、河北港、雙溪港、后郎港、雷州港、三吉港、煙樓港、月嶺港、流沙港、那沃港、三教港、烏丸港、龍斗港、海康港、芙樓港、企水港等大小18個港口。其中烏石、企水、流沙三大漁港是廣東的重點漁港之一。有兩大天然漁場,即雷州灣漁場、北部灣漁場,總面積1990平方海里。
海產:
全市海洋資源極其豐富,品種繁多。常見的魚類有521種, 主要是馬鮫魚、金鯧魚、石斑魚、魷魚、魣魚、墨魚、青鱗魚、 鯊魚、赤魚、二長棘鯛、園腹鯡、藍園魣、鯰魚、鯡鯉、小公魚、鮑魚、金錢魚、沙丁魚、門鱔魚等。
常見蝦類有10多種,主要有墨吉對蝦、長毛對蝦、斑節對蝦、日本對蝦、獨角新對蝦、牛形對蝦、短溝對蝦、寬溝對蝦、哈氏仿對蝦、周氏仿對蝦、近緣新對蝦、龍蝦、鷹爪蝦、琵琶蝦、毛蝦等;
常見貝類主要有文蛤、等邊線蛤、鱗杓拿蛤、綴綿蛤、泥蚶、毛蚶、海豆芽、近江牡厲、翡翠貽貝、日月貝、扇貝、白蝶貝、馬氏貝、解氏貝、企鵝貝、美解貝、東風螺以及頭足網的墨魚、章魚、槍烏賊等20多種。藻類有蛙藻、綠藻、藍藻、紅籬等;
甲殼動物中蟹有鋸緣青蟹、梭子蟹、乳斑虎頭蟹、花蟹等;水母網的海蜇也有三四種。此外,還有海參、海馬、光裸星蟲、珍珠等海珍品。
其中珍珠、對蝦、海蜇皮等海珍品可供大量出口,在日本、美國、東南亞以及港澳享有一定聲譽。解放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該市漁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沿海農民、漁民從此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的門路。據統計,全市海洋捕撈總產量5.57萬噸,漁業總產值近3億元。比1982年增長782.2倍。雷州市不但海洋捕撈業得到迅速的發展,而且全市30萬畝沿海灘涂也得到了比較充分的開發利用。現已有16萬多畝養殖對蝦、石斑魚、鰡魚、黃腳鯇、膏蟹、泥蚶螺、東風螺等。水產養殖總產量8765噸。
南珠南珠:
雷州是中國“南珠”的重要產地,歷史悠久,遠近聞名。自漢代至今,一直不變。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雷州人民從60年代開始,人工海底采珠轉上了人工養殖珍珠,先后在流沙、康港、境莊、吳蓬等地辦起了一批珍珠養殖場。1967年,在南海水產研究所科技人員的幫助下,流沙珍珠場人工孵化珍珠貝苗喜獲成功。進一步促進了珍珠養殖業的迅速發展。
0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本市的珍珠養殖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集體養殖場、聯合體養殖場以及個體養殖場不斷涌現。1985年發展到16個,1988年猛增到531個,進入90年代后,本市的珍珠養殖業發展速度更加驚人。1990年,珍珠總產2550公斤,占全國海水珍珠總產的65%。1992年珍珠養殖場發展到近3000個,珍珠貝苗卵化場星羅棋布。珍珠總產比1990年增長75.3%。1993年,全市珍珠產量占全國海產珍珠總產量的三分之二。“珍珠村”——流沙,家庭珍珠養殖場2541個,養殖面積2300多畝,年產珍珠占全國海產珍珠產量的近一半,年人均收入4000元,成為雷州市的首富村。
隨著珍珠養殖業的迅猛發展。珍珠工藝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現有珍珠貝末加工廠25家,珍珠項鏈、珍珠手銅加工廠共56家,產品暢銷香港、日本、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雷州市的鹽業資源十分豐富、由于海岸線長,海灘涂多,日照長、氣溫高,蒸發力強,所以發展鹽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據鹽務部門于1989年初的調查,全市可以開發為鹽田的海灘咸鹼地2140公頃,現已開發利用為鹽田的有1460多公頃。其中,有國營鹽場——海康鹽場一家,擁有鹽900多公頃,集體鹽場26家,擁有鹽田50O多公頃,生產原鹽2萬多噸。尚未開發的沿海咸破地,正在規劃開發中。
農業
雷州市地處亞熱帶,土地肥沃,農業資源十分豐富,以盛產水稻、糖蔗、花生、芒果、菠蘿、香蕉、西瓜、蔬菜等農作物聞名于世。全市建立起糧食、甘蔗、水產、珍珠、畜牧、水果、蠶桑和北運菜、林業等8大基地,使“三高”農業不斷發展。全市現有農作物212萬畝,其中糧食92萬畝,擁有22萬畝連片的東西洋田素有“雷州糧倉”之稱;水果92萬畝,其中芒果6.4萬畝,素有“芒果之鄉”之稱,菠蘿12萬畝,西瓜10萬畝,香蕉、楊桃、石榴等均以萬畝計。
木瓜
可以常年種植青椒、苦瓜、青瓜等優質蔬菜33萬畝,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及港澳臺等地。雷州的東西洋田素有“雷州糧倉”之稱,海水珍珠年產量占全國一半多,雷州流沙鎮被譽為珍珠第一村。雷州黃牛品種優良,是“雷州黃牛”的繁育地;林業種植發達,種植桉樹林150萬畝,是全國最大的桉樹林基地之一。
交通郵電
公路 雷州市地勢平坦,交通十分便利,全市現有公路153條,通車里程總長1320.9公里,是解放前的14倍多,其中207國道貫穿南北,全長85公里;客(路)龍(門)、黃(略)海(康)、龍(門)烏(石) 3條省道干線,全程12427公里;有14條市道公路干線,全程共1011.6公里;有135條鄉村公路縱橫交錯,使全市形成一個完整的交通網絡。
近幾年來,雷州市交通建設發展迅速,新建了22條公路,長167.8公里。全市公路密度提高到3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全市21個鎮447個管理區都有公路,通車率達94%。特別是1991年建成的松竹至火炬公路,投資70多萬元,全長17公里,投資規模居全市公路建設之首。
郵電 雷州市郵電通訊事業出現較早,在清末雷州城就沒有雷州郵政支局和雷州官報房。解放后,黨和0十分重視郵電事業的建設,大力加強郵電通訊設施的裝備。全市現有郵電局、所25間,其中自辦19間,代辦6間,全局職工431人,平均服務人口為4.68萬人/處。1986年建成高6層郵電綜合通訊大樓,建筑總面積3700多平方米,引進各種載波機21套,電話交換實行程控化,建成空架光纖電纜,開通了公用分組數據通訊網,市區程控電話容量10000門,大部分鎮實現傳輸數字化,交換程控化。
郵政通信 全市有郵政營業網點5O個,郵路長度459公里,農村投遞郵路單程總長度2618公里,自辦汽車郵路273條,行程442公里,送款車1輛,新購置郵運車1輛,郵政生產用房5713平方米。各項郵政傳統業務穩中有升,全市出口函件量達726萬件。出口包件3.1萬件,分別比上年增長30%和56%,在市區開辦了郵政特快專遞的代辦業務。
電訊通信 隨著郵電業務需求量的增大,全市電信業務迅速發展,全市已擁有1萬多門程控電話、移動電話、聯網尋呼、自動尋呼等先進設備并開通了雷州中文臺。1994年初,開通了16O信息臺,1994年5月全市電話號碼升為7位。為了加快電信業務的發展,全市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業務宣傳。
農村電話 全市農村電話程控化建設全面鋪開,農話建設的投資達2982萬元。全市增加農村自動網點13個,其中,程控點12個,程控總容量3124門,程控電話用戶2389戶,全市農村電話用戶總數3135戶,21個鎮通話面達1OO%。目前,全市農話中繼電路達216條,農話交換容量達4726門,分別比上年凈增56條和1426門。長途電話全市長途電路250條,增音電路96條,數字長途微波電路150條,長途有權直撥用戶9355戶。長話程控化后,業務量成倍增長,長話收入395萬元,兩項指數都比上年翻了一番多。
郵政 儲蓄全市郵政儲蓄發展趨勢良好,業務網點19個。同時開辦匯轉儲和代收代繳電話費等多項業務。
集郵 全市有集郵協會1個,會員80人,全年銷售郵票37.99萬枚。業務收入21.9萬元。
港口
雷州市地處沿海,大小港口7個。為實施“港口戰略”,適應經濟發展需要,1992年,市委、市0開始投資開發擴建流沙深水良港,完善5000噸級泊位碼頭和21車渡碼頭的配套設施。流沙港南距海口53海里,西距北海市84海里、距越南鴻基133海里、距老撾147海里,是廣東通往東南亞和海南西線地區航程最短、地理條件最好的黃金水道。此外歷史悠久的烏石港、企水港、海康港、三吉港、羅靈港、芙蓉港仍利用本港優勢服務于經濟建設。
目前,全市擁有專業運輸機帆船或鐵殼船185艘,載重10355噸。貨運國內航線有海康至海南、北海、湛江、廣州、珠海、深圳、汕頭、廈門、南京、汕尾、陽江、水東、天津、上海、寧波、香港、澳門等。國外航線可通達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全市現有內河航道3條共156公里,年貨物運輸量12萬噸,貨運周轉量175萬噸/公里,客運量72萬人次,客運周轉量26萬人公里。
雷州市為了實現境內無渡口、無危橋的目標,新建橋梁13座,411.7延米,目前全市有公路橋梁96座,共計2993.l延米。
全國與雷州市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