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嶗山區沙子口街道彭家莊社區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0212002 | 身份證前6位:370212 |
長途區號:0532 | 郵政編碼:266000 |
隸屬政區:沙子口街道 | 行政級別:社區 |
車牌號碼:魯B | |
彭家莊社區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彭家莊社區
村莊由來 彭氏祖于明永樂年間,從云南(山西大同以南)遷居于哥莊村,五世祖彭成于明萬歷年間由于哥莊遷此定居,遂以姓氏命村為彭家莊村。
政區人口 北依蓮花山,南靠午山,東靠南宅科社區,社區西南與坡前溝社區相望,西與中韓街道枯桃社區相接。2004年,全社區共580戶,1590人。宋姓是于哥莊社區宋家的分支,與于哥莊、南宅科宋姓為同族;王姓、曲姓是姜哥莊社區居民后代,朱姓是大河東社區居民后代,劉姓是九水居民后代。在姓氏中,宋姓約占50%,其次是王姓、曲姓各占約20%,彭、朱、劉三姓約占有10%。1986年,由于彭家莊人口逐漸增多,社區居民在社區西老寨頂前坡辟建新社區。民居依山勢順坡而建,街道整齊,樓房寬敞明亮,取名“彭家莊新社區”。
社區特色 彭家莊社區有多處山石景觀。在社區南山的山頂上有一塊大石頭,人們敲打它時會發出象鼓鑼一樣的聲響,當地社區居民叫它“石鼓石鑼”。在山中腰一處平臺上建有一座“師父廟”,每年正月初八有善男信女前去趕廟會,祈求“師父”為家人祛病扶正保平安。在社區后東北李沙路上有一豁口,名口子,俗稱撂石口,傳說有的人夜間從這里經過會聽到“唰、唰”的拋石聲,象要砸到頭上一樣,因此得名“撂石口”。在“撂石口”路北有一塊巨石,頂端有一個圓坑,還有路北邊的一塊青石,上有一凹坑常年流水不斷,名“水灣泉”,不論遇到怎樣的干旱天氣也不干枯,被人們譽為“神泉”。
彭家莊村貌
建國后,礦產部門在彭家莊南山探明有石英,在社區中探明有金礦。1956年,國家有關部門組織彭家莊、坡前溝社區的部分居民到南山采挖石英,但由于地況復雜,石英藏量少,于1958年停止開采。探明的金礦也由于含金量低,沒有開采價值而未予開采。社區居民于1970年興建磚廠,生產的建筑紅磚以抗壓強度高在青島建筑市場有很高的聲譽。
社區人物 社區居民原-軍隊66軍軍長宋瑞珂小的時候家境比較貧窮,但聰穎好學。1924年12月,他與漢河社區的張廷孟(原-空軍中將司令)、枯桃社區的徐仁江(0黨員,在省港大-時被英軍槍殺,解放后被追認為烈士)三人在上海秘密考取黃埔軍校,成為黃埔三期學員。1926年1月畢業后,他步入軍旅生涯,從任排長一直到中將軍長等職,先后參加了北伐戰爭、抗日戰爭,曾率軍南下滇緬與日寇作戰,可惜后來追隨蔣介石打內戰, 1947年7月在魯西南戰役中被俘。1959年得特赦后,曾任上海市政協副主席、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上海市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等職,為祖國統一大業做了不少工作,撰寫了數百萬字的文史資料,1995年7月病逝于上海。
經濟狀況 社區于1955年成立互助組,1956年組建初級合作社,后轉為高級農業社,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與坡前溝社區聯合成立高峰農業生產大隊,1960年3月兩社區分開,單獨成立彭家莊生產大隊,1984年人民公社改鎮后,恢復行政社區。改革開放以后,全社區黨員干部群眾在社區兩委的團結帶領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充分發揮本社區的自然優勢和人才優勢,大力發展林果業、農業、石料開采加工業、建筑、建材業、塑料制品業等多個行業,使全社區農民走上了發家致富的康莊大道。2004年,全社區經濟總收入達到10812萬元,人均收入5950元。
社會事業 彭家莊社區人有開展文體活動的傳統,20世紀30年代,社區居民自發建起拳坊,傳授拳藝,如長拳、連五掌、地功等。20世紀六七十年代,社區居民編演了許多具有山東地方特色的傳統劇目,如柳腔有《王定保借當》《龍鳳面》;呂劇有《井臺會》和《李二嫂改嫁》等,每到冬季農閑時,社區居民進行排練,正月里到各社區巡回演出,受到了熱烈歡迎。高蹺也是他們的拿手好戲,將武術中的一些高難動作融于其中,使高蹺的傳統舞法又增加了新的內容,受到一致好評。1987年投資15萬元,將社區南的四清水庫改造為吃水源,使全社區人吃上潔凈衛生的自來水;社區居民安裝電話300多部,達到總戶數的7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80%,小學生入學率達到100%,幼兒入園率達到99%。
聯系電話 86-0532-88829567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