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嶗山區沙子口街道石灣社區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0212002 | 身份證前6位:370212 |
長途區號:0532 | 郵政編碼:266000 |
隸屬政區:沙子口街道 | 行政級別:社區 |
車牌號碼:魯B | |
石灣社區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石灣社區
村莊由來 明初,曲氏從云南(山西大同以南)遷姜哥莊,后又遷石灣處立村。石灣社區名稱取自天然——環繞社區周圍的山嶺樹茂林密,流水淙淙,若干支山水匯成巨流順著山澗急泄直下,沖出一條似虬龍翻滾的石灣河,河水在社區東轉彎處激蕩出一段花崗河床,河床的凹陷處有一碗狀的天然石澗,泉水從中汩汩流出,即使天氣再干旱,水涌如故,此蝕洞被人稱為石碗,久而久之,社區名也約定俗成地稱為“石灣”。
政區人口 位于沙子口街道駐地以西2.6公里處,后倚鷓鴣山,東靠煙臺山,西與中韓街道午山社區隔山相望,黑尖山在社區西南雄峙,東南與姜哥莊社區相毗鄰。2004年,全社區共618戶,1652人,曲氏最多,還有姜、牟、羅少數姓氏。
石灣社區遠眺
社區人物 明朝嘉靖年間,即墨名宦藍田因直諫犯顏遭貶后歸隱山林,隨同來看望他的石灣社區六世祖大林公到該社區游歷盤桓了數日,被這里的景色所吸引,提筆寫詩贊頌這里“古庵正依墨尖山,居民來就水爾甘”,并表示“卜宅從茲奄,為農去國賒”,可見他被這里的景色所陶醉,萌動了在此“卜居”之思。藍田在石灣社區留下了數首詩,可惜大部分流失,只留傳了有限的幾句。
石灣社區十四世祖元良曾被清廷恩授八品秩銜,是該社區第一個在官場上的人,他的兒子曲瑞洲是清末最后一屆秀才廩生,其書法極具功底,遠近聞名。清末民初青島地區著名道士、書法家陳筍禪對曲瑞州的書法十分欽佩,給予了很高評價。當時向曲瑞州求字的人非常多,據說其題寫的功德碑、貞潔碑等,從石灣社區東北的大嶺后一直排到城陽、即墨的各交通路口。
社區人物還有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創辦資產超億元的青島嶗塑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曲知良,參與湖南張家界機場設計和長沙黃花機場的總設計師、國家高級工程師曲知琳,淄博地區眼科、小兒科等精細手術“第一刀”的曲淑香等等。還有早年在-軍界服務,在抗日戰爭多有功績的曲知平,后去臺灣任陸軍中將。
經濟狀況 石灣人世世代代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勤勞而節儉,開墾土地兼營漁業捕撈,生產的糧食自給而多有余,家家戶戶都有幾口大缸腌制的咸魚和幾大囤干魚蝦。每逢集日,都要用農、漁產品換鈔或日用品。
該社區周邊盛產桃、柞等樹木,聰明的石灣人把木頭進行特別加工制作成織布機。這種織布機堅固耐用,使用方便,很受織布女子的歡迎。從明代中葉到清道光、咸豐年間供不應求,往東銷至榮城、登州一帶,往北銷往高密,南到臨沂等地,即墨縣的金口為織布機銷售的中轉站。后來隨著近代織布機的逐漸普及,石灣的織布機才隨之絕傳。建國后,石灣社區與其他農社區一樣,走上了從互助組到人民公社的集體化道路。由于人口的增多、山林的砍伐及地域的偏僻,該社區生活比較貧困。改革開放以后,石灣社區人解放思想,煥發了活力,他們興辦預制件廠、冷藏廠、植果園,種茶樹、搞建筑、跑運輸。 2004年全社區總收入達24300元,人均收入6368元。
社會事業 石灣社區有重教育的傳統,自明清開始就有私塾學館,直到抗戰勝利,有著長達幾百年的歷史。新式教育萌動于民國初年,1931年又在東社區建了一排九間新式教室,為姜哥莊小學分部。1968年建立了石灣小學。1978年與沙子口等10余個社區聯合投資興建了沙子口聯中,1992年與姜哥莊聯辦了姜哥莊小學。
聯系電話 86-0532-88816818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