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回雁峰前聲斷處,青杉翠竹是衡州。
雁峰區,衡陽市中心城區,雁城雅稱的發祥地。下轄五個街道、一個鄉、一個鎮、一個農場,面積94平方公里,人口23萬,是在原衡陽市城南區基礎上并入原郊區和衡南縣部分鄉鎮村組成的。
雁峰區是繁華的商業中心。城區街道縱橫交錯,商業網點密集,店鋪毗連,行人熙攘,車水馬龍,一派繁榮。
雁峰區是重要的工業基地。境內坐落國有大中型企業近200家,涉及冶煉、機械、化工、紡織、醫藥等眾多行業,對衡陽的工業振興、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雁峰區是恬人的旅游勝地。以境內的南岳第一峰——回雁峰為龍頭,將岳屏公園、東洲島、奇罡山、黃巢嶺等旅游景點有機地融入南岳大旅游圈。
雁峰區是居家置業的樂園。交通發達,鐵路、公路四通八達,湘江河水依區而行,千噸級碼頭、先鋒碼頭是湘江衡陽段水運中心。社會服務完善,通信便捷暢通,金融職能齊全,社區服務等配套體系完備。
雁峰區更有優越的投資環境。地理位置優越,經濟政策優惠,投資環境優良。如今,區委、區政府致力于衡陽中央商務區的打造,以形成湘南地區信息流、人才流、物資流的“洼地”。
一個融金融、商貿、管理、信息、服務、旅游為一體的現代化中央商務區即將崛起。
自然地理
雁峰區地處衡陽盆地,衡陽市中心城區。雁峰區以紅巖丘陵地貌為主,丘陵地形。雁峰區地貌類型以崗丘為主。
資料:
一般在海拔5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的起伏不大,坡度和緩,頂部渾圓,連續分布的圓丘狀地貌集群。丘陵是山地久經侵蝕的結果。在地貌演化過程中,丘陵是山地向平原過渡的中間階段。從構造上看丘陵所在地區一般地殼抬升緩慢,從氣候條件上看,一般在溫暖濕潤地區丘陵分布較多。根據起伏高度,相對高度小于100米者為低丘陵,100-200米者為高丘陵。從發展經濟、建設開發山區的角度上看,山地、丘陵及部分高原具有共性。山區礦產資源、水力資源、森林資源豐富,有利于發展多種經濟。
盆地四周高、中間低,整個地形像一個大盆。盆地的四周一般有高原或山地圍繞, 中部是平原或丘陵。 盆地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地殼構造運動形成的盆地,稱為構造 盆地。另一種是由冰川、流水、風和巖溶侵蝕形成的盆地,稱為侵蝕盆地,主要由瀾滄江及其支流侵蝕擴展而成。
衡山又稱南岳,是我國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衡山縣,衡山方圓800里,共有72峰,據說每座峰的峰名各有來歷,它對游人開放的游覽面積有85平方公里,它最南端的就是著名的回雁峰,古人一直認為南遷的大雁飛到回雁峰后就不再往南飛了;它的北端則是起始于長沙境內的岳麓山。由于氣候條件較其他四岳為好,處處是茂林修竹,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時放香,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因而又有“南岳獨秀”的美稱。清人魏源在<<衡岳吟>>中說:“恒山如行,岱(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惟有南岳獨如飛。”這是對衡山的贊美。
回雁峰位于衡陽市南區雁峰,為南岳72峰之首,海拔96.8米。相傳北雁南飛,至此歇翅停回,故名回雁峰。回雁峰之名來源有二:一曰北雁南飛越冬,至此氣暖,不再南飛而北歸;一曰山形似雁,張翼回翔。回雁峰海拔96.8米,山雖不高,因歷史名人的詩文以它為典故者甚多,文因景成,景借文傳,故名揚天下。
發源于廣西興安的湘江干流,自祁東歸陽鎮入境,依次流經祁東縣、衡南縣、常寧市、市區、衡陽縣、衡山縣和衡東縣,衡陽境內長226公里。衡陽境內流域面積在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湘江一級支流有舂陵水,蒸水,耒水、洣水。
雁峰區全年平均氣溫18.2℃,極端最低氣溫-1.3℃,極端最高氣溫為37.7℃,降水量明顯偏多,日照偏少,冬暖夏涼明顯,汛期多雨,雨季結束不明顯,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大陸東岸的亞熱帶地區,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夏季較熱,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這類氣候以我國東南部最為典型。其它地區,由于冬季也有相當數量的降水,冬夏干濕差別不大,因此被稱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歷史沿革
回雁峰是南岳第一峰,坐落于市區,相傳“北雁南飛,至此歇翅停回”,故市區又名雁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將原楚國南部分為黔中、長沙兩郡,長沙郡包括衡陽地域。
公元220年,孫吳于長沙郡東南設置湘東郡,郡治設在今酃縣;并于長沙郡西部設衡陽郡,郡治設在今湘鄉,下轄蒸陽(今衡陽縣)、重安(今衡南縣)、湘南、湘西(今衡山、衡東、南岳區)、湘鄉、益陽等縣。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以衡陽命名的郡。
公元589年,隋滅陳,改郡為州,廢湘東、衡陽郡,設衡州,將臨蒸改為衡陽縣,州城、縣城均在今江東岸。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衡陽縣。
2001年4月4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1]34號):撤銷衡陽市江東區、城南區、城北區、郊區,設立衡陽市珠暉區、雁峰區、石鼓區、蒸湘區。雁峰區轄原城南區的雁峰、白沙洲、黃茶嶺、天馬山、先鋒路5個街道和原郊區的湘江鄉(不含楊柳村)、岳屏鄉(不含聯合、岳屏、北塘3個村)以及衡南縣的文昌鄉。區人民政府駐湘江南路。
風土人情
衡陽群眾喜歡看戲、聽說唱,因而地方劇曲種類繁多,流傳也廣。主要有花鼓戲、湘劇、祁劇、地花鼓、木偶戲、皮影戲、鬼臉戲、漁鼓、絲弦、小調、蓮花劇、打連廂、打錢鞭、布圍戲、獨角戲以及瑤族談笑等。衡陽花鼓戲以小旦、小生、小丑“三小”見長,是群眾最喜歡的劇種之一。它起源于清順治年間,由原衡山的“采茶調”和衡陽的“車馬燈”等民間歌舞發展而成,因聲腔語言相近,流傳地方相通,故統稱“衡陽花鼓戲”。以后,逐步流入全省其他地區。1983年編修的《中國戲劇.湖南卷》中,將流行在湘南各地的花鼓戲統稱為“衡州花鼓戲”。湘劇屬湖南地方劇的一種,于三百年前由鄰近縣流入我市,因受地方方言的影響,逐步演變成為具有衡陽特色的衡陽湘劇。祁劇因發祥于祁東、祁陽(原屬一縣)而得名,明朝中葉由“弋陽腔”傳入祁東、祁陽,與本地民歌小調相結合,從而誕生了這一種新劇——祁劇。
這些戲曲中運用地方方言,有唱有做,配以樂器,親切動聽,妙趣橫生,很受群眾歡迎。花鼓戲《打鐵》曾被灌成唱片播放全國;湘劇《醉打山門》在1952年全國第一屆戲劇觀摩匯演中,主演獲一等獎,“一曲《醉打》,譽滿京華”!
衡陽湘劇,民間稱為“衡州班子”或“衡州大戲班子”,亦稱為“衡陽漢調”,是我省特色濃郁的地方大戲劇種之一。流行地區甚廣,涉及到整個湘南東部,包括衡陽市、郴州市和衡陽、衡山、衡東、耒陽、常寧、安仁、炎陵、茶陵、攸縣、永興、桂東、宜章、汝城、桂陽、郴縣等縣市,還曾流行于江西永新和廣東樂昌等地。
衡陽的戲劇演出活動歷史悠久。早在公元1274年,文天祥路經衡陽,為其時歌舞戲曲之盛所感,寫有《衡州上元記》,詳細記載了那年他所見到的正月十五,衡陽人民“為百戲之舞”的盛況。具體說到衡陽湘劇的源起,則傳說不一。有人說,是當時在衡陽經商的江西商人從家鄉邀來戲班演出,將衡陽湘劇最初演唱的高腔帶到了衡陽,一些出自弋陽諸腔的劇目,至今仍保留在衡陽湘劇的傳統劇目中。衡陽湘劇昆腔的傳入,有人說是源自桂端王府的昆腔班,1579年,明神宗第7子桂端王朱常瀛就藩衡陽,帶來了一個唱昆腔的戲班,在府中還建了一座戲臺,將昆腔傳入了衡陽。也有人說,在清咸豐年間,一些湖北漢班藝人來到衡陽,組班或搭班演出,給衡陽帶來許多皮簧腔劇目,再加上本省湘劇祁劇聲的融入,形成了衡陽湘劇的彈腔。
從目前衡陽湘劇的聲腔構成來看,正是包含了高腔,昆腔,彈腔三種主要聲腔。上述幾說也是從不同側面描述了衡陽湘劇源流的一脈。根據清人楊恩壽、王凱運在《坦園日記》和《湘綺樓日記》中的記載,他們在清咸豐、同治年間在衡陽看到的那些衡陽戲班演出的劇目,基本上顯示出了衡陽湘劇初步定型的劇種形態。
衡陽湘劇的傳統劇目十分豐富,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歷經衍變和消長,至今記錄在冊的仍有613出。從不同劇目所用的不同聲腔來劃分,有昆腔戲41個,高腔戲97個,高昆腔間唱戲47個,彈腔戲418個,雜腔小調戲10個。從劇目的長短來劃分,則有連臺本戲6個,整本戲113個,散折戲465個。
連臺本戲是多在酬神活動頻繁的秋冬之時連臺演出,每天演一本,演唱時用大鼓大鑼伴奏,因而又稱“大鼓戲”,主要有《目連傳》、《封神傳》、《岳飛傳》、《西游記》、《混元盒》等。
整本戲,或稱正本戲。每本演出時間多在5小時左右,故事內容獨立完整。著名的有五大本高昆混合演唱的劇目“青、紅、綠、白、黃”。青,即《青梅會》,表現劉備、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紅,即《紅梅閣》,演李慧娘的故事。綠,即《綠袍相》,演劉湛與徐月娘的故事。白,即《白兔記》,演劉智遠的故事。黃,即《黃金印》,演蘇秦六國封相的故事。另外,《天意圖》、《麒麟閣》、《古城會》、《衣帶詔》、《置田莊》、《雁門關》、《祭風臺》、《蓮花山》、《雙奇配》、《一捧雪》、《雙連帕》、《三節義》等,也是衡陽湘劇戲班必演的看家戲。
散折戲,或稱單折戲,為戲班常演的精彩折子戲。演出時間每折一小時左右。盛演不衰的散折戲主要有《醉打山門》、《打碑殺廟》、《昭君和番》、《佳期拷紅》、《游街墜馬》、《思凡》、《描容上京》、《八戒鬧莊》、《打鼓罵曹》、《楊滾教槍》、《罵府生祭》、《打龍棚》、《雁門提潘》、《高旺進表》、《攀良起解》等。
衡陽湘劇的音樂分為唱腔音樂和伴奏音樂兩部分,包括昆腔、高腔、彈腔、雜腔小調等四種聲腔和過場曲牌、 打擊樂曲。唱腔今以彈腔和高腔為主,尚保存一部分昆腔劇目。舞臺語言以衡州官話為基礎,結合中州韻規范而成。
衡陽湘劇的昆腔,格律同于昆曲,但咬字頗具地方特色,上聲字依湘南上聲字調高唱, 使唱腔悠揚清亮。傳統曲牌有“粗牌子”、“細牌子”之分,前者古樸粗獷,腔簡字多,演唱速度稍快,用嗩吶和笛子伴奏;后者細柔婉轉,腔繁字疏,演唱速度較慢, 以曲笛伴奏。
衡陽湘劇的高腔曲牌,可分為《駐云飛》、《四朝元》、《錦堂月》、《桂枝香》、《香羅帶》、《八聲甘州歌》、《鎖南枝》、《一枝花》、《駐馬聽》、 《漢腔》等類,分“腔”與“放流”兩個部分。腔尾由人聲幫腔,打擊樂伴奏;放流字多腔少,曲調為朗誦體,由鼓板擊拍。高腔由一個人清唱,眾人幫腔,不要音樂伴奏,地方特色十分濃郁。
衡陽湘劇的彈腔也分南、北路,地方特色十分濃郁。南路唱腔無行當之分,但各行當的演唱風格有所區別。北路生旦分腔,小生與旦行同,凈行與生行同。旦腔比生腔高五度。旋律低且深沉,聲調凄涼、哀苦。
衡陽湘劇現行的腳色行當分為生、花、旦三大行。其中生行又分老生、正生、小生,花行又分大花、二花、三花(即丑),旦行又分正旦、老旦、小旦,共九個行當故稱“九人頭”。老生偏重靠把戲和拐杖戲。靠把戲多扮演年高位重人物, 重功架氣度,以扎靠和把子功見長;拐杖戲表現年老體衰、老態龍鐘的人物,戴白胡子,拄拐杖,唱做并兼,尤重白口。正生戲路較廣,偏重唱功做功。小生行多扮演儒生及青年文官武將等人物,演唱時本嗓和假嗓交替運用,唱,做,念、打,缺一不可。大花行多扮演忠臣良將、草莽英雄、0臣、小人,唱念運用霸音、虎音、炸音。二花行多飾演性格豪爽、勇猛、憨直、機趣或兇殘的人物,重武功身法,以配戲為主。三花行道白以衡陽方言為主,還有蘇白、山西白、京白和湖北話等多種地方語言。正旦多扮演貞婦、烈女, 表演端莊穩重,小旦戲路較寬,角色身份、年齡不一,要求唱、做、念、打俱全。老旦以配戲為主,角色有貧富之分。這些行當雖然嚴謹規范,但歷代的衡陽湘劇藝術家,卻可以利用行當的表演程式,表現不同人物的情感,刻劃不同人物的個性。
衡陽湘劇的表演藝術主要有三種表演風格。一是昆腔戲動作細膩、舞蹈性強的風格。二是高腔戲動作古樸,泥土氣息濃,唱、念多的風格。三是彈腔戲動作規范化程度高,多用程式、大段板式變化的唱腔或整段念白手段刻劃人物的風格。
衡陽湘劇藝人在新中國建立之前,社會地位卑微,生活貧苦。1949年,僅存零散戲班5個,藝人不足200,演出日見蕭條,衡陽湘劇藝術瀕臨絕境。新中國建立之后,衡陽湘劇藝術有了較快的發展,在政府的支持下,組建了一批專業劇團和民間職業劇團,培養了一批學有所長的演員、樂師,充實劇團演出陣營,整理、改編、 創作了許多優秀傳統劇目和現代戲、歷史故事戲。其中《醉打山門》被評為湖南省和中南區的優秀劇目,進京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 《雁門提潘》和《蘆花蕩》兩劇,也曾到北京匯報演出。譚保成、譚松月、譚貴昌、羅金城、王桂枝等一批藝術家,受到黨和政府的獎勵,衡陽湘劇這一古老的劇種,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正煥發出新的青春風采。
經濟概況
雁峰區內交通發達,通訊快捷。湘桂鐵路,衡棗高速公路,西外環線貫穿其間,湘江依區而行,水運暢通,城區道路縱橫交錯。程控電話可直撥世界各地,國際國內圖文傳真方便迅捷。分布在境內的國、省、市大型工業企業基礎雄厚,是全市的機械、化工、紡織、醫藥等工業生產的重要基地。
雁峰區商貿、金融、服務業繁榮。中山南路店鋪林立,商品琳瑯滿目,人流如潮,已成為全國文明的繁華商業街;先鋒路電腦一條街充滿著E時代的氣息;環城南路飲食街處處體現出中華美食文化。區內的工、農集貿市場已成為全市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區內擁有全市最高檔的賓館、商廈,金融機構星羅棋布。
區內農村經濟活躍,農業資源豐富,全區林地面積2.6萬畝,森林覆蓋率20%。適宜的氣候, 優越的自然條件為發展高效農業提供了基礎。
行政區劃
Yanfeng Qu
430406
421001
湘江南路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雁峰區轄5個街道、1個鎮、1個鄉。
先鋒街道
轄:沿江南路、中山南路、光輝、左家臺、愛民路、先鋒、黃青巷7個社區居委會。
雁峰街道
轄:打線坪、接龍村、余德塘、雨花亭、巷蔭嶺、雁峰路、厲家沖、新家村、當家村9個社區居委會;岳東村委會。
天馬山街道
轄:岳屏、洪家塘、蘇眼井、勝利山、天馬山、榮譽路口6個社區居委會。
黃茶嶺街道
轄:黃茶嶺、珠江橋、茶葉塘、營盤村、衡常村、黃 茶路、小塘村、雷公塘、丁家牌樓9個社區居委會;紅旗村委會。
白沙洲街道
轄:新礦村、銅橋港、園林、歐水嶺、紡織新村、聯盟山、白沙洲、白竹皂、塑田村、金龍村10個社區居委會。
岳屏鎮
轄:三0一、芝麻塘2個居委會;文昌、斯林、山田寺、復龍、公益、東風、水東、前進、金橋、興隆、隆橋11個村委會;岳屏農場、躍進農場。
湘江鄉
轄:東洲、湘江、五星、高興、茶園、奇峰、茅葉、長塘、白沙9個村委會。
湘江農場
轄:農業村委會。
全國與雁峰區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