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黃山市黟縣美溪鄉美坑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41023201 | 身份證前6位:341023 |
長途區號:0559 | 郵政編碼:242700 |
隸屬政區:美溪鄉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皖J | |
美坑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美坑村建于唐宣宗大中八年(854)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屬皖南革命老區之一,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美溪口革命烈士墓就座落在該村。美坑村有6個村民小組,246戶,總人口951人,耕地面積1279畝,水田面積 876畝,旱地178畝,山林面積14442畝,主要農作物為水稻,還有就是就是一些茶葉和蠶桑等經濟作物,200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5000余元左右。現有黨員37名,(女黨員7名,男黨員30名)柯村鄉穿村而過。
美溪廣生堂,坐落在黟縣美溪鄉美坑村,占地面積(門面寬9.8 X 23.3)228.34平方米,建筑分前后廳,為三進間磚木結構。前廳上置天井式密閉穹頂,四緣設有回廊、美人靠;下為藥鋪柜臺。后廳為居家休閑用的客廳和書房。房東李壬畢,世代書香,其父李繼松, 號茂軒,一生行醫,且廣濟好施。凡鄉間貧民求醫問藥,皆分文不取,至今在四鄉百姓中仍留有口碑。
李壬畢的父親李繼松,在過去的戰爭年代,和母親林淑蓮多次掩護、支援過我黨我軍的領導同志,曾為楊明、劉奎等領導的地下黨游擊隊送米、油、藥品、布匹、大紅馬,為部隊傷病員療傷治病等,解放后尚保存有當時游擊隊頒發的“立功證”,并由國家民政部門授予“堡壘戶”稱號。
1935年秋,柯村-后的一個夜晚,蘇維埃主席寧春生和寧月生來到“廣生堂”,林淑蓮熱情地為他倆起灶做飯,打洗臉水,并拿出自己男人的衣服給他倆換。飯后,每人送了30塊銀元,而后趁著夜色未退,護送他倆從洪星湘口轉祁門方向去了。
1944年深秋,太平小河里地方有一位青年(是隨劉奎新四軍來美溪的),在遭到-匪兵槍擊后,躲在美溪村西花塘塢。一天,李繼松愛人林淑蓮去那里鋤蠶豆草,偶然從水溝里發現他。她問明情況后,于夜間引入家中,囑男人為他清洗傷口,敷藥包扎,當時那青年右臂上的傷口已潰瘍,生蛆。接著用雞蛋炒飯給他吃了,并送他5枚銀元上路。
1947年6月的一天,新四軍劉奎、楊明等四人住在“廣生堂”。夜里,村口突然出現-保安團的隊伍,隨之崗哨遍布,全村-。劉、楊決定連晚轉移。凌晨兩點,李繼松吩咐林淑蓮打開后門,領著他們越過菜園地,悄悄地下了村邊的小河,沿著河床趟水摸黑走了2公里多路出村,而后從朗坑折向橫塘過鹽卡河,從一條山道取捷徑插往祁門。望著同志們安全脫險的背影走遠了,才帶著一身潮濕和倦意歸來。事后,林老太太說:“當時要是漏出一點風聲,整個村、整個游擊隊就沒有了。”她以勇敢和機智,一次又一次地掩護、接送我黨我軍的干部戰士,從未失誤過。
1946年農歷6月,劉奎、楊明同志率領的沿江支隊分別駐在宏潭的五溪山,美溪的十二塢、打古嶺一帶。時值盛夏,暑氣難當,部隊多有染疫。當時,應部隊邀請,李繼松與她的愛人林淑蓮一道多次于夜間輾轉營地為傷病員治病療傷,同時還接濟部隊蔬菜如干筍、干腌菜、辣椒粉、蘿卜絲等。解放戰爭的四年里,她支援了游擊隊100匹布,100雙襪,100公斤咸鹽,1200公斤菜油,1000萬元紙幣,并送給劉奎同志一匹大紅馬。直到“文革”前,她還保存著當時游擊隊發的立功證。
解放后,“廣生堂”藥號易名為“美溪藥店”。男老仍坐店行醫,后因工作需要,調往柯村鄉人民醫院當醫生。1962年因病去世,享年69歲。1985年民政部門授予他們家“堡壘戶”的光榮稱號,并定期發給生活優撫費,直到1992年林老太太終老,享年90歲。他們的兩個兒子解放后,一個就讀北京大學法學系,一個就讀安徽醫學院,畢業后都參加了工作,如今兒孫滿堂,家道安康,日子過得十分美滿幸福。
全國與美坑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