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孫嶺村位于千嶺鄉南,向義公路末端,東隔小賽湖與汪嶺村相望,西臨龍湖,北與青龍村為鄰,南與義鄉村接壤,南北狹長地帶呈“生姜壘”狀。轄17個村民小組,493戶,1943人,耕地面積1235畝,地域范圍2.25平方公里,駐地孫家嶺,距鄉政府10公里。
解放初,孫嶺設鄉,1958年與義鄉社合并為營。1961年與義鄉分開,名為孫嶺大隊。1984年改大隊為村。全村屬丘陵地區,居民以農業為主,少量漁業。1987~1993年主產優秀白蠟晾曬煙。當地人多地少,勞力豐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剩余勞力外出務工經商且逐年向城鎮轉移,經濟發展較快。
全村1987年居民住戶通電,2000年國家投資農網改造更新,建變電臺2座,共80千伏安;自建小型農用電力灌溉站11處,共116.5千瓦。
1998~1999年水災,內澇超歷史,孫嶺與義鄉交界處“三關塘”陸路交通中斷3個月。當年開倉借糧172500公斤;居民住房開始低房高遷,移民建鎮點2處,建筑面積達2400平方米。2000~2003年平均每年有7%的居民由土磚瓦房高遷新建成鋼混結構樓房。2002年村部危房改造為樓房。黑白、彩電入戶99%,閉路電視2003年全面開通。70%居民生活已飲用衛生水。
有個體經商經銷點8處,村級衛生所1個,獸醫專業人員2人,有小學1所。
1994年計稅面積1236畝,2000年稅改費計稅面積調整為1235畝。
村境內的橫路洲、毛于畈和蔣家莊占地面積1200畝,可耕種面積主產水稻。2001年,由宿松縣長江實業有限公司桂金德承包退耕還林。
西湖圩面積40畝,當地村民與村承包耕種,大壩外圩1200畝,由千嶺鄉政府與匯口鎮政府續簽10年合同,即自2003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止,所有權歸村。
黃雀畈耕地面積200畝,1997年鄉政府開發黃雀畈協議為:所有權歸村組不變,經營權歸鄉,按畝分紅。
村內有一古廟——“龍王畝”。
全村共50名正式黨員,其中男性46人,女性4人。1985~2004年共發展新黨員11名,其中女性2名。
2000年縣委組織部授予孫嶺村支部為“五個好”村黨支部。
2004年5月,由青龍、孫嶺、義鄉村合并為孫嶺村,駐地孫家嶺。
[青龍村]位于向義公路西側,東至小賽湖畔,西臨龍湖之濱,北與尹屋、汪嶺村接壤,南與孫嶺村為鄰,呈橢圓狀,面積2.16平方公里。村部設在林場,距鄉政府8.5公里。境內有宿松十景之一的浮笠洲、鐵門閂臥牛山(鐵鎖鏈耕牛)等景點,F有人口1491人,共365戶,分布在6個自然村莊,12個村民小組。共有耕地面積1306畝,其中水田360畝、旱地946畝;山場面積600余畝,其中林場面積200余畝。
青龍村的前身為青龍大隊,因村內有青龍嘴而得名。建村以來,1962~1963年、1965~1970年,曾與尹屋村兩次合并,時稱永紅大隊。1970年以后,與尹屋村分開,成立青龍大隊。村有青龍小學1所,校址在石家大屋,衛生室1所。1980年實行責任制,從那時起,區域劃分一直延續至2004年5月。
青龍村屬丘陵地區,黃土地,土地貧瘠。中間高、兩邊低,水利條件差,東西臨湖,易澇易旱。農民“農”、“漁”兼業,“農”產水稻、棉花、油菜、花生、紅芋、小麥等,“漁”以捕撈為主。1987~1991年還栽過白蠟煙葉。人多地少,勞動力資源豐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剩余勞力除少數在家搞養殖辦企業外,其余都以外出務工經商為業。
現在村民住宅有兩層樓房140多幢,程控電話120多部,手機200多部,摩托車50多部,電視普及率100%,其中彩電戶占80%,還有許多人家購買了冰箱、洗衣機等高檔電器,F在村里有醫療衛生室3所,農用運輸車6部,客運三輪車15部,客運出租車6部,小型運貨車5部。全村適齡兒童的入學率達100%,初中普及率達98%,還有大部分青年上了高中,每年至少有3~4人考入到大、中專院校。
2004年5月,青龍村與義鄉、孫嶺村合并為孫嶺村。
[義鄉村]位于千嶺鄉最南端,俗名義鄉嘴,三面環水,一面著陸,面積2.31平方公里,轄18個村民小組,現有542戶,2154人口,1140畝耕地,其中水田490畝、旱地650畝。歷來以種植業為主、兼營漁業。主產油菜籽、小麥、稻谷、棉花等。水產品有魚、蝦、貝、蟹等。解放前,幾乎年年 上旱下澇,有種無收,群眾生活十分困難。當時有首民謠:“義鄉義鄉,象塊生姜,易旱易澇,十年九荒!苯夥藕,興修了水利,挑筑了圩堤,基本上解決了旱澇保收問題。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義鄉人民遵照黨的改革開放、強國富民政策,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奮發圖強,使各項事業迅猛發展,群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如今,很多農戶購買了運輸、農用、客運等各種車輛,家家戶戶使用電燈、電話,村內居民樓房年年增加,摩托車、彩電進入了大多數百姓家。
2004年5月,與青龍、孫嶺村合并為孫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