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劉家村位于關山鎮南5公里處,下轄劉家、和平兩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村委會設在劉家村。該村建于清朝光緒年間。民國時期屬關山鎮第三保。解放后歸關山區粟邑鄉。1958年屬相橋公社康橋管區。1961年屬康橋公社,名為劉家大隊。1984年康橋設鄉后改名為劉家村。1987年8月1日起隨康橋鄉劃歸西安市閻良區。2002年又隨康橋鎮并入關山鎮至今。
該村域內地勢平坦,處東方紅灌區,水利條件優越。轄區內有康相公路、關油公路、振關公路過境,交通十分便利。村民以種植糧食、蔬菜,養殖奶牛、奶羊,進城務工為主。全村有耕地2582畝,476戶,1907人,大小商店20家、診所1家。2009年參加新型合作醫療1892人,占全村人口的99%。
一、村組概述
(一)劉家村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山東省高密、昌邑縣的難民遷徙到此,看到這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地多人少、環境優美、氣候宜人,便選擇這塊風水寶地建村。因村子在安家村旁,遂稱“安家莊子”。后因劉姓人來得早且為頭人,遂改名為劉家村。
該村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00米,由東西馬路把村子分為南北兩塊,共有十二條巷道。清末建有城池,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城門上修有城樓供更夫居住。城墻高八米,分上下兩層,底層高四米寬四米,上面一層靠底層外側,高四米,寬二米,每隔十米遠有一炮眼,內側二米可以行人,城外有二米深的城壕。村中有用土夯成的崗樓一個,高十二米,為三層結構,底層存放東西,中層供人休息,上層四面有八個窗口,可以瞭望村內和田野。解放后社會治安好轉,城墻被拆除。該村有劉、張、胡、郭、王等三十多個姓氏。全村劃為4個村民小組,村民以種植、養殖、外出打工為主要經濟收入。1949年有697人,2010年有1708人,耕地面積2225畝。轄區內渠道縱橫,有機井60多眼,農田灌溉非常方便。寬敞明亮的磚木房、平房、樓房已經替代了過去的低矮草房。大小巷的道路全部硬化,出行十分方便。該村有日用百貨商店16家,農藥、種子經銷店4家,農用車、電動車經銷店2家,農用機械20多輛,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村中有衛生所一個,防疫小病不出村。全村吃上了干凈衛生的自來水。
(二)和平村
該村位于劉家村東二公里處,現有273人,耕地面積357畝。這里原是劉家村的耕地,因離村較遠,為了種地方便,1963年劉家村東、中、西三個隊的部分村民遷此建村,取和諧平安之意,故得名和平村。姓氏有宋、胡、王、劉等十多個。該村南與相橋寬容村為鄰,北與關山鎮察理村接壤,東與南樊村連畔?厥破教梗寥婪飾鄭┨鎘星喔齲直閿詬鰲9賾凸反┐宥煌ū憷4迕褚災種病⒀澄鰲=改甏迕癜炱鵒搜Τ?家、養豬廠4家、商店兩家、樓板廠1家、電焊修理兩家、糧食加工廠1家,通過發展多種經營,群眾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二、本村人物
劉殿英 人稱劉客頭,生卒不詳,系劉家村山東移民。相傳清光緒年間,劉公繼承發揚了山東人民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帶領群眾重建家園。他白天在地里觀望,早晚走遍全村,督促人們早起晚睡,搞好生產。在他的帶領下,村民白天種地,晚上磨豆腐、織布、紡線,辛勤勞作。生活逐漸富裕起來后,劉公又帶領群眾修建城墻,組織民團日夜巡邏,防匪防盜,維護社會治安,使村民過上了安定的生活。劉公不識字沒有文化,但他目光遠大,重視發展教育,帶領群眾辦起了劉家村小學。劉公為人正直,辦事公道,敢于-黑惡勢力,敢于和壞人壞事作斗爭。有次-軍隊要在村里駐扎,竟被他帶領群眾趕了出去。一百多年來,劉公一直受到群眾的好評和尊敬,方圓幾個村的百姓曾聯合贈匾一塊,-“公正可風”。
王美彥 1925年出生在劉家村一農戶家庭。自小聰明好學。1942年畢業于建國中學。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 黨,積極宣傳黨的政策,開展地下工作,為家鄉的解放做出重要貢獻。1949年,在西安市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學校學習,九月進駐蘭州,擔任三大隊三中隊隊長。1954年后,在西安市總后勤西北軍需管理局任多種職務。幾十年間,工作認真負責,從未出現過差錯;生活艱苦樸素,從不浪費國家一分錢;遵守黨紀國法,從不沾公家便宜;嚴以律己,以身作則,保持了良好的道德風尚。1980年離休回鄉,為辦學修路慷慨解囊,踴躍捐款,頗受群眾尊敬。
三、文物古跡
【安家城】 該村西北300米處有原安家城舊址,面積約為100畝地。據傳,當時該村人氣興旺,生產發達,經濟繁榮,人們為躲避戰亂,挖有多處地道,地道內存有糧食和生活用品,可供急時居住。該村同治年間毀于兵燹。
【古墓】 村北200米處原有古墓一座,占地約一畝,墓主及年代不詳,人稱石馬墳。界內有供桌、石羊、石馬數十件,石桌上刻有花紋和鳥獸,石羊活靈活現,石馬昂首遠望。1958年為了耕種方便平毀古墓,石刻被埋于地下。
四、教育簡史
劉家村于1927年在村內建起一所小學,當時有學生40多名、教師3名。上世紀六十年代有學生130多名、教師5名。1971年,學校遷至村東三百米處,坐南面北,占地十余畝。上世紀九十年代,有學生360多名、教師20名。2009年9月該校分別并入南樊小學和粟邑小學,學生上學有專車接送。
五、特色介紹
【蔬菜】 劉家村人有種植蔬菜的習慣,從春季的青菜,夏季的西紅柿到冬季的大白菜,品種多,面積大,既滿足了周圍群眾的需求,又銷往甘肅、內蒙、四川等地。近幾年,建起了大棚,種上了反季節蔬菜,有效地調節了淡旺季,使淡季不淡,全年都能吃上新鮮翠嫩的蔬菜,不但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而且增加了村民的經濟收入。
【大紅桃】 該村村民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種山東佛桃,后更新為大紅桃,面積有120多畝。特別是7月份成熟的大紅桃,以個大、色艷、肉綿、味甜,招來了遠方的客商,河南、湖南客商每天都拉走七八汽車。同時大紅桃在閻良市場上也很暢銷。
【群眾文化】 劉家群眾熱愛文化生活,重視娛樂,過去就有扭秧歌演小戲的習慣。在農閑時圍坐一起唱幾曲小戲,扭扭秧歌,不但解除了疲勞而且帶來了歡樂,熱鬧非凡。解放后成立了業余文藝隊,每到冬季、春節都要搭起舞臺,把秦腔、眉戶演上幾天。有時還到外村演出,并邀請別村的文藝隊來村交流演出,既活躍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又增添了節日的氣氛。現在每逢周五自樂班都要歡聚一堂,自娛自樂。每逢喜事,兩支秧歌隊競相演出,扇子舞成了花朵,豬八戒、小毛驢詼諧風趣,孩子們歡笑聲不斷,觀眾高度贊賞。秧歌隊2009年還在閻良秧歌大賽中榮獲三等獎。鑼鼓隊龍騰虎躍,鼓聲、鐃聲、鑼聲交匯一起,鏗鏘有力,威武雄壯,直沖云霄,充分展示了新時代劉家村民的喜悅心情。
全國與劉家村同名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