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戴家村位于閻關公路東段,關山鎮西北2.5公里處的荊塬之上。下轄戴家、東菩閣劉兩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村委會設在戴家村。1949年有人口430多人。現有耕地3830畝,村民502戶, 2018人。有小學1所、商鋪10余家、診所兩個、企業10余家。
該村北鄰富平縣界,北有西韓、東有西延兩條鐵路,閻關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
本村明清時隸屬西安府臨潼縣永豐鄉任村里,民國時期歸屬臨潼縣關山鎮管轄,建國初至1956年3月,屬臨潼縣第八區第六鄉(鄉政府駐戴家)。1956年3月至1958年9月屬康橋鄉。1958年9月至1959年春,屬相橋公社全豐管區。1959年撤全豐管區后該村劃為康橋管區,時與長山村同屬七星大隊。1961年1月,康橋管區改為康橋公社。1964年下半年從七星大隊分出,成立戴家大隊,將本村200畝土地劃給長山村。1984年3月,公社更名為鄉,大隊更名為村民委員會。1997年,康橋撤鄉建鎮。2002年隨康橋鎮并入關山鎮,從此本村歸關山鎮管轄。
本村地勢雖然平坦,但建國前水利失修,干旱是對農民的最大危害。1969年,本村納入東方紅灌區,從此渠井雙保險,旱地變水田。這里不僅成了糧棉主要產區,而且成了西甜瓜種植、科研、交易的重要基地,農民年均增收150多萬元,經濟快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
一、村組概述
(一)戴家村
戴家自然村轄5個村民小組,1949年有400多口人,F有村民428戶, 1743人,耕地面積3317畝。
該村萬歷年間叫“枝殿村”,清康熙年間叫“永盛堡”,乾隆年間始叫“戴家堡”。有現存的朝武當山建立八宮一觀一廟碑石、東西城門的石匾額和《臨潼縣志》可證。
據傳,明洪武年間,-戴寬、戴正弟兄二人遷居于此,繁衍生息,漸成大戶,村以姓而名。村址在本村與東菩閣劉之間的一片高地之上。
該村過去有城,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城高約二丈,底寬7-8尺,城池東西百丈余,南北約六七十丈。有東、西、南城門三洞,東西城樓土筑磚砌,上下兩層,高約三丈五尺。門上有石匾額,西門上鐫有“永盛堡”三個大字,落款為“大清康熙十六年四月初九”。東城樓為“朝陽門”三字。南城樓土筑一層,規模不大。城內有更道四條,村中央有塊寬闊的“社火”場地。城池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拆毀,尚存兩塊石匾額和散落的城磚。
城外西南百米處,有戴姓祖塋,占地二畝,墳墓按戴氏六門,由西而東,排列有序。有石碑一通,1954年修葦子河渠時,連同其它石料,被拉去砌了涵洞。
據傳,戴、臧兩姓同村而居,從建國前廟宇碑石捐款人的姓名可鑒。臧姓人后遷居關山鎮坡李村。
本村絕大部分人姓戴,另有趙、史、梅、李四姓,都是清末和民國時期由外地遷入的。趙姓來自關山蘇趙村;史姓來自富平留古鄉漥里褚;梅姓來自河南省梅家河;李姓來自藍田華胥鎮。
戴姓原有家譜,輩分按“應、逢、志、萬、錫、英、法、德、美、俄”排列,“應”上無考,“俄”下無續。
本村過去有“老虎戴家”之美稱。究其原因,一是村子大,而且戴姓多;二是有二百多人的社火隊,歷史悠久,氣勢大,內容多,活動范圍廣;三是有支名揚鄉里的工匠隊伍,人數多,技術精湛,曾承攬過附近多處重要工程的修建,包打過蒲城興鎮城堡等。關山耬聞名渭北,實為本村戴錫儉打造;四是清末和民國時期本村有四人五任主政關山,分別任總聯頭、民團團長、聯保主任、鎮長之職。有此四點,難怪人如此稱贊。
(二)東菩閣劉村
該村位于關山鎮戴家村西北二里許,北、西皆與富平縣毗鄰,因村東南角古有一菩薩閣而得名。據傳原名叫“枝殿孫家”,后因劉姓人入住,漸成大戶,遂以劉姓為村名。歷史上和戴家村隸屬相同。1949年有村民10余戶,人口五六十人。村子原有土城,且有東西兩個城門。東城樓二層,有石門額,上鐫“里仁為美”四字,西城樓一層。
該村原有孫、劉、李三姓人家,孫姓為老戶,劉姓清末遷自渭南市臨渭區官底鎮華佛村,李姓由關山西王村遷入。
全村現有耕地513畝, 270人,種植甜瓜310畝。該村地下水源豐富,再加東方紅渠水,旱澇可保豐收。
二、本村人物
戴逢平(1867~1923)又名殿元,字捷三,戴家村人。先生兄弟五人,公其三也。1882年從學于蒲城何葆書先生,數年后棄儒習武,并中武庠。在關山鎮開設“義和昌”,因其重義氣,威望高,數年后被全鎮紳商推舉為本鎮總聯頭。
1900年,當地饑饉,臨潼縣令黃肇宏委戴捷三為臨潼渭北諸鎮賑務總紳。他調查戶口,公平辦理賑務,救活了不少人。事竣,被授予千總銜,并贈“捍衛閭里”匾額。辛亥之變后,他在當地首先倡辦民團,為一方之保障。當時蒲城某俠,率領數百人盤踞鎮城北鄉某村,意欲侵犯關山。他聽說后,只身獨往,曉其以大義,群雄咸服,即率隊西往。民國初年,地方部分刀客打家劫舍,百姓深受其害。他與本地名紳郭自興先生動員組織鄉勇二百多人,借關山逢集之日,捕殺四名匪首,社會治安為之而寧。
他樂善好施,經常周恤往來關山的窮人。族有婚嫁喪葬貧而不能為者,亦解囊補助,毫無吝情,亦無德色。他德高望重,鄉里有爭訟者,不用到縣衙,就請他調解。臨潼縣知事每遇見河北諸鎮鄉民爭訟事,常委他處理。公處理事情均能使雙方允服。
戴志范(1888~1971)捷三長子。少時聰穎,捷三對其要求甚嚴,后考入西安府中學。1911年,西安辛亥反正后,志范投筆從戎,繼又為省財政廳糧務科科員。1913年——1916年在北京政法專門學校政治經濟科學習。畢業后回陜,即投入警備六營。1917年,又投陜西陸軍步兵二團。1918年參加陜西靖-,受胡景翼委派,在三原后方督辦糧秣。1919年任陜西同官縣(今銅川)知事。后來又任靖-四路司令部(胡景翼部)副官。1922年,直奉戰事起,隨胡景翼出關,襄贊戎務。1924年胡景翼聯合馮玉祥、孫岳發動“北京政變”,后胡景翼主政河南,志范一直未離其左右。1925年,胡景翼病逝后,岳西峰繼任國民二軍軍長。后岳西峰兵敗,志范返回故里,曾出任渭南縣佐駐渭南固市鎮。未幾,農運蜂起,社會動蕩,遂辭官歸里。居鄉期間常與人談經論道,關心地方教育,頗有威望。1971年病逝。
戴萬鎰(1901~1990)戴家村人,行伍出身,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一直跟隨李虎臣將軍,轉戰陜西、河南、湖北等省,由于作戰勇敢,屢立戰功,由普通一兵升至團長。尤其在1926年西安守城過程中,鎮守西安城西北角,他佯裝賣城投降,待敵一部前來接洽時,重創敵人,鼓舞了軍民斗志,遂由連長升為營長,并記大功一次。他的事跡建國前曾被人編為評書到處傳唱。改革開放年代,他熱愛黨和政府,遵法守紀,曾參加閻良政協康橋學習組,參政議政,在群眾中口碑很好。
戴英寬(1907~1942)戴家村人,革命烈士。1936年參加紅軍,后任八路軍某部三團隊長。1942年在陜西富縣與-軍作戰中英勇犧牲。
戴英韌,又名青石,生于1945年2月,戴家村人。初中文化程度,曾任閻良區人大代表、常委和工商聯副會長。思想開放有魄力,在當地率先辦企業,為廣大群眾帶了好頭,為群眾發家致富闖出了新路子。他培養出的建筑技術人才不下二三百人。他富而不忘鄉親,積極捐資辦學修路擊,資助貧困學生。他奉母至孝,在群眾中影響很好。
劉福祿(1923~1995)戴家村東菩閣劉人。1936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參加八年抗日戰爭?箲饎倮,落戶于河北省易縣梁新莊。粉碎“-”后,在京參加老紅軍會議,受到當時國家領導人-主席接見。
劉保印 戴家村人,0黨員,生于1949年8月。原康橋鎮政府干部。西安市第九屆人大代表,臨潼縣第十屆人大代表。因在農田開發和閻良區飲水工程建設中成績卓著,1996年被評為西安市水利系統先進個人。1998年被評為西安市旱澇保收田建設先進個人。2000年被評為西安市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先進個人。1996年被西安市政府授予勞動模范稱號。
三、文物古跡
【朝武當山碑】 上刻“建立八宮一觀一廟碑記”。因年代久遠,碑文漫漶不清,大意為記述當地村民朝武當山一事。下款為“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三月十日”、“西安府臨潼縣永豐鄉任村里枝殿村”。 碑高185公分,寬70公分,厚22公分,無碑座。
【戴家城門門額】 西門門額為“永盛堡”,落款為“大清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初九”,東門門額為“朝陽門”三字。
【《清授盡先拔千總銜邑武庠生戴公捷三三周懿行序》掛屏抄文】 由戴萬科1980年抄錄保存,原屏12幅紅底黑字。前陜西都府督辦河南軍務公署一等秘書陳鴻基撰書。
四、教育簡史
清朝和民國初本村曾有私塾兩家。上世紀三十年代,占用本村戴志義的私宅辦起了小學堂。1940年拆掉老爺廟,用其材料,再添建較正規的教室一座,二門八窗,采光很好。又建中山式校門和茶水室、會客室三間。1965年,因為學生驟增,將學校遷往城北現址,占地6畝。1968年秋季,辦起了七年制學校,又向西向北擴大6畝,自此學校占地共12畝。
1949年有老師1人、學生20多人。建國初學生增到70多人,有教師3人。七年制時,人數最多,10個教學班,有教師19人。1973年撤初中班,恢復小學建制至今。現有教學班7個,學生170多名,教學樓兩座,電教室一個。
建國前,本村上過初中的不過六七人,上過完小的女孩子只有兩人,上過大學的只有戴志范一人。戴家村人熱愛教育蔚然成風,全村擔任過教師的有三十人之多,并出現了三弟兄和一家五人從教的教育之家。最近幾年,每年都有十多人考上大學。
五、特色介紹
【西甜瓜】 西甜瓜是戴家村的特色經濟和龍頭產業。甜瓜甜脆、香醇、皮厚,便于裝載和長途運輸,很受客商歡迎,銷往全國各地。西北農林大學在此建有西甜瓜種植、科研示范基地,引導農民種瓜致富,每年可使該村農民增收150萬元。村南閻關路段已形成龐大的貿易市場,甜瓜成熟季節,招引外商近百戶,車水馬龍,一片繁忙景象。
【戴家竹馬】 戴家竹馬,聞名百里。久有“崔家獅子塬李的龍,戴家竹馬跑得紅”的美譽。一是因為歷史悠久,起源于明代,發展于清代,興盛于民國和現在。二是人員多,規模大,每逢演出,竹馬16匹,每匹3人,加上燈光、煙火、鑼鼓隊和勤雜人員,不下百余人,這在方圓百里絕無僅有。三是花樣多,如“跑四門”、“扭門卷”、“單辮蒜”、“雙辮蒜”、“里樂城”、“外樂城”、“線板子”、“龍擺尾”、“緊卷席”等,不下二十種。線路圖經戴英韌繪制并保存至今。四是活動范圍廣。建國前,每遇風調雨順的年月,除在本村演出外,還應邀在周邊的地區演出。建國后曾在粟邑為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傷病員進行慰問演出。多次參加臨潼縣、閻良區和鄉鎮的慶典演出,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全國與戴家村同名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