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東鳳鎮黃厝尾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445103109 | 身份證前6位:445103 |
長途區號:0768 | 郵政編碼:521000 |
隸屬政區:東鳳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粵U | |
黃厝尾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黃厝尾村
黃厝尾村位于東鳳鎮東南方,南鄰王厝隴村、堤邊村,北鄰儒士村、溝邊村,距鎮政府五公里。東有省道護堤公路、西有鎮道東梅路、北有龍堤路從村中穿過,交通運輸便利。2013年全村有454戶,2201人,耕地四百五十畝(水田266畝,旱園184畝),果園308畝,魚池49畝。
黃厝尾村創鄉于宋末,最先是黃氏0來此落戶定居,明朝初年鰲頭陳氏派系五世陳德安之孫(七世)居于此,隨后又有楊姓遷來,現陳姓為多。因黃氏先入居,村名故稱黃厝尾(美),又因地形似仙人,也稱仙塘鄉,但習慣上還是稱黃厝尾(美),沿用至今。
黃厝尾村是鰲頭十八鄉之一,向來屬南桂都——東鳳鎮,民國19年(1930年)為下桂鄉所轄,1940年日偽時屬南桂區鰲頭聯鄉,1946年與儒士、溝邊合稱南桂鄉第十六保,1952年與下張合稱下張鄉,1956年并入鯤江鄉,1961年建立黃厝尾大隊,1983年改稱鄉人民政府,1987年改設村民委員會,1991年改設管理區辦事處,1998年又改設村委會。
黃厝尾村是潮汕平原水稻高產片之一,在全國各地享有盛名,也受外國專家矚目。建國以來,經過土地改革、走集體化道路,大大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在上級技術部門的幫助下,實行科學種田,發掘土地潛力,糧食作物產量逐年提高。至1964年糧食產量“雙跨綱”,與內畔等七個單位榮獲省人民政府頒發獎狀。至1982年該村水稻畝產達2855斤。中央和省有關單位領導多次前來指導、檢查、驗收、參觀。1965年至1980年先后有中南局書記方方同志、省委領導-、王首道、吳南生、鄔瑜等同志前來視察、檢查工作,還有印度專家前來考察,越南水利專家、外貿部長率團前來參觀。
在科學種田奪高產過程中,該村涌現了許多優秀模范人物和干部。陳林千同志是潮安縣政協一至二屆委員,積極培良種甘茨苗和其他種苗,于1960年到北京參加國慶典禮;陳玩為同志是村農業社主任、大隊黨支部書記,先后于本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任省、縣、公社黨委委員、革委委員、貿協會常委、副主任等非脫產職務,出席省-和省“人大”會議共四次,1978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五屆委員。陳仰國同志是該村原黨支部書記,曾任東鳳鎮人民政府副鎮長。曾于1979年出席北京國務院嘉獎會議,于1982年當選為廣東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又先后于1976年受到省科技大會嘉獎;1979年受到國務院嘉獎。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村的產業結構逐步從農業為主調整為農、工、商相結合,農業以水稻種植為主,工業主要有制鞋、鞋跟加工、不銹鋼等,還有部分村民從事商業、種養業等。村民收入不斷提高,至2013年,人平收入達到8000多元。村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自1985年至2013年期間,全鄉新建房屋2000多間,基建面積42350平方米。
村的教育事業也有很大發展。1958年借用私人住房辦學,初辦初小,后到完全小學,1968年增設初中班(后并入王厝隴聯中)。1983年鄉投資6萬元,自籌新建校舍(總面積1359平方米,建筑面積559平方米),學生有了比較好學習環境。2000年在村民和在外鄉賢的大力支持下,村多方籌資,重建一所新學校。該學校占地面積12畝,有三層教學樓一棟,禮堂一座,運動場一個,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滿足現代化教育的需要,被評為市規范化學校。目前,學校有6個班,139名學生。
近年來,村“兩委”干部注重“民生工程”建設,于1997年村道鋪上水泥路面,2002年村建骨灰堂一所,2009年10月1日村委會辦公樓落成,2010年建起了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仁德堂(供死亡者用),并成立了黃厝尾村福利會扶貧濟困。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