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東鳳鎮昆江三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445103109 | 身份證前6位:445103 |
長途區號:0768 | 郵政編碼:521000 |
隸屬政區:東鳳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粵U | |
昆江三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昆江三村
昆江三村地處韓江下游平原,位于東鳳鎮偏東中部,北鄰博士村,南鄰下張村,西鄰詩陽村、禮陽鄭村等村落,東倚韓江南堤,堤外有洲園(韓江沖積土)約500畝。有渡口二個,渡船分別與對岸澄海市的下陳、橫隴等地通旅。村東邊與護堤公路相連、南邊、西邊分別有東彩公路、東梅公路通過,縱橫交錯,水陸交通十分方便。本村所轄區域約5平方公里。
該村始祖東里公,于惠元宗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由由福建莆田來潮創業定居,尊太始祖信夫公為入潮一世祖,至今已有近七百年歷史。初時在韓江堤外高地同蔡、陳、車、林四姓聚居,地瀕江邊,故稱“巾溝”。明朝前期遷入韓江堤內居住,村名初稱“嶼巷”,后再有鄉賢正名雅稱鯤江,其意為大鯤魚生活于大江。
該村原有寨門六座,因年代久遠,或拆除,或失修。近年新建牌坊式寨門三座,東、西、南各一座,皆用金字大書“鯤江鄉”三字,配以金字楹聯,十分醒目,過往行人容易辨認。村東側護堤公路旁有一株膠丹樹(甘棠樹),為明正統年間任大理寺右評事的鄉人鄭崇親手所植,地點為明永樂年間韓江決堤口處,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目前樹高約38米,樹干中間腐蝕成洞,可容數人入坐,遠近少見。
該村有大小祠堂12座,其中規模最大的為“鄭氏家廟”(大宗祠),為三進式建筑,面積約1030平方米,堂勢寬敞巍峨,始建于明正統年間,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在潮汕地區無論從歷史還是規模來說都稱得上較有名氣的祠堂。
昆江村開創時屬海陽(潮安)縣南桂都,民國19年(1930年)為中桂鄉所轄,1940年改為南桂區鯤博鄉,1946年列為南桂鄉第九保和第十保,建國初期屬潮安縣第五區,建為鯤江鄉。1956年成立昆江三、昆江五兩個農業社,公社化后為昆江三、昆江五兩個大隊。1991年改設管理區辦事處,1998年又改設村委會。據2013年底統計,昆江三村委會所轄區人口3300多人,男女比例接近。村民以農為主,水稻、荔枝、生柑、芡實是農業主導產業,烏葉荔枝和芡實久負盛名。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生柑曾多次選送北京,享譽京城。改革開放后私營企業不斷發展,現有鞋廠、塑料廠、食品廠、珠繡廠、服裝廠近三十家。并有十余艘船舶以韓江為依托,從事營運作業,噸位從百余噸大小不等,有力地帶動當地的經濟迅速發展。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上世紀二十年代初,該村有識之士以大宗祠為校舍,倡辦“通德小學”(六年半制),當時博士、詩陽、下張、儒士、溝尾以至黃厝尾等村落都有學子來此就讀。學校辦學有方,師資雄厚,成績斐然,成為當時縣內私立學校之佼佼者,培養了不少人才。通德小學至五十年代更名昆江小學,0分為昆江三、昆江五小學。近年在新加坡僑親鄭拱漢先生的資助下,在東彩公路邊新建一所學校,名為“昆江運杰小學”。學校占地22011平方米,成為東鳳鎮內規模設施和教學質量較先進的學校之一,并評為“潮州市規范化學校”、“潮安區德育達標學校”,全鄉子弟在此學校就讀,現有學生430人。
同時,該村“兩委”干部多方籌措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民心工程建設。近年來,該村有識之士為造福桑梓,慷慨捐贈修建無污染公廁四座;修建村內澇排灌站一座,健身活動場所三處,綠化活動場地四處;鋪建村道水泥路面8公里。
眾人拾柴火焰高,村干部致力于和諧家園的創建,村中各項民心工程建設穩步推進,“三個文明”建設呈現新的變化。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