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即墨市龍山街道南窩洛子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0282005 | 身份證前6位:370282 |
長途區號:0532 | 郵政編碼:266000 |
隸屬政區:龍山街道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B | |
南窩洛子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南窩洛子村
村莊由來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孫氏第四世一支由樓子疃樓子里頭遷至此地立村,因地處山坳、四面環山稱窩洛子。清同治《即墨縣志》標有此名。1980年地名普查,更名為南窩洛子。
此村南原有一小村稱南山宋家,1983年全部拆遷于窩洛子村。
清乾隆時(1736-1795),朗姓遷入該村東1公里處看山,后又有朱姓遷入,因朱姓居多,逐稱朱家庵。
政區人口 該村位于龍山街道辦事處東部,距辦事處駐地4公里。東依鰲山,北鄰龍泉,西與石龍莊村交界,南與南泊村接壤。所轄面積196公頃。
2007年,全村共有居民218戶,2016人。有孫、朱、宋等25姓,主要姓氏為孫氏、朱氏,均為漢族。
經濟發展 197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2.8萬元,人均收入180元。198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4萬元,人均收入230元。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521萬元,村民人均收入6245元。
第一產業,1949年,全村有耕地2600畝,主要種植地瓜、花生、玉米、小麥等農作物。糧食畝產在100公斤左右。農業收入近萬元,人民公社成立后,村集體先后修筑水庫4座,保障了部分農田的灌溉。1978年,有耕地面積2030畝,糧食畝產達到300公斤,農業收入32.8萬元。1981年改革開放后,由于修路、建房、建學校等占地,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至2003年,耕地面積僅有1152畝,青壯年勞力也隨之向第二、三產業轉移。
第二產業,窩洛子缸有5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該存村民利用當地地下蘊藏的陶土制做而成的。這種缸,質地堅硬,表面光澤,以石敲之錚錚有聲,用其盛水不滲,儲糧不霉。建國前,村民各戶建缸窯,自己采土制做。集體化后,生產大隊、生產小隊制做銷售,做為集體副業。年產量5萬余件,年純收入35萬元,一度成為村民的經濟支柱。1983年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后,窩洛子缸的制做轉入個體,從事制做和銷售的戶數和勞力均達全村的80%,產品銷遍遼東地區,制做技藝傳至海陽、萊陽、膠東半島和東北三省。直至2002年,由于原料的虧缺而封窯停產。
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后,隨著勞動力的轉移,該村的皮鞋業迅速興起,至1990年,全村從事皮鞋業共43戶200余人,年收入170余萬元。
第三產業,1964年,村集體建起磨坊以后,不少村民也從事豆腐、粉條加工,還有的開起了小賣部。改革開放以來,從事經商業、運輸業、飲食服務業等村民逐年增加,僅飲食服務業人員95人,年總收入70萬元,純利潤50萬元。
至2007年,從事第二、三產業人員800人,占全村勞力的75%。第二、三產業成了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1945年,村建起了村級小學,共6個班,8名教師。1950年成立掃盲班,共有160名青壯年文盲入班,分5個班,7名教師。1965年與上夼、南泊村共同投資12萬元建起窩洛子聯中,教室46間,占地8畝。1974年,投資7萬元重建村級小學,教室33間,占地3畝。1975年掃除青壯年文盲。2000年,投資45萬元遷址重建窩洛子小學,教室63間,占地33畝。至2007年,該村共有大學生23人,研究生2人。
醫療衛生,該村1950年成立衛生所,衛生員3人。2006年成立社區醫療服務站,醫務人員5人。為村民的尋醫求藥提供了方便。
群眾生活,1962年,村民人均占有糧食150公斤,人均年收入不足40元。1964年,全村通電,村民結束了用煤油燈照明的歷史。1978年,人均經濟收入180元,1981年,人均收入230元。1983年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后,村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6年,村民用上了自來水。同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521萬元,人均收入6245元。
村莊建設,1970年前,村民住房多為土墻草披,人均住房面積8平方米,1980年,村民住房多為磚混結構,人均住房面積15平方米。1995年,規劃村后住宅樓區,陸續有88戶村民建起了二層樓房。2005年和2006年村兩次投資35萬元,清村中心河河道和整修村中主街道。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