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象山縣丹東街道下余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30225001 | 身份證前6位:330225 |
長途區號:0574 | 郵政編碼:315000 |
隸屬政區:丹東街道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浙B | |
下余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下余行政村,2004年由下余、東塘、門前涂三個自然村合并建成, 今屬象山縣丹東街道管轄。行政村下分設下余、東塘、門前涂三個自然村村務點,村民委員會駐地設在下余。全村總面積3平方公里,共有370多戶,1100多人口.村之四址:東鄰爵溪鎮前岙村及本街道赤坎村,以東大河為界; 南延門前涂,和大目灣新城區臨瀕緊毗;西靠南大河,與丹西街道新碶頭、虞家諸村阡陌相通;北接濱海大道,與上余村南北呼應。平疇綠畈,視野開闊。四鄰連接,瞻顧方便。巨鷹路穿境,北距縣中心城區7公里,南達松蘭山僅2公里。以農副業為主體的經濟結構,是一個濱海型農村。近年來,開發松蘭山濱海旅游度假區的旅游服務業,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下余村舊稱海塘,原是陸涂,明中葉始圍墾。據民國《象山縣志·氏族表》、《象山縣地名志》記載,清乾隆間余姓先祖余文從本縣河西遷此農墾發跡.繼后有錢、金、楊、朱、袁、劉、俞等姓氏陸續遷來,各自建立以姓氏為名的小村落,這些小村落逐漸擴大聯貫成總名為海塘的大村落。村境內有著名的海塘龍王廟(即鎮海廟),舊時是海塘地區民間社戲的中心活動場所,被稱為五柱廟(注:“柱”即廟主持人柱首的簡稱。“五柱”,即有五個村的柱首共同主持)。也是下洋地區交通聯絡的樞紐之地,爵溪地區通往石浦、西鄉乃至寧海必經廟門。每年農歷八月十六日龍王廟會,規模盛大,影響面廣。
自余姓遷籍至今僅三百年,下余村的建村歷史并不悠久,但和象山縣建縣發展史聯系起來進行考究,縣、村二者的發祥軌跡,都屬“滄海變桑田”類型。因此其文化淵源也有相似之處,探討歷史背景,可以與縣的歷史變遷相結合論述,追溯久遠。
象山地處浙東沿海,是一個三面靠海,一面緣陸的縣份,被稱之為“象山半島”。沿海多風景奇特的島礁,也被美譽為“海山仙子國”。
早在六千年前,象山先民已在塔山繁衍生息,留下輝煌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該遺址在1988年1月被發現。1989年著手試探發掘。1990年開始,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到12月結束,發掘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代的生產、生活器具、墓葬物品及人體骨架等極有價值的文化遺存物。發掘研究表明,塔山遺址文化與河姆渡遺址二層文化相似,是我國濱海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這個發現當即引起國內外考古界的關注,國家文物局對其成果評價很高,批示:“象山塔山史前文化遺址的發現與發掘,體現了我國考古工作的新成就,對研究江南地區史前文化乃至中國歷史都具有重要意義。”
為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優越的山川地理環境,象山被譽為蓬萊仙境。二千二百多年前,著名方士徐福為了應付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藥的命令,曾率三千童男童女及百作工匠,尋訪東海仙山,來到彭姆村蓬萊山隱跡煉丹。
彭姆村是象山縣治所在地丹城的古稱,戰國時期轄歸越國。秦代是會稽郡鄮縣的屬地。彭姆村北廓的蓬萊山與瀛洲、方丈合稱為東海三仙山,極富靈氣。徐福船隊來到蓬萊山下,在攏船徑登陸,在蓬萊溪邊建起蓬萊觀,開鑿透瓶泉,筑搭煉丹亭,建造金銀臺(即藥灶),開始煉制“仙藥”。十年后,仙藥仍然沒有獻給秦始皇,秦始皇生疑,追查南巡來到鄮縣。徐福聞訊,就急忙率船隊從攏船徑啟航,逃離彭姆村。在海上經過一番波折后,最后漂泊到了日本,就在那里住了下來。帶去的數千名童男童女成長婚配生育蕃衍,成了日本國的先民,中華民族文化從此在日本國傳播發揚。
徐福一行在彭姆村留下很多歷史古跡,有:丹井、蓬萊觀(宋時改名為棲霞觀)、煉丹亭、藥灶、古柏(即秦時樹)、蓑衣巖古篆等。徐福避秦東渡日本的史實,最早記載的文獻資料是西漢司馬遷箸作的《史記》,在其中的《秦始皇本紀》、《封禪書》篇章中有詳細的敘述。徐福隱象航日的傳說最早見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的《蓬萊觀碑》(注:此碑由孫諫卿撰、貝泠該書,王方外篆額、戚文德鐫刻,后隱沒。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在蓬萊觀遺址出土重見,收藏于孔廟明論堂左的寶貝亭)。首部記載象山史聞的志書---寶慶《四明志》也有記載(注:“寶慶”是南宋理宗的年號)。此后象山歷代縣志都相襲傳載。2007年5月,徐福隱象東渡日本的傳說,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申報國家級保護名錄,2008年6月7日,國務院發[2008]19號文件批準,象山縣“徐福東渡傳說”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彭姆村南原是海域,村西攏船徑曾是泊航之埠,里港之口。村東長塘路直達塔山下,也是古海塘。離村西五里的白鶴廟遺址前,傳說有海眼,廣丈余,深無底,久旱不枯。1952年,在建造東谷湖水庫時,挖出海船的船板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