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9-9-16
簡介 | |
良莊村 | 明代為駐屯軍隊之地,清代初年為梁家花園,成村后名梁家莊,后簡稱今名。民國初期屬三河縣。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抗日聯合縣,為抗日游擊區,化名為“永西”。194……[詳細] |
李辛莊村 | 始建于明代。由李姓住戶看守松各莊柴姓人家墳地,漸成村落。清康熙年間,稱李興莊,后諧音改今稱。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抗日聯合縣,為抗日游擊區,化名為“子村”。……[詳細] |
井上村 | 據傳唐王征東經此,掘井1眼,始有李姓人家居井旁,后漸成村落,故名。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抗日聯合縣,為抗日游擊區,化名為“西雙村”。1949年4月劃屬順義縣……[詳細] |
荊坨村 | 明代成村。原¬村東南有大土坨,上面長滿荊條,始有一戶人家居此,以編織荊條器具為生,后漸成村落,故名。舊屬密云縣飛地,稱荊坨屯。清康熙四年奉裁守備……[詳細] |
小店村 | 原為明代養馬之地,稱兔南馬房。成村后村內人家多開旅店,清代初年京城赴髻山進香的行人車馬多宿此地,故名。民國初期屬順義縣第三區,駐有警備小隊。抗……[詳細] |
沙嶺村 | 明代建村。村址東北有兩道沙埂,故名。明代稱沙嶺莊,清代稱沙嶺村,民國初期稱沙嶺。舊屬三河縣。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抗日聯合縣,為抗日游擊區,化名為“少村”。……[詳細] |
于莊村 | 清代成村。于姓首居此地,以姓名村為于莊,1981年為避重名改稱于家莊村,后復更名于莊村。民國初期屬三河縣。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抗日聯合縣,為抗日游擊區,化……[詳細] |
徐莊村 | 明代建村。徐姓首居此地,故名。民國初期屬順義縣第八區。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抗日聯合縣,為抗日游擊區,化名為“永樂”。1949年4月劃屬順義縣第三區。村黨支……[詳細] |
焦各莊村 | 明初建村。因山西焦姓移民居此,得名焦各莊,后為避重名改稱東焦各莊,后復更名為焦各莊村。民國初期屬三河縣。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抗日聯合縣,為抗日游擊區,化名……[詳細] |
西龐村 | 元代已成村。因村址緊靠龐山,以山名村為龐里,后村分為二,此村居西,故名西龐里村,后更名為西龐村。民國初期屬三河縣。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抗日聯合縣,為抗日游……[詳細] |
王辛莊村 | 明已成村。李姓人家首居于此,始名李辛莊。清乾隆年間,遷入一戶王姓旗人,漸成大族,遂改今稱。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抗日聯合縣,為抗日游擊區,化名為“主村”。1……[詳細] |
白塔村 | 遼代成村。當時村北有座白塔寺,以寺名村。清代曾為兵屯地,稱白塔屯,屬中衛里管轄。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抗日聯合縣,為抗日游擊區,化名為“永生”。解放戰爭時期……[詳細] |
曾莊村 | 明初建村。曾姓人家首居此地,漸成村落,始名曾家莊,后簡稱曾莊。民國初期屬三河縣。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抗日聯合縣,為抗日游擊區,化名為“賢村”。1949年4……[詳細] |
周莊村 | 明末清初建村。周姓人家首居于此,始名周家莊,后簡稱周莊。民國初期屬三河縣。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抗日聯合縣,為抗日游擊區,化名為“飯村”和“糊村”。1949……[詳細] |
別莊村 | 清初成村。有別莊、彭莊2個自然村。彭莊:以姓名村,因其小,當地人通稱“小彭莊”。別莊:因別姓人家首居此地,故名。原屬順義縣。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三河、順……[詳細] |
大曹莊村 | 明代成村。明代為楊各莊賈家花園,看園人姓曹,后繁衍成村,名曹莊。后因北有小曹莊,更今名。民國初期屬三河縣。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抗日聯合縣,為抗日游擊區,化……[詳細] |
大三渠村 | 大三渠村位于楊鎮東南部,現有住戶211戶,人口580人,耕地面積1114畝。 清初成村。原村址有南北向三條大渠,故名三渠。金雞河東岸有一小……[詳細] |
破羅口村 | 破羅口村位于楊鎮東北部, 現有住戶295戶,人口846人,耕地面積2562畝,2007年人均收入8164.6元。 明代初年為軍屯之地,成村后……[詳細] |
辛莊戶村 | 清代成村。始由龐里遷出幾戶人家,來此定居,名龐里戶,附屬龐里村。1947年土改,獨立成村,名新莊戶,后諧音變今名。民國初期屬三河縣。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抗……[詳細] |
東龐村 | 元代已成村。因村址緊靠龐山,以山名村為龐里,后村分為二,此村居東,故名東龐里村,后更名為東龐村。民國初期屬三河縣。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抗日聯合縣,為抗日游……[詳細] |
老莊戶村 | 老莊戶村位于楊鎮北部,現有住戶221戶,人口495人, 耕地面積893畝。 明初已成村,并逐漸發展成集市。村落呈現繁榮興旺景象,初名興隆莊,后……[詳細] |
二街村 | 二街村位于楊鎮中部,現有住戶792戶,人口1774人, 耕地面積2248畝,村辦企業有北京市奧光燈具廠等。2007年3月被區委、區政府評為2006年度“……[詳細] |
三街村 | 三街村位于楊鎮中部,現有住戶587戶,人口1865人, 耕地面積1260畝 明初已成村落。原村西有“兔北馬坊”,為明代牧馬場,故當時村名為馬莊……[詳細] |
杜莊村 | 明代已成聚落,因居民杜姓居多,始名杜家莊,后稱杜各莊,又省稱為杜莊。舊屬三河縣,抗日戰爭期間,隸屬抗日聯合縣,為冀東西部地區抗日根據地的前沿地帶,時名“……[詳細] |
溝東村 | 溝東村位于楊鎮西北部,明初已成村。村西有一條河溝,故名。抗日戰爭期間,隸屬抗日聯合縣,為抗日游擊區。1946年解放。1949年4月劃屬順義縣第二區。現有……[詳細] |
紅寺村 | 明代已成村。當時村西有一座紅色寺廟,叫紅門寺,村因寺得名。清代和民國初期屬密云縣。抗日戰爭期間,隸屬抗日聯合縣,為冀東西部抗日游擊區,化名為“白廟”。1……[詳細] |
東疃村 | 明代已成村落。首居戶劉姓,故名劉家疃。后逐漸遷來李、林等姓人家,又因村處郝家疃東,遂更名為東疃。抗日戰爭期間,隸屬抗日聯合縣,為冀東西部地區抗日游擊區。……[詳細] |
下坡村 | 清初已成村。處于潮白河東部一級階地和二級階地交界處,地勢坡度較大,故名。抗日戰爭期間,隸屬抗日聯合縣,為冀東西部抗日游擊區。1946年解放。1949年4……[詳細] |
下營村 | 唐代已得名。據傳當年李世民東征高麗,路經此地,駐扎兵營,后漸成村落,得名下營。抗日戰爭期間,隸屬抗日聯合縣,為冀東西部地區抗日游擊區。1946年解放。1……[詳細] |
松各莊村 | 始建于明代初年。李、張兩姓首居于此,后遷來孫姓漸成大族,始稱小孫各莊。當時村中有一廟,廟中松樹粗大茂密,故更名松各莊。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抗日聯合縣,為抗……[詳細] |
東莊戶村 | 明初已成村。始住幾戶楊姓居民,故名楊家莊。后因位于老莊戶東面,改稱東莊戶。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抗日聯合縣,當時與二郎廟同屬一個行政村。1946年2月屬順義……[詳細] |
沙子營村 | 唐代成村。唐初曾在此建軍營,后成村落,因地處鮑丘河故道,且多沙,故名。明代初年,又有山西移民遷此,村落南移半里。清康熙年間屬順義縣,光緒年間劃屬三河縣,……[詳細] |
齊家務村 | 明代初年,隨燕王朱棣由山東移來7戶人家,定居于此,始稱七家務,后諧音成今名。舊屬三河縣。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抗日聯合縣。1949年4月劃屬順義縣第二區。 ……[詳細] |
張家務村 | 明初已成村。張姓居民較多,故名。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抗日聯合縣,為抗日游擊區。1946年解放,1949年4月劃屬順義縣第二區。 村黨支部建于19……[詳細] |
侉子營村 | 明代成村。始由山東李姓人家逃荒至此,漸成村落,因口音與當地人不同,人稱侉子營。原屬密云縣飛地,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抗日聯合縣,為抗日游擊區,化名為“東雙村……[詳細] |
辛莊子村 | 原和小店同屬一村,1960年4月1日由小店析出,獨立成村,名辛莊子。舊屬三河縣。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抗日聯合縣,為抗日游擊區,化名為“大廠”。 ……[詳細] |
田家營村 | 始建于遼代。傳原為蕭太后養馬場,后田姓人家居此建村,故名。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抗日聯合縣,為抗日游擊區,化名為“元村”。 田家營位于楊鎮西南部……[詳細] |
漢石橋村 | 唐代已成村。據傳唐王東征,路經¬此地,在橋上下馬休息,得名“下馬橋”。后居民認為不吉祥,又因地勢低洼,人們盼旱,繼而更名“旱石橋”,明代演變成今……[詳細] |
高各莊村 | 明代成村。因居民高姓居多,故名。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抗日聯合縣,為抗日游擊區,化名為“下店”。1946年2月后屬順義縣。1949年4月劃屬順義縣第二區。 ……[詳細] |
一街村 | 一街村位于楊鎮中部,現有937戶,人口2034人,耕地面積1624畝。2007年該村的“楊鎮龍燈會”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明初已成村……[詳細] |
二郎廟村 | 明代已成村。原是北京通往關外大道,也是密云南下三河的必經之路,故稱“大道李辛莊”。后在此修二郎廟,更今名。抗日戰爭期間,隸屬抗日聯合縣,為抗日游擊區。1……[詳細]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楊鎮位于順義區潮白河東部九鎮中心,自古便是華北商品集散地,素有“一京、二衛、三通州、第四京東大楊各莊”的美譽,是首批國家級小城鎮之一,是順義區最大的鎮,鎮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下轄42個行政村,常駐人口為55000余口人,是北京市首批33家中心鎮之一。這里物華天寶,資源豐富。鎮域內有北京市唯一的一塊天然蘆葦型濕地,近萬畝,素有“京郊小白洋淀”之稱。是各種水生植物和魚類繁衍生息的地方,也吸引了很多鳥類到此繁殖和棲息。經地質專家的勘察和地質資料記載。京東大蘆蕩地區貯藏有豐富的地下熱水資源,且埋藏淺。集旅游、度假、休閑、娛樂、健身于一體的總體規劃已完成。這里交通優勢富集,四通八達。京郊主干線??順平快速公路縱貫楊鎮區域,是華北地區主要的交通樞紐。距北京市區40公里,距順義城區15公里,距首都國際機場20公里,市級快速路??順平路穿境而過,驅車20分鐘即可到達首都國際機場, 15分鐘可到六環路、順義城區和順義火車站,10分鐘可到達水上運動和馬術兩個奧運場館與兩個高爾夫球場。這里工業優勢明顯,發展勢頭強勁。鎮村企業已形成規模,鎮域內有八大企業集團和100多家中小型企業。首規委批準的工業區,順義區民營科技園、韓國企業園已正式啟動。這里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悠久的歷史,醞釀了燦爛的文化。楊鎮是清代八大名鎮之一,與景德鎮齊名。自古就是商賈云集之地。康熙年間被列為名鎮,乾隆年間是“四大義倉”之一。楊鎮地區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藝術品種繁多,楊鎮的“舞龍隊”曾參加過電影《南北少林》的拍攝和第一屆全國農-動會開幕式;還有沙嶺的高蹺、沙子營的小會兒、紅寺的武術、白廟的大秧歌、田家營的戲曲等等,這其中既有響譽京城的楊鎮龍燈,也有威振京東的曾莊大鼓,是楊鎮地區開發旅游非常好的文化表演項目。這里基礎設施完善,服務機構健全。鎮域內有北京市示范校楊鎮一中和三所普通中學、三所中心小學、兩個一流設施的花園式幼兒園;有順義區第二醫院和兩個社區服務中心;有三萬門交換能力的電信局和11萬伏變電站;有建制齊備的金融、稅務、郵電、工商、城管等職能服務機構。通信業比較發達,鎮域里建有有線電視二級站一座,寬帶網全部引入。環境優美的住宅小區開發面積已達到12萬平米,入住近萬人,投資 500 萬元的文化廣場已成為人們消夏、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這里政通人和、百業興旺。楊鎮地區黨委政府抓機遇、促發展。.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