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東南州錦屏縣銅鼓鎮江口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522628105 | 身份證前6位:522628 |
長途區號:0855 | 郵政編碼:556700 |
隸屬政區:銅鼓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貴H | |
江口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江口,原稱“缸口”,因位居江河交匯之處,后于解放初期更名為江口。其位坐落亮江中域、錦屏縣東南部、銅鼓鎮西南面。東連花橋,南接敦寨,西鄰銅坡,北抵八河,轄江口、向家寨、老寨、培沖、新橋5個自然寨,距縣城35公里、銅鼓鎮政府6公里。土地總面積約9平方公里。海拔382米,氣候宜人,冬暖夏涼。2005年底有4個村民小組、155戶、706人,外出打工200多人。村民以農、林業及經商為主要經濟來源。
江口,地勢南高北低,山環水繞,水秀山青,風景秀麗。東面花橋小河緩緩步入,西方銅坡溪流緊跟亮江嘩嘩走來,西江東河相匯而北奔流。乾隆丁未年(1787年)王家修建的祠堂門聯稱之為:“三江聚秀”(橫批),“三川匯繞凝朱碧”(上聯);“群秀雀崽顯魯青”(下聯)。寨前門樓亦有匾、聯贊其景觀:匾一“氣吞學!、匾二“山不在高”、匾三“亨古之遺”;對聯“門鎖雙江繞泊東吳船萬里(上聯),樓高百尺日落西山月一丸(下聯)”,(此祠堂、門樓于1996年6月被百年不遇這洪水沖走)。當地還流傳古歌贊之:“莫盤問,我郎坐地是兩村,我郎坐地雙江口,兩水流來一口吞,又有螺螄把水口,又有月形椅月形,又有船來又有網,鸕鶿又追鯉魚形”。
“三江聚秀”使江口寨自然地劃分為:平寨、陡寨、大河寨3個鼎立自然寨。平寨坐南朝北,背靠一道山巒聳立的天然屏障;陡寨位居平寨東北面,坐東向西,后龍山上古松參天,其景極為美觀,寨腳東南角有門樓楹聯道之:“秀奪南山”(橫批)、“東西皆美里賞心時祗在清風明月”(上聯),“左右盡長江堪羨處無非學孝教忠”(下聯);大河寨面朝陡寨隔江相望。1986年前,3個自然寨的人以及外地人互相交往是靠浮橋、木船。1987年,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銅坡鄉人民政府積極籌集資金,修建了橫亙小河與大江水面相互連通全長148米的鋼混水泥拱橋,給江口又增添了一道亮麗風景,有道是:“一橋連跨過雙江,眾人便利達四方”。
依山而坐、臨水而居的江口村民,有漢、侗、苗3種民族,有曾、潘、楊、王、吳、龍、向、劉、姚、歐10姓,其中楊姓居多,曾姓最早。清康熙初年曾姓從筍屯遷入,隨后相繼入居的是潘、楊、王等姓。有民謠:“曾家嶺、潘家灣、王楊二姓坐兩山”之傳說。江口自曾姓始辟定居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民國前隸屬湖爾正長官司、銅鼓衛、黎平府。民國31年至38年屬銅鼓鄉二保。1950年1月至1958年12月屬銅鼓鄉。1958年12月至1967年1月隸屬銅坡公社。1968年11月至1970年3月屬銅鼓公社。1970年4月至1992年1月歸銅坡鄉。1992年2月撤區并鄉并入銅鼓鎮。端午、中秋、重陽三個節日是村民一直沿襲過的主要節日,其次是三月三、七月半節日。
江口,交通十分便利,村內有水陸兩路交通。陸路:往東有1958年修建的2.5公里長公路到新橋與錦黎國道相交;走西能通銅坡、高柳。水路:由村住地下至錦屏,遠達湖南常德。因此,江口歷來都是木、糧商賈云集經商的轉運要津,民國前就有“小洪江”之稱。1963年至1978年建有松油收購站,1962年至1998年一直設有林業工作站。交通是江口村民的主要財路,大部分村民的經濟收入來源于水陸交通。過去在河道經商木、糧的商船多達百余艘,有民謠:“篙子下水,婆娘夸嘴;篙子上岸,婆娘餓飯”之說。改革開放以來,江口的水陸交通工具不斷增多,2005年:百分之八十的農戶有木船,有的還同時有機船;共有車子64輛,其中耕田機19輛、手扶拖拉機12輛、雙排座小四輪貨車3輛、工程汽車12輛、摩托車12輛、面包車5輛、中巴車1輛,是銅鼓鎮擁有交通工具最多的村寨。
交通的發達,促使江口的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和人才的不斷增多。民國五年在王家祠堂開辦“私熟”(私學)。民國21年開辦“洋學”。民國30年開辦“保國民!。1952年至1978年開辦民辦小學。1979年轉為公辦小學。1983年在原地新建磚木結構一層樓7字形學校,1993年修建圍墻和鐵門,1996年6月被百年罕見洪水沖走。1998年由香港李滿福女士捐資、地方政府集資新建“滿福希望小學”。1949年前有秀才楊秀金、舉人楊勝奇。1950年后至“0”期間,有大學生王先雄。1977年冬恢復招考制度至2005年,全村有大中專生27人,其中本科7人(女4人)、大專11人、中師中專9人(具體見“大中專人才表”)。為了多出人才,村民委規定從2005年起,對高中生考取大學給予一定的現金獎勵,每考取一名大學生獎100元。
三百多年的江口村民,在一代又一代的艱辛開拓中,創建了自己美好的家園,同時也遭遇許多天災-的折磨。光緒4年(1878年戊寅歲)發生特大洪水,水位到現在水泥大橋橋面,大部分民房被沖走。1996年6月又遭百年不遇之際洪水,水位比光緒4年的還高1米多,學校、倉庫、涼亭、部分民房和商店被沖走。1967、1969兩年,陡寨遭“三年兩把火”的特大火災。
江口,2002年接通有線電話。2003年被評為沼氣建設示范村和生態文明富裕村。2005年修建移動通信插轉塔,同時將寨中街道全部水泥硬化。境內有丹興、歸溪兩個杉木林場,面積800余畝;有200多畝楠竹林場;有12037畝“天保工程林”;有鐵、金礦產資源;有八河電站庫區和正在修建的三蹬坎電站;距村住地200米遠的西面亮江河中有面積42000平方米左右的“臺灣島”。
江口,是個有待開發成民族旅游度假的好村莊。
全國與江口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