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興區瀛海地區篤慶堂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110115008 | 身份證前6位:110115 |
長途區號:010 | 郵政編碼:102600 |
隸屬政區:瀛海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京 | |
篤慶堂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篤 慶 堂
瀛海鎮轄村,位于鎮政府南偏東2.5公里,東與新村毗鄰,西0.5公里為104國道,西南隔104國道與南宮村相望,北偏東1.4公里為怡樂莊。村面積0.8平方公里,村址面積5.4萬平方米,聚落呈方形,主街道東西走向,全村 147戶,401人,漢族。
篤慶堂村原名“雍陽莊”,地處南郊海子里,北距永定門三十二里,歷為封建帝王的狩獵場。元朝修建四十頃圍場,取名“下馬飛放泊”【所謂“下馬”即今南苑之地,曰下馬者,蓋言近也。元朝皇帝在冬春之際,天子親幸近郊,騎馬馳騁,彎弓射箭,縱鷹隼搏擊,以為游豫之度為謂之飛放,低洼水匯處稱“海子”,禽獸飲水處謂之泊。】, 西距現原址“晾鷹臺”不足三里。此地處京畿要地,史稱其下邑。明朝加以擴建,稱之為南海子。清朝把南海子視為重要苑圍,稱之南苑,成為清王朝臨息,行圍大閱的重要處所。公元一九〇二年清朝政府下令出租海子里荒地。當時的太監顯貴及旗人紛紛繳納銀兩購置荒地領取執照,建立起私人莊園。京城同順當鋪老板李篤慶在此修建私人莊園, 建造結構青磚瓦房四十間,并將莊園起名“雍陽莊”,本人在京城開錢莊當鋪,直到故去未歸,下落不明。十九世紀初,相繼有六戶人家逃荒,落戶此莊園,俗稱老六戶,后人為紀念莊主李篤慶,將“雍陽莊”更名為“篤慶堂”。后來此處落戶人家逐步增多,至此形成了現在的一個自然村落。新中國成立后,該地區劃歸河北省通縣專區管轄,一九三八年后劃入北京市管轄,至今未變。
解放后在土地私有的基礎上,公元一九四九年實行土改工作,至一九五〇年結束,徹底鏟除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生產關系。經過了這次根本變革,公元一九五二年秋大興縣誕生第一個集體農莊,即紅星集體農莊。公元一九五二年農莊制訂了遠景規劃,毛澤東主席為該規劃加了編者按,對這個規劃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肯定):“人類的發展有了幾十萬年,在中國這個地方,直到現在方才取得了按照計劃發展自己的經濟和文化的條件。自從取得了這個條件,我國的面貌將一年一年地起變化,每一個五年都有一個較大的變化,積幾個五年將有一個更大的變化”,這個按語指明了新中國發展的方向,加快了農業集體化的進程。公元一九五八年,實現了人民公社化,此后,農業化經歷了曲折的過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為發展農業生產,自公元一九八〇年開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打破了大撥轟的勞動方式和大鍋飯的平均主義方式,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公元一九八六年開始實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充分結合多種經營的經營模式。我們的前人世世代代得以勞動生息在這塊土地上,繁衍后代兒孫,創造著物質和精神財富。崢嶸歲月,歷盡滄桑,經歷了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初步完成了二、三產替代一產為主的轉變,篤慶堂有了較大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經濟落后狀況,改善了廣大居民的居住環境,呈現出一派社會主義新農村欣欣向榮的景象。(抄自2001年5月一日篤慶堂第五屆村委會村史稿,略有修改。)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