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9-9-16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妙境村地理位置是東和北與川沙鎮城區大齒相交,南和南高橋村、界龍村相連,西接長豐村。妙境村地理位置是東和北與川沙鎮城區大齒相交,南和南高橋村、界龍村相連,西接長豐村。全村區域面積約1.4平方公里;區域內耕地面積66公頃。村域地形為東西長、南北短;西北角和東北角凸、中間凹的形狀;東邊從北向南成下山坡形;南邊從東南角到西北角成階梯形狀;村域整體形狀近似于中國地形。村域成陸年代因緊靠川沙縣城約與川沙縣城同年代成陸,估計在北宋(960~1127年)年間屬江海沖積平原。村內有橫穿東西的四條主流河道,從北起有三灶浜、新娘子港、妙境港、瞿家港,這四條主流東起自護城河西至孫橋橫沔港;其它還有貫通村域東西和鄰村的還有楊花港、長界港、大長浜與小長浜的東西次流;其次還有貫通村域南北和鄰村的西橫港和護城河;貫通本村南北的有中橫港。村名由村域中心貫通全村東西和外鄉的繆涇港之繆涇諧音取名妙境村。村域內自古代到20世紀70年代交通運輸主要靠八橫三縱的河道,以船只作為水上交通運輸工具。陸上在古代有原始的泥土路,經過河道架有原始的小木橋貫通全村直達縣城的南門吊橋、西門吊橋。直至清代后期有三個富商叫王國生、顧如生、吳如貴聯合出資把五條原始河道上通往縣城的小木橋改建了五座石橋自西南向東北第一座是瞿家港上五隊的王家石橋;第二座是妙境港上五隊的張家石橋;第三座是新娘子港上二隊的陳家石橋;第四座是長浜上一隊的范爾橋;第五座是緊靠護城河橫跨通城河上的橫溝橋。然后又把這五座石橋之間的泥土路埔設成雙拼石板路連接作為陸上交通運輸干道。直至70年代中期把這條使用了一個半世紀的石坊路有村投資加寬埔蓋了鋼渣路;又到了80年代初期把五座石橋陸續改建成水泥一字梁橋;把鋼渣路改建成水泥白色路面,交通運輸從水上船運逐步轉向陸上大、小拖拉機運輸。到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隨著縣城的向西發展這些路橋陸續被征地而拆除。直至1992年底村域內50%土地已被征用已開發建設為城區,其中開辟了城市市政道路橫向的有北起新川路、城南路、南橋路、川環南路和最南端的2003年開辟的翔川路;縱向的東起向西有臨園弄、川沙路、進賢路、妙境路、華城路、華夏二路和正在開辟的華東路。到2010年底為止全村村民民房已全部拆遷而入住居民小區,全村區域面積只存11.2公頃,其中耕地面積只存6.8公頃。村域內設有5個村民小組,在20世紀90年代末全村戶籍總戶數454戶,戶籍總人數1482人,其中男性735人,女性747人。到2010年底為止全村戶籍總戶數199戶,戶籍總人數453人,其余已全部遷入居民小區。第1村民小組總戶數120戶,其中龔姓為多有83戶、康姓有17戶屬祖籍地。第2村民小組總戶數有98戶,其中以謝姓為多有43戶、其次陳姓有24戶、張姓有12戶。第3村民小組總戶數有86戶,其中以徐姓為多有67戶有張、胡姓19戶。第4村民小組總戶數97戶,其中張姓為多有87戶。第5村民小組總戶數有53戶,其中王姓9戶、張姓13戶、沈姓12戶、黃姓10戶、謝姓7戶。全村區域內最多的為張姓120戶,龔姓為第二有83戶,徐姓為第三有68戶,謝姓有50戶,陳姓有27戶,沈姓有21戶,王姓有18戶,康姓有17戶,黃姓11戶,其余的均是婚嫁和移民而來的零星姓氏有39戶。人口變動情況第1村民小組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縣城向西發展的同時陸續被征地,農業勞動力被安置,未成年人隨父母農轉非,直至1986年整個村民小組土地全部被征用農業勞動力全部安置完畢撤銷了該隊的建制,村民全部農轉非。第2村民小組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被陸續征地,農業勞動力陸續被安置未成年人隨父母農轉非。直至90年代后期該隊的土地已全部征完,農業勞動力全部安置完畢,農業人口全部農轉非。第3村民小組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陸續被征地農業勞動力陸續被安置,未成年人隨父母農轉非,到90年代中期所有農業勞動力全部安置完畢。第5村民小組從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陸續被征地農業勞動力被陸續安置,未成年人隨父母農轉非,直至2003年該隊的土地已全部被征完,農業勞動力全部安置完畢。于2004年12月批準撤銷了2、3、5隊的生產隊建制,所有農業人口全部農轉非。第四村民小組在1992年8月因上海王橋開發公司開發動遷房基地而開始大面積征地,農業勞動力大批被安置和未成年人隨父母農轉非。此后在新一輪浦東開發中川沙城區建設更向西擴展,有市政道路建設、有商品房開發建設、有新建學校、也有華東路雨污水泵站和華東路開辟、軌道交通2號線東延伸變電站建設等征地,農業勞動力全部辦理了征地小城鎮保障。妙境村的建置沿革自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歸上海縣。清雍正三年(1725年),隸屬南匯縣。嘉慶十年(1805年)設川沙撫民廳。南匯與川沙以竹行橋船舫溝(已湮沒現城南路)為界。鎮域南部的城鎮部分、黃樓和六團地區(以下簡稱南部)仍屬南匯縣;北部的城區和城西地區(以下簡稱北部)歸撫民廳。宣統三年(1911)九月,川沙改廳為縣。到1950年6月,鎮域南部由南匯縣劃歸川沙縣管轄。據上述史料記載妙境村域自元代1292年歸上海縣。清代1725年隸屬南匯縣,清代1805年北部(現城南路)為界歸川沙撫民廳;南部仍屬南匯縣。清代宣統三年(1911)九月川沙改廳為縣北部屬川沙縣。直至1950年6月鎮城南部由南匯縣三房鄉劃歸川沙縣管轄,此后村域南北部統一歸屬川沙縣管轄。到1958年9月在人民公社化時屬川沙縣星火人民公社,同年12月至次年5月調整擴大人民公社規模時改為城鎮人民公社妙境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下設四個生產隊建制。到1961年底因原建制三隊規模大而分散的原因而分設了妙境五隊建制。直至1984年中期政社分設成立城鎮鄉人民政府后于1984年9月原生產大隊成立了第一屆妙境村民委員會,按原有的生產隊為序劃分了第1~5村民小組。直至1995年11月撤銷城鎮鄉建制改為東城鎮建制后為東城鎮妙境村民委員會。又于1997年2月撤銷了原東城鎮和城廂鎮改名的原川沙鎮,撤二建一成立新的川沙鎮人民政府,為川沙鎮妙境村民委員會。至2000年5月又撤銷了川沙鎮、黃樓鎮、六團鎮、撤三建一為川沙鎮,妙境村民委員會全稱不變。又于2006年1月又撤銷了川沙鎮和機場鎮后建立了川沙新鎮人民政府后改為川沙新鎮妙境村民委員會。村域內村民信仰佛教,在本村4隊新娘子港北側有一所劉家孟太廟在“0”破四舊期間被-把廟內的老爺菩薩全部搗毀成為一所空廟;直至農業學大寨平整土地期間把空廟舍也全部拆除。村域內的1隊原有一所五幢四天井的龔家老宅在20世紀90年前后建造錦麗華大酒店和臨園小區時被動遷。5隊張家有所二幢二廂房一天井的石庫門大院,村里人都稱之為大房子,它的占地面積有一畝;于2006年被拆遷。在清代1851年~1868年間域內陳家宅有位叫陳世亭的武官當時任江蘇總兵,任職后家屬隨軍遠離他鄉,在本土不留后人。在抗美援朝期間2隊有位叫張水汀出生于1932年2月,于1950年6月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603團,于1951年10月27日在朝鮮戰場上英雄犧牲,當初年僅20歲。全村從1958年人民公社化開始至1968年期間主要的集體經濟靠農業生產以糧棉油為傳統農業。自1968年至1970年從單一的農業生產開始逐步走向農副工三業全面發展。1、2隊的農業從糧棉油發展到種植蔬菜,確保縣城的蔬菜供應。與此同時一隊還向小加工業發展,利用稻草桿給農業生產資料部加工農藥瓶上的瓶套。4隊發展種植 蓆草,并且利用自種的蓆草自制涼蓆,實現了生產加工一條龍。除此之外5個生產隊全面發展養豬生產,每個隊成立一個飼養場,大隊成立一個種豬場和養雞、養鴨場。在大力發展副業生產的同時2、3隊又利用豬糞種植蘑菇。于1970年初大隊開始逐步發展工業生產,首先從服裝、毛巾加工開始到自行生產。到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又發展了五金、汽車修理、混泥土預制品生產和水上輪駁運輸業。到80年代初中期又發展了商業貿易和淡水魚生產,水面積有2.51公頃,1986年被上海市農委和畜牧水產局評為市級精養魚塘。直至80年代后期農業種植結構從原來的三熟制調整為二熟制后為了農業存余勞動力的出路,當時已成立了村委會靠自身的經濟實力繼續發展建造了一個金屬制品廠和制釘廠。到了90年代初村支委和村委會對經濟發展有了新的認識,于1991年底至1997年期間與專業房產公司聯手開發房地產。期間于1992年中期至1994年2年期間利用村屬企業金屬制品廠與上海電站輔機廠聯合組建了一家國集聯營企業,該企業于2004年轉制為私營企業,又于1994年8月與上海石油公司聯建了一所上海市浦東新區第三加油站,至今仍是國集聯營企業。 到1995年初又開發了一塊五畝土地建造了2000平方米廠房,招租了一家旅游用品廠為租賃企業。 到2004年10年期間發展到村級企業有國集聯營企業2家、股份制企業2家、私營企業3家。因此到2004年村的企業銷售收入從0.2億元逐步增長到1.33億元,年利潤200余萬元,勞均收入從千元增長到2萬余元。社會事業不斷發展于1982年村投資給全村每家每戶安裝了自來水;告別了公共井和灶邊井用水;然后每家每戶相繼改廁后使用了水沖式衛生設備;成為當時城鎮公社首家農村使用自來水和水沖式衛生設備的單位。又于1993年村集體投資50萬元建成全鄉首家農村電話村。到1998年村又投資了15萬元對全村每家每戶安裝了有線電視,又成為全鎮首家農村有線電視收視村。由自然村龔家、康家村,謝家、陳家村,徐家、張王家等組成。總人口428人。其中:本村戶數191戶,本村人口402人,農保人口0人,鎮保人口113人,城保人口207人;外來人口26人。其他人口82人。耕地109.74畝,糧田0.00畝,常年菜田0.00畝,林地64.14畝,魚塘45.6畝,畜禽場0.00畝。我村2012年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275.70萬元,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7060.00元。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