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9-9-16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虹橋村東至老護塘港,南接陳行村,西抵南高橋村,北至楊家港。虹橋村位于川沙中部,東至浦東運河,南接陳行村,北達楊家港,西抵南高橋村、杜坊村,村區域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迎賓大道、川周公路、川六公路、磁懸浮列車貫穿村域內。境內有區、鎮、村三級河道8條,總長14.54公里。區級河道:浦東運河,境內長3公里,鎮級河道:通城河、虹橋港、花園港,村境段長7.25公里。村級河道:云基港,杜家港,境內長3.2公里。村內支河長1.09公里。虹橋村屬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較多。年平均氣溫15.5℃,總降水量1087.1毫米,平均無霜期227天。到2010年底,虹橋村有1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7356人。其中:本村戶數745戶,本村人口2417人,農保人口67人,鎮保人口470人,城保人口256人;外來人口4939人。耕地72.3公頃,常年菜田24.3公頃,林地44.5公頃。虹橋村成陸于1052年之前,因虹橋港而得名。1952年將虹橋港北面的虹橋村和虹橋港南面的行右村合并成立初級社,1958年9月,虹橋村隸屬于黃樓人民公社,1958年12月,隸屬于江鎮人民公社(原英雄人民公社),1961年11月,隸屬于城鎮人民公社, 1984年實行體制轉換,由城鎮人民公社虹橋大隊改為城鎮鄉虹橋村, 1996年撤鄉建鎮后,更名為川沙鎮虹橋村。 2000年撤三建一后,為川沙鎮虹橋村,由自然村12個組組成。解放前到1969年,都為農業經濟,農業以傳統種植為主,1970年村創辦了虹橋村第一家村辦工廠“虹橋綜合廠”,下設虹橋服裝廠、平板車間、金工車間、糧食加工廠等。1984年開始,土地承包到戶,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同年村集體開辦浦虹電纜廠。1987年創辦浦虹銅材廠。1990年,電纜、銅材兩廠合并,開發生產橡膠線、電纜、船用電纜。1995年起,浦虹電纜廠轉制,改為股份合作制企業,村委會為大股東。浦虹電纜廠先后取得了中國船級社、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船級社的產品認可證書,1996年取得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證書,產品被廣泛應用在港口機械、船舶上,是國際知名企業上海振華港機廠的供貨商,自主研制的低煙無鹵電纜達到或超過-標GJB1916-94、美-標MIL標準,被使用在我國最先進的艦艇上,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裝備技術部艦船用電纜的定點供應單位。 2000年以來虹橋村通過自行招商引資,將有資質的企業引入本村,共同發展本村經濟,本村現有各類企業9家。包括印刷、電線電纜、汽車配件、建筑工程、金屬加工、服裝生產、廢品回收等多個行業。2010年,企業銷售1億元,村可支配收入3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萬元。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進一步促進了為農服務的力量,1990年村農機為農服務隊隊員達21人,為農戶機耕、灌溉、插秧、收割等服務,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村有大型拖拉機9臺,聯合收割機7臺,播種機6臺,開溝犁6臺,以及各種配套機械。排灌站2座,大小渠道四通八達,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解放后,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教育事業得到 不斷的發展,1967年縣教育局利用虹橋7隊吳家宅的四間民房開辦學校,校名為虹橋小學,當時只有三個班級,到1970年征用虹橋7隊3畝耕地,建校舍8大間,開辦6個班級,解決了虹橋村300多名小朋友的入學,1975年又遷移到虹橋7隊花園港邊上,建二層樓房,共計600平方米,操場900多平方米,圍墻近300多米,進一步改善了教學環境,提高了教育質量,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計劃生育工作效果顯現,生源明顯減少,由虹橋小學和陳行小學合并,在虹橋4隊顧家宅前征用土地6畝,建英才小學,隨著形勢的不斷發展和變化,現為民工子弟學校。 2005年村投資80余萬元,在虹橋7隊川六公路東側,建虹橋村活動中心,占地3800平方米,建筑面積450平方米,內有廣場、健身場、長廊、草坪、村民學校教室、棋牌室、農家書屋、衛生室等,豐富了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 2000年為解決本村村主干道通行,方便全村村民,修筑2隊至5隊水泥路一條1050米、修筑11至13隊水泥路一條1350米,總計1萬平方米。1997年全村完成有線電視安裝,進一步改善和豐富了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2000年完成電網改造工程,安裝一戶一表,解決全村村民用電困難。衛生室整修內外墻體刷白,達到村級衛生室標準。2002年修筑了三條主干道水路道路,包括4個生產隊進宅村道路,總計筑水泥路14000平方米,用于實事工程資金185萬元,解決了8個生產隊主干道通行,2004年村投資150萬元為全村702戶人家,將水泥道路修筑到村民家門口,共計32000平方米。2009年以來,虹橋村川六公路以東,迎賓大道以南區域內涉及三個村民小組157戶村民。納入川沙新鎮第二期新農村建設范圍,全面實施村莊改造,道路建設,橋梁建設,河道整治,村公路建設,村莊綠化,污水治理,低水壓改造等八大項目的建設,美化了環境,方便了出行,提高了生活質量。2010年,全面完成12個隊民用水低水壓改造,并實行一戶一表制。500多名農業人口土地流轉費今年增加到每人1400元,農退村民另加補貼每人1000元,共計資金100萬元左右,均比2009年增加10%以上。每年組織退休村民、老黨員、老干部外出參觀考察活動,活動資金10萬元左右。重陽節、春節組織村二委干部慰問老年村民、烈軍屬、老干部的慰問品折合人民幣10萬元左右,對本村亡故人員家屬發放慰問金500元。上海迎賓高速,編號S1,曾稱A1公路、上海迎賓大道,是一條連接中國上海市區與浦東國際機場的高速公路,總長度約12公里,于1999年建成通車。它與2002年12月31日啟用上海市交通發展的重大項目,世界上第一條投入商業化運營的磁懸浮列車示范線將虹橋村一分為二,分為南片和北片。虹橋村收益于該兩個項目的實施,全村已有8個村民小組的村民已經鎮保,已征用土地:迎賓大道181.735畝,迎賓大道補征地35畝,磁懸浮征地45.646畝,鎮工業園區征地61畝,新城區征地256.98畝,帶征51.79畝,合計已征耕地469.991畝。種綠化區域面積:外環綠帶266.67畝,迎賓一期126.8畝,迎賓二期358.05畝,生態林194.48畝,共計種綠化面積946畝。村有公共綠地多處,綠化覆蓋率達45%,村民有線電視接通率達96%,村同時加強外來人口的計生管理工作,村籍人口計劃生育率達100%,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率達95%以上。虹橋村近幾年來被評為“上海市浦東新區文明村、浦東新區平安小區”村支部被評為“上海市五好黨支部”等。由自然村1隊、2隊、3隊、4隊、5隊、6隊、7隊、團結隊、10隊、11隊、12隊、13隊組成。總人口7323人。其中:本村戶數750戶,本村人口2413人,農保人口67人,鎮保人口580人,城保人口276人;外來人口4910人。其他人口1490人。耕地1085.80畝,糧田0.00畝,常年菜田365.00畝,林地668.80畝,魚塘11.00畝,畜禽場0.00畝,其他41畝。我村2010年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275.00萬元,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1500.00元。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