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北莊村于2002年11月由原北莊村、窯港村合并組成,位于周浦鎮東南部。北莊村東與六灶鎮其成村、連民村接壤,南與新場鎮坦西村交界,西與瓦南村相連,北與棋桿村為鄰;下轄20個村民小組,1082戶,戶籍人口2562人,其中農業人口1363人,非農人口1199人,來滬人員1500人。2010年,總面積3.3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7.6公頃;糧田42公頃,常年菜田67公頃,西甜瓜13.7公頃,果樹6.5公頃,魚塘5.3公頃。
北莊村水陸交通便捷,主要河道東西向的有五灶港、六灶港、培灶港,南北向的有東窯港、西黃泥浜;陸路主要有瓦北路、窯港路,直通周祝公路;村內水泥路連接家家戶戶。
2010年,北莊村有落戶企業36家,實現工業產值2789萬元,上繳稅收301.97萬元;全年總收入127萬元,村可支配收入102.9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0426元。
建置沿革 原北莊村境域在北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年)成陸,明朝饒州知府陸文旺在此修建別墅,位于陸家原住宅富豐莊(即原坦直鎮)北面,故名北莊。清代,原北莊村境域屬長人鄉下鄉十七保三區九十八圖。民國時期,為連橋鄉所轄。解放初,為橫沔區連民鄉莊南村、北莊村。1954年,屬祝橋區連民鄉一社、七社、十七社、十八社、十九社地區。1957年,屬六灶鄉連民四社、坦直鄉坦直九社。1958年,屬六灶公社4營。1959年6月,為瓦屑公社北莊大隊。1984年,改為北莊村,隸屬于瓦屑鄉;設9個村民小組,分布在16個自然村:潘家宅、蔡家宅、吳家宅、連筆華橋為1組,潘家宅、陸家宅為2組,陸家宅、唐家宅為3組,陸家宅為4組,宣家宅為5組,宣家宅、姚家宅為6組,東倪家宅、陸家宅為7組,西倪家宅為8組,陸家宅為9組。
原窯港村東臨六灶鎮原新生村,南靠原北莊村,西依原瓦南村,北與原平橋為鄰,下轄11個村民小組。清代,窯港村村域屬長人鄉下鄉十七保三區七十九圖。民國時期,為六灶鄉所轄。解放初,窯港地區屬橫沔區六灶鄉窯西四村、新朱村、永豐村、儲店村的部分地區,后屬六灶區其成鄉。1954年后,屬祝橋區六灶鄉新生社部分地區。1957年后,為六灶鄉連民四社。1958年,為六灶公社3營。1959年,為瓦屑公社窯港大隊。1984年,改為窯港村,隸屬于瓦屑鄉。原窯港村11個村民小組分布在18個自然村,宣家宅為1組,康家宅、陸家宅為2組,王家宅為3組,錢家宅為4組,閔家宅、錢家宅為5組,金家宅、吳家宅為6組,申家宅、金家宅為7組,金家宅為8組,張家宅、顧家宅為9組,北朱家宅、顧家宅為10組,南朱家宅、張家溝頭為11組。
1994年8月,瓦屑鄉建制撤銷,建立瓦屑鎮,原北莊村、窯港村隸屬于瓦屑鎮。
2002年7月,原瓦屑鎮、周浦鎮建制撤銷,建立新周浦鎮,原北莊村、窯港村隸屬于新的周浦鎮。2002年11月,原北莊村、窯港村合并,建立新的北莊村。兩村合并后,原北莊村的1-9組為新北莊村的1-9組,原窯港村的1-11組合并成為新北莊村的10-20組。
經濟發展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北莊頗為熱鬧,陸家大地主收租收稅,開典當、銀樓,后因倭寇入侵而衰落。至清代,北莊又以手工棉織業的發展而興盛。清末又衰敗,集鎮變為村落。原北莊村村民原以種植糧食、棉花、油菜為主。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全村果園林地面積5.82公頃,漁業養殖面積6.86公頃。1984年,創辦奶牛場,養奶牛20頭,產奶96噸。1985年,開挖精養魚塘2.40公頃。1987年,北莊村糧食總產量678噸,棉花總產(皮棉)17噸,油菜籽總產量86噸,上市生豬956頭,出售家禽1.80萬羽,鮮蛋上市29.50噸。1992年,北莊村糧食總產量614.53噸,棉花總產(皮棉)13.70噸,油菜籽總產量101.40噸,水果產量19.70噸,蔬菜產量295噸,水產品產量22噸,出售家禽1萬羽,4頭奶牛實現產值2.40萬元。2001年,原北莊村糧食總產量480噸,生豬存欄760頭,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000萬元。
原窯港村村民原以種植糧食、棉花、油菜為主。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全村有果樹、林地9.40公頃,漁業養殖面積8公頃。1982年,窯港大隊糧食產量628噸,棉花總產量(皮棉)27噸,油菜籽48噸,生豬上市872頭,出售家禽7600羽、鮮蛋13.80噸。1987年,原窯港村糧食產量777噸,棉花總產量(皮棉)12噸,油菜籽產量73噸,生豬上市1091頭,出售肉禽2.10萬羽、鮮蛋32.60噸、水產品26.64噸,1992年,窯港村糧食產量607.08噸,棉花總產量(皮棉)6.50噸,蔬菜產量360噸,西甜瓜產量335.50噸,水果產量72.70噸,上市生豬749頭,出售家禽2萬羽、水產品25噸。2001年,原窯港村糧食產量450噸。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090萬元。
2010年,北莊村種植糧食面積42公頃,總產值47.25噸,蔬菜面積67公頃,產量8125噸,瓜果面積13.7公頃,產量412噸,果樹6.5公頃,產量146噸,精養魚塘5.3公頃,水產品47噸;全年實現種植業產值1783萬元,養殖業產值2536萬元。
解放前,原北莊村境域有土窯1座,創辦于清代。解放后的1969年,并入航頭窯廠。1979年,北莊大隊3隊、4隊創辦土窯1座。1969年,北莊大隊建立綜合廠,有碾米、服裝、體育器材等。2001年,原北莊村有隆昌窯廠、浦匯包裝廠、彈簧廠等私營工業企業,主要產品有多孔磚、塑料造粒、吸塑包裝袋等;實現工業產值1350.50萬元、利潤20萬元。1969年,窯港大隊創辦縫紉組。1983年,創辦窯港大隊綜合廠,主要為翻砂、沖壓,實現工業產值36.80萬元,創利潤9.73萬元。2001年,原窯港村有明濤塑料廠、新瑛塑料五金廠、鑫星五金廠等私營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產值350萬元、利潤30萬元。
2010年,北莊村有落戶企業36家,完成稅收301萬元;村總收入127萬元,可支配收入102萬元。
2005年,北莊村村民年人均收入7984元;2010年,年人均收入10426元。
社會事業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原北莊村境域創辦連橋小學,1949年轉為公辦;1997年, 連橋小學并入瓦屑鎮中心小學。民國9年(1920年)創辦北莊小學,1949年轉為公辦;1997年,并入瓦屑鎮中心小學。1980年,建立北莊幼兒園;1990年,并入瓦屑鄉幼兒園。
原窯港村境域在民國初創辦新朱初級小學1所,1958年,并入窯港小學。1992年窯港小學并入瓦屑中心小學。
1964年,北莊大隊實行合作醫療,創辦衛生室,有“赤腳醫生”2人。1977年8月,轉為社辦合作醫療。1997年,轉為鎮村一體化合作醫療。2000年,村民參加南匯縣大病統籌,醫療費在5000元以下,在村級衛生室就醫的報70%,在鎮衛生院就醫的報40%。5000~10000元的報銷55%,10001~15000元報銷60%,15001~20000元的報銷65%,20000元以上報70%。
1980年起,北莊大隊實行農村老年社員養老補貼制度,每人每月補貼10元,直至1993年。
1964年,窯港大隊實行大隊合作醫療,創辦衛生室。1977年8月轉為社辦合作醫療,1997年轉為鎮村一體化合作醫療。2000年,村民參加南匯縣大病保險,1984年起,老年社員享受養老補貼,凡年滿66周歲的每人每月補貼10元,直至1993年
2010年,北莊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有1482人,投保率100%。因征地享受小城鎮社會養老保險的有394人。
1980年起,瓦屑公社實行農村老年社員養老補貼制度,凡年滿66周歲的男女老年社員享受每月10元的補貼。1993年11月起,瓦屑鄉實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村民積極參保,至2001年投保率達99%。2010年,北莊村投保的有1477人,投保率達100%;享受小城鎮養老的有921人,領取農村養老保險金的有435人。
2005年,北莊村設圖書館、籃球場。2008年后,北莊村文化活動中心建成,配套有乒乓球室、衛生室、籃球場2個、室外健身場所5處;農村生活垃圾實行集中處理,全村建垃圾房5座,公共廁所5所。
所獲榮譽 2006年,北莊村被評為上海市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村;2008年,被評為南匯區平安小區。
歷任領導 1959~2002年,原0北莊村(大隊)支部委員會書記先后為:陸全生、陸林祥、宣化南、傅菊仙、唐永林、奚惠敏、沈云長、王文忠、陸福全、錢正彬。1959~2002年,原0窯港村支部委員會書記先后為:康占先、王新生、趙勤才、吳漢全、陳安久、張琴芳、張新富、張勤初、王桂福、孔榮昌、錢洪飛、倪所德、宣志龍、張永飛。2002~2010年,0北莊村總支 (支部)委員會書記先后為:徐秋龍、王躍兵、陸鳳娣。
1959~2002年,原北莊村(大隊)村民委員會主任(大隊長)先后為:陸模先、陸林千、宣化南、潘錦福、奚惠敏、唐志明、張明高、倪寶明、錢正彬、陸文進。1959~2002年,原窯港村(大隊)村民委員會主任(大隊長)先后為:申琴山、王才林、陳久安、張祥林、吳永良、朱文昌、王才林、金明忠、陸海根、張耀明、宣志龍、閔洪弟。2002~2010年,北莊村民委員會主任先后為:陸文進、閔水宏、陸永忠。
歷史名人
潘元孝 南匯縣二團人,后移居北莊村1組。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大肆入侵,潘元孝率兵扼守連筆華橋,因寡不敵眾,不幸戰死,葬于潘家宅東面的“倭落溝”東岸。
倪錫湛 北莊村7組人,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舉人,任國史館纂修。嘉慶二十四年 (1820年)為山西省沁水縣知縣。
倪繩中(1845-1919)
北莊村7組人,清光緒初年修《南匯縣志》,倪繩中任采寫。1889年,經松江府學推薦,開設學館教授生徒。中年后,他致力于撰述,著有《二十四史感言錄》、《讀人譜》、《浦鄉小志》、《經鋤草堂詩賦稿》等,享年74歲。
倪繩范 北莊7組人,精研醫學,性好詩,著有《課余雜綴》1卷,民國年間,任教60余年。家有草堂1座,藏書滿屋,毀于“0”。解放初,倪任南匯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潘 鍔 北莊村2組人。曾在上海市徐匯中學教書。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捐款修建連橋小學,獲江蘇省頒發的三等獎章。1911年任南匯縣勸學所勸學員。
倪鼐候(1871-1963)
北莊村7組人,清朝末科秀才,曾支持《干戈》雜志創辦,《干戈》雜志受到文學家矛盾、傅雷、胡風等的關心和指點,后來從文藝研究社過度為0坦直地下組織控制的文藝團體。
閔金榮(1934-1953)
北莊村14組人。1953年2月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戰,榮立小功一次。同年6月14日在朝鮮戰場犧牲,此時系志愿軍二十四軍七十四師戰士。
潘思洪 北莊村2組人,1991年被授予上海市勞動模范稱號。
-琴 女,1940年4月10日生,北莊村8組人,1981年9月,當選為南匯縣第七屆人民代表。
古 跡
連筆華橋 據清光緒年間纂修的《南匯縣志》記載:“在北五灶港,即連賓橋,里人葉鐵建”。葉鐵,五灶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舉人,曾任福州縣官,官至郎中論事,因得罪權貴降職,后返鄉出資造連筆華橋。橋名取自“夢筆生花”。連筆華橋的名字又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有“蓮花”姑娘與“碧花”姑娘,系同胞姐妹,由她倆集資造“蓮碧花橋”。
保佑橋 明-十五年(1502年)由陸文旺四世孫陸鍷建。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該橋南北向,橫跨五灶港,兩端都是石級,橋頂寬闊,橋兩側建石欄板,古樸雄偉,俗稱環龍橋。是瓦屑地區僅存的一座石拱橋。此外,還有天恩橋、廣濟橋、彩云橋、永壽橋等石橋。
唐家廟 位于北莊村4組,占地1000平方米,建于明萬歷年間,有廟屋13間。農歷六月初四為廟會日。1959年,唐家廟被拆。
百年皂莢古樹 北莊村6組宣家宅西端一棵皂莢樹,2001年,經上海市綠化管理局鑒定為樹齡100多年,12月立為“二級保護”。
全國與北莊村同名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