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塘東村位于周浦鎮南部、咸塘港東側而得名。該村南靠航頭鎮沉香村,以五灶港為界,北鄰周南村,與原浦東磚瓦廠(現上海平板玻璃廠)為界,東與牛橋村接壤,西靠沈西村以咸塘港為界。總面積2.0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0.3公頃。2004年,塘東村有13個村民小組,787戶,農村人口2123人。各村民小組分布:朱家宅(1組),丁家宅(2組),西馬家宅(3組),陳家宅(4組),胡家宅、劉家宅(5組),鄒家宅(6組),馮家宅、陸家宅(7組),喬家宅、姚家宅(8組),西馮家宅(9組),楊家宅、王家寨(10組),談家宅(11組),計家宅(12組),張家宅(13組)。塘東村村民姓氏有王、馬、陳、鄒、朱等,其中以王姓為多。2004年后,由于土地征用建造四高小區、周浦醫院等,有12個村民小組撤銷建制。至2010年底,全村有860戶,213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18人,農業人口2人;耕地11.96公頃,蔬菜種植面積8.33公頃,苗木面積3.63公頃;
塘東村水陸交通便捷,村域內河道有咸塘港、石墳港、戴家漕、排涇港、界浜、張家浜和十八溝頭等;1971年,周浦至祝橋的周祝公路建成,貫穿塘東大隊東西約1.5公里;2005年,南北向的周東公路和周園公路也相繼建成,貫通塘東村的東部地區。
2010年,塘東村實現種植業產值44萬元,養殖業產值22萬元;村域內有落戶企業有8家,實現產值1621萬元,上繳稅收442.8萬元;村固定資產187萬余元,總收入為248萬元,可支配收入131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1812元。
建置沿革 解放前,塘東村境域屬于長人鄉十七保管轄。解放初,為姚橋鄉1村、3村。20世紀50年代農業合作社時,為姚橋鄉第三高級農業合作社。人民公社成立后,為周浦公社7營1連、2連、3連。1959年,改為周浦公社塘東大隊。1984年4月,改為塘東村,隸屬于周浦鄉。1995年6月,原周浦鎮和周浦鄉的建制撤銷,建立新的周浦鎮,塘東村隸屬于周浦鎮。2002年7月,原周浦鎮、瓦屑鎮建制撤銷,建立新周浦鎮,塘東村隸屬于新的周浦鎮。
2004~2010年,塘東村境域建成四高居住小區,上海高科創業、中金房產、上海周康航經濟適用房、周浦醫院、巴士停車場等相繼落戶該村。至2010年底全村13個村民小組,除6組外全部撤制,農業人口轉為非農業人口。
經濟發展 塘東村境域村民以種植糧、棉為主,亦種植蔬菜。1981年,塘東大隊糧食種植面積51.10公頃,畝產778公斤,總產631.50噸;棉花種植面積43.60公頃,畝產皮棉60.50公斤,總產39.60噸;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6.30公頃,畝產269.50公斤,總產65.80噸。20世紀90年代后,糧食和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棉花、油菜種植面積減少。1991年,棉花只種8.90公頃,蔬菜種植54公頃。蔬菜種植以番茄、長豇豆為主,計劃定量上市。50年代,塘東村境域以鄒家宅和馬家宅的70%家庭種植芥菜,運往上海銷售,歷時種植近20年。
1958年,塘東大隊辦起副業中心場,以養豬業為主。1968年,又辦起一家農副產品加工場,為周邊農民軋米加工服務。
2001年,塘東村糧食種植面積為71.4公頃,總產值554.20噸,平均畝產517.50公斤;生豬上市2853頭,鴨蛋產量29.08噸。全年種植業、養殖業產值431萬元。2010年,塘東村實現種植業產值44萬元,養殖業產值22萬元。
塘東村境域創辦工業企業始于70年代初,先后創辦五金加工廠、彈簧廠、鐵騎加工廠、體育器材廠、縫紉廠、碾米廠等。1981年,實現工業產值71.20萬元,創利潤14萬元。至1991年,工業產值達822.60萬元,上繳稅收44.70萬元。2001年,塘東村實現工業產值776萬元。
塘東村境域內縣屬、鎮(鄉)辦企業有多家:南浦銅材廠、周浦供銷公司、南匯盛華沖件廠、塘東體育器材廠、德全塑模廠、吳森塑料有限公司、上海埠興經貿發展有限公司、上海廣奕金屬制品有限公司、上海高爾頓建材有限公司、匯一彩鋼有限公司、晨旭塑料有限公司、匯嘉鋼結構有限公司、錦成制線有限公司、上海天匯皮革廠、匯麗建材三分廠、奧克斯涂料有限公司、上海武進化工顏料有限公司、上海凱麗氧化鐵有限公司和周浦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等21家。
自1995年起,村辦企業逐步轉制。土地征用開發后,工業企業逐一搬遷,為此,塘東村在周浦都市型工業園區投入資金2200萬元,建造廠房,把企業集中到園區。
2010年,塘東村有落戶企業有8家,實現產值1621萬元,上繳稅收442.8萬元;村固定資產187萬余元,總收入為248萬余元,可支配收入131萬元。
2001年,塘東村村民年人均收入6068元;2005年,年人均收入8439元;2010年,年人均收入增至11812元。
社會事業 解放前,塘東村境域辦有姚橋小學。解放后,轉為公辦姚橋小學。1990年,姚橋小學并入周浦鄉中心小學;四高小區建造后,遷入澧溪中學,并創辦幼兒園3所,建社區醫院1所;周浦醫院在塘東村村域內擴建新醫院。
塘東大隊社員從1964年開始享受合作醫療,大隊設衛生室,配醫務人員2人。從1968年起,社員到衛生室看病只收5分錢掛號費,醫藥費全免。1970年開始,社員每年只繳2元,醫藥費可全報。2000年,塘東村村民參加南匯縣大病重病統籌。2010年,村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有1088人,參報率100%。
1980年起,周浦公社實行農村養老補貼制度,社員年滿60周歲的每人每月享受養老補貼15~30元。隨著集體經濟增長,每人每月增至50元。至2010年,村民享受小城鎮養老保險的有1086人。
1994年,塘東村開展新農村建設,對村內的水、電網進行全面改造。2006年,將村內所有道路全面建成水泥路,并對村內河道進行整治。2008年,塘東村投資約60萬元,對河道污水、屋宅墻面進行全面整治。2009年,出資20萬元,建造籃球場、健身點和露天舞場。村里還設有黨員電化教室1間、圖書室1個。每年重陽節、春節,對60周歲以上村民進行慰問;對患大病、重病者年終進行一次性補助;對亡故人員,由進行上門慰問,送花圈、花籃,發放慰問費。
所獲榮譽 1985年,塘東村被評為南匯縣文明單位;1987~1988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1991~1996年,連續三屆被評為南匯縣文明單位;2007年,被評為村務公開管理示范村。
歷任領導 1959~2010年,0塘東村(大隊)支部委員會書記先后為:趙宏石、張根林、胡永才、鄒水泉、王東根、王永章、喬永才、趙永貴、陳金生、黃友德、范愛華、陳躍進。1959~2010年,塘東村(大隊)村民委員會主任(大隊長)先后為:陶岳楞、馬順興、王永章、張桂龍、喬永才、陳金生、劉志國、黃友德、馬建華。
人文歷史
姚家老石橋 原橋址在周浦鎮南咸塘港上(今周南公路一號橋附近),橋東塘東村,橋西橫橋村。此橋建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由當地姚姓大戶集資建造,名為積慶橋,因系姚姓建造,故民間習稱姚家老石橋。民國19年(1930年),曾翻建更新。此橋橋基寬闊,橋高數丈,有周浦地區“第一橋”之稱,人們喜歡到此游覽。清代把“姚橋望月”列入周浦“八景”之一。可惜此橋毀于解放前夕。
全國與塘東村同名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