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羊里鎮泉子溝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1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羊里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泉子溝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泉子溝村地處萊城區西北部21公里、羊里鎮政府駐地東北約2公里處。該村三面環山,村前有一蘆葦叢生的小湖,環境優美。村南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與院上村相鄰,村西南、東北、西北分別是孟家洼村、紅嶺子村、址坊村。全村306戶,890口人,1089畝耕地。
據傳明朝洪武年間,李姓從牛泉八里溝遷至此處,當時已有石姓等幾戶人家在此居住,后來,張、薛、李、劉、陳、玄、王、朱等姓氏相繼遷來,人丁興旺,昌盛一時。泉子溝村村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傳說很久以前,在該村后山曾有一眼一年四季汩汩涌水不斷的泉眼,泉水由村內一條大水溝順勢向南潺潺流去,遂得名泉子溝村。但后來有一南方人路過此地,見此泉眼后,便將隨身所背的一巨大金鍋蓋之,泉水不復流。又一說是因該村三面依山,每逢雨季到來,山上洪水匯聚于村北山溝內,成為一年四季永不干涸的小河流,從村中穿過,人們由此而稱該村為泉子溝村。時至今日,村中水溝依然存在,但泉眼無處可尋。此水溝由于常年流水不斷,給附近鄰村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帶來了諸多便利。
民國時,泉子溝屬寨里區轄;抗日戰爭時期屬羊里區轄;1955年隸屬仁封區;1958年3月歸羊里鄉;后依次隸屬羊里公社、羊里辦事處、羊里鎮。
明朝時期,泉子溝村曾建有大型廟宇一座,曰五圣堂。廟宇內塑有五神:北面正堂依次為觀音菩薩、楊二郎、關帝;東面為土地爺;西面為兇神惡煞的山神爺。廟宇內有鐘樓一座。平日,廟宇內煙火不斷,鐘聲幽遠,前來燒香敬神的人們絡繹不絕。有碑文記載,此廟在清道光年間曾有富人捐錢先后兩次翻修。可是,在抗日戰爭中均遭到嚴重破壞。廟內巨鐘亦被當地群眾砸碎,制成了抗敵的槍械、彈藥。現此廟已不復存在,但有碑(現置于村中古井四周平臺)記載了有關此廟的情況。
泉子溝村原有10多姓氏家族,群眾多以種植小麥、玉米、高粱、地瓜、花生等農作物為主。1920年間,因山東大旱,莊稼顆粒無收,該村群眾紛紛背井離鄉,上東北、下山西,另辟生存之路。此間石、米、張、薛等姓氏人家逐漸遷走。現村內僅有李、劉、陳、玄、王、盧、趙、朱8姓家族,以李姓人口居多。
泉子溝村村北魯山盛產青石,小有名氣,是農戶修建宅基的上好石料。曾有“山口煙、儀封麻,城子縣的香椿芽、泉子溝的石頭茬”之美譽,據村人介紹,本村先輩多以采運石料而發家致富。20世紀七八十年代,本鎮和附近鄉鎮的人們紛紛慕名前來采購石料,并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今天,該村的采石業仍是泉子溝村人增加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此外,該村東山還盛產羊山玉石,該玉石質地柔韌,通體晶瑩剔透,是上等的石雕原料。
泉子溝村人團結友善、和睦相處,舊時村人曾有喜好習武的傳統習慣。村里群眾為保衛村莊不受侵犯,在村子周圍搭起圍墻,建起東、西、北三座大門,當遇有強盜敵寇來侵時便關閉3座大門,全村群眾匯集起來一致抗敵。那時,村中男女老少大多擅長武術,尤其是男青壯年勞力拳腳功夫非同一般。他們每天清晨聞雞起舞,既鍛煉了身體,又保衛了家園。為此,凡盜賊從不敢進村。村民連續多年過著平安穩定的生活。時至今天,該村習武之人,已不多見。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如今的泉子溝村人奮發圖強,思想不斷解放,兩個文明建設已是碩果累累。目前有1/2農戶從事牛、羊、雞養殖。村民人均純收入已由過去的1000多元增加到3500元以上。勤勞的泉子溝村人正逐步向幸福的小康生活邁進。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全國與泉子溝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