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東山縣陳城鎮澳角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50626104 | 身份證前6位:350626 |
長途區號:0596 | 郵政編碼:363000 |
隸屬政區:陳城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閩E | |
澳角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澳角村,位于東山島的東南突出部,大肉山腳西側,由澳角、湖仔、大帽山三個自然村組成,全村共有841戶3578人,陸地面積72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80畝,山林面積5050畝,海岸線長10公里,是東山島主要漁村之一。
湖仔村在澳角西面,有115戶464人,該村面臨澳角灣,是一個漁村。村名含義因座落于經山和湖仔山之峽處,胡有“湖隙山”之稱,因村前臨海叫南湖,取名“湖仔村”。大帽山村因建于大帽山腰,故名“大帽山村”,人稱是東山島的海島山區,有48戶185人。據詔安縣志記載:“大帽山在五都之南,泊浦村山最聳處。宋朝丞相陸秀夫曾扶帝泊船于此。”1990年10月,遷移至大帽山山腳下建新村,改為“大茂新村”。
澳角村歷史悠久。建村始于明朝中后期,就有南澳、詔安、云霄、晉江等地十九姓漁民來此定居,因村址就在澳角沃的東北角,故稱澳角,至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澳角形似鱟殼,幫有鱟殼沃之稱。清時高安縣五都三圖碧浦保“鱟殼沃”,民國時屬東山縣東南鄉澳角保,1950年4月23日解放,1951年有流刺、檔桁、延伸釣等作業36艚,1952年冬成立宏明保漁業生產互助組,次年春又成立三茂、東興、老德慶和能保互助組,1954年冬互助組合并成為華星和三星漁業生產初級合作社,1956年春所有初級社與個體戶合并成立海群漁業高級社,1958年秋改制澳角生產隊,1984年改陳城鄉澳角村,1987年改為陳城鎮澳角村,1993年改為陳城鎮澳角管理區,1996年改為陳城鎮澳角村。
澳角村東臨臺灣海峽,西接大陸板塊,南北各有一月牙形的天然海灣,即澳角灣和烏樵灣,村址座落于兩個海灣的接壤處,構成“X”灣的奇特景象,是東山島通往臺灣及各地的主要港口也是個著名古戰場。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在閩南一帶沿海操練水師,曾在此駐扎著一營水兵,并在澳角后海灣灘地挖一口井,史稱“國姓井”。清朝年間,澳角沃曾是施瑯將軍分隊戰船練兵、停泊、補給的重要基地。
澳角村依山傍海,風光秀麗,金色的沙灘綿延幾十里,漁港迂回曲折,島礁星羅棋布,礁石錯落,姿態萬千,海灘、山巒綠樹覆蓋。登上大肉山,極目遠眺,勢無際涯的湛藍大海盡收眼底,天光云影,海天一色,游人觀之胸懷豁達、怡然自樂。龍、虎、獅、象四個島嶼點綴其間。這栩栩如生、惟妙逼真、動感強烈的系列島群,猶如一件件精雕細鏤的藝術珍品,世人見之無不咋舌稱奇,被譽為“海上動物園”。影視界獨具慧眼,把這里當作天然影棚。先后有《盤石灣》、《親緣》、《寡婦村》、《十三井地區》、《秋瑾》等一大批影視劇在此拍攝外景。香港亞洲電視臺也曾到澳角拍攝過《哇,澳角……》風光片。著名畫家徐堅白的油畫把澳角自然景觀的神韻,躍然在他的作品上,著名作家王蒙、詩人蔡其矯、舒婷等人多次到澳角采風、寫生,體驗生活。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恩賜,得天獨厚的旅游景觀,使澳角越來越被世人所注目,慕名而來的中外游客絡繹不絕,流連忘返。澳角地處偏僻聚居十九姓氏,興許是來自天南海北的緣故,民族文化廣為流傳,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巖洞島礁都有許許多多的傳說,或帶著神話的色彩,或帶著深刻的寓意,像涓涓細流,匯集到澳角這個“出海口”,隨著歷史的延續廣為流傳。《龍、虎、獅、象的傳說》、《沉東京,浮南沃》、《“大馬頭”萬載黃金》、《智斗海盜》、《抗倭忠魂》等故事、歌謠和諺語來自于民眾,富于濃厚的鄉土氣息,代代相傳、源遠流長。
解放前的澳角,祖輩靠打魚為生,歷盡滄桑。兵荒馬亂,海匪橫行,民不聊生。那時的澳角,斷垣殘壁、滿目瘡夷,一片蕭條冷落的景象。解放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澳角村發生了巨大變化,漁業生產迅速發展,漁民生活有了明顯的提高,漁村走上了繁榮富裕的道路。澳角村黨支部帶領群眾大力實施“科技興海,以港興村,以海富民”的發展戰略,多方籌資投入1000多萬元,經過多年拼搏,建成了可同時停靠容納500多艘漁船的“幸福港”,促使漁業生產蒸蒸日上,全村先后發展漁船300多艘,其中鋼質漁輪發展50艘,大馬力漁船302艘,漁船總噸位15450噸位,128500馬力,漁船上裝配了衛星導航儀、雷達、探魚器、救生筏等先進設備。漁業生產固定資產超億元,年漁業產量超3萬噸,占全縣海洋捕撈總產量的三分之一,成為全縣舉足輕重的漁業主產區,是福建省重點漁業區之一,人均水產品擁有量位居全省前列。同時,大力推廣普及先進捕撈技術,發展水產養殖業,經濟效益大大提高。2009年全村水產品總產量達3萬多噸。他們圍繞漁業辦企業、辦商業、搞貿易、跑運輸。現已創辦水產加工廠、修船廠、機修廠、網具廠等50多家,開辦供油、供水、供冰和食雜店、飲食店、旅社等第三產業近百家,形成了造船、捕撈、收購、銷售一條龍的生產經營和服務體系。干部群眾經過多年艱苦拼搏,至今共投資3200多萬元,完成了避風港、防浪大堤、大茂新村、教學大樓、村綜合大樓、水泥大道,供電、供水、閉路電視、通訊等20多個重點項目的建設,總投資5327萬元的國家一級漁港預計今年內可竣工使用,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2009年全村經濟總產值達3.56億元,村集體收入256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10108元。改革開放以來,連續多次被漳州市委、福建省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五個好村黨支部”,被省委、市委、縣委組織部、宣傳部授予“黨建、黨教示范點聯系點”,被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授予第六、七、八屆“文明村”, 2005年10月被中央文明委評為首屆“全國文明村”;2007年10月被省政府授予"綠色小康村";2007年12月被-、民政部授予"全國民主法制示范村";2009年1月蟬聯第二屆"全國文明村" ;2009年被授予"全國愛民固邊模范村"等榮譽。
“看漁港,檣桅整裝;看碼頭,車來人往;看山頭,到處綠妝;看人面,喜氣洋洋;看村莊,別墅幢幢”。這就是如今鑲嵌在蝶島含珠拱翠東南海灣的澳角村。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